走进自然学堂,追随儿童,赋能儿童发展

2022-03-30 23:21汤慧娟
家长·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堂儿童游戏

汤慧娟

当教室没有围墙,变成自然学堂;当儿童在前,教师退后;当更注重赋能活动区域;当尊重、支持儿童游戏中的无限可能性,儿童的发展更具有持续性、更富有生命意义。

一、理念重塑,思行结合

(一)儿童观的重塑

1.差异性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时也有阶段性的特征呈现;孩子在某个阶段会有相似的经历发展过程,但是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以及到达发展梯次的时间不尽相同;每一个孩子会有相同的轨道,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持续的、渐进的,但他们有自身特点的速度与方式。

2.积极的探索者。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能动性,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做中学,“我做了,我就知道了。”孩子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并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当孩子在丰富多样的材料中探索时,经验就会自然累积,学习就会自动发生。

3.有能力的学习者。基于孩子的经验值,发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提供符合兴趣的材料,教师有效的支持,孩子会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的过程。

4.整体性地发展。儿童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各领域发展有其相互渗透性,不能绝对教条地拆分,而应注重各领域、目标之间的整合,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课程观的重整

1.以游戏为基本方式。童年属于游戏,孩子更是喜爱游戏,在游戏中每个孩子都是灵动的,每个孩子都是感兴趣的,每个孩子都是沉浸游戏玩耍的。游戏是孩子内在本质的表现,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自然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近的发展梯次。

2.基于儿童的课程。虞永平教授说过:“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可见,越懂得走进儿童、理解儿童、观察儿童,你就越会对课程的踪影有所发现。课程来源于儿童的兴趣、发现,课程持续的动力来源于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源于教师的有效支持、来源于環境材料的持续跟进。

儿童是活的,他天生具有主动发展的活力,追随、助力儿童持续、主动发展的活力,是课程的活源。

(三)实践的可行性

我园拥有5,000㎡“豆豆学堂”实践基地,为孩子提供了真实自然的体验场所,这里是蓝天下最美的课堂,既是阳光下最宽广的运动场,又是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探究发现实验场,孩子可以尽情地游戏、快乐地体验,充分享受童年的无限乐趣。蕾切尔·卡森指出“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到一生。”在人类生命共同体下,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孩子。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从孩子的发展可以看见未来的发展空间。孩子与生俱来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孩子具有极强的吸收力与可塑性,追随孩子,支持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内在力量迸发,是未来可期的光芒。

二、走进自然学堂,支架可能性发展

(一)创造可能性

1.走出教室,走进蓝天课堂。教育是面对儿童无限可能性的具体实践活动。我们首先跨出教室门,走进自然学堂,这里春天草长莺飞、夏天蝉鸣花开、秋天果实累累、冬天一片静谧,孩子在四季中感受季节交替,在晴天、雨天、雪天中感受天气变幻,在花开花落中感受生命的开始与结束,在植物的发芽、生长、衰败中感受生命的周期。我们与孩子一起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小手摸、鼻子闻、嘴巴尝,通过多种感官认知大自然,让幼儿在活动中健体、在活动中启智、在活动中养性、在活动中育德,教师则在活动中观察、发现、引导、支持,在反思中成长,师幼在豆豆学堂里自然互动,创造活动的可能性。

因为,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树有舌,溪有书,石有道,万事皆善。”

2.规划有准备的活动区域。孩子会很自然地融入活动,并将自己的已有经验、理解反映在他们的活动中。例如,在自然艺创中,儿童会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力、数学空间意识、手部的精细动作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等来完成作品。因此,我们将豆豆学堂进行了若干区域规划,如设有种植区、欢乐谷、骑行区、沙水区、野战营、果林、泥区、战壕、野战营等活动区域。赋能各活动区域,让孩子在开放、独特的区域活动中,释放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二)接受可能性

1.接受儿童出现的可能性。儿童会在活动中表现出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当孩子在区域中活动时,欣然接受孩子的无数种可能性,因为这些可能性是儿童发展的活源。

2.倾听儿童声音的可能性。当儿童在自然活动中出现可能性时,我们应该仔细倾听,以发现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并让儿童基于自己的可能性向前发展。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1)比如,骑行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孩子会很自然地说“倒车请注意、倒车请注意……”并且会一直重复,这就是孩子已有经验的表现,是儿童经验的迁移。

(2)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种植蓬花菜时,孩子会说先挖一个洞,再把蓬花种子放进去,盖好土就行了。但也有孩子觉得应该把种子放在手里,然后播撒到泥土上。当孩子意见不统一时,我们也要学会欣然接受,因为这些都是现实和儿童已有经验碰撞出来的认知,是儿童已知技能的再现。

(3)比如,我们在写生百日菊时,突然发现了一只西瓜虫,孩子会放下画笔,蹲下来观察西瓜虫了,是让孩子继续画画还是观察西瓜虫呢?其实对这时,教师偶然出现的西瓜虫,孩子的兴趣更浓厚,捕捉孩子的兴趣点,追随孩子的兴趣,活动才会无限活力,因为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3.支持儿童可能性的发展。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可能性是已有经验的映射,有效地支持可能性向现实发展,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当孩子沉浸于某些发现或者探究时,教师可以灵活时间安排,弹性调整一日活动流程,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保证儿童观察、发现、交流等权利,支持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三、追随儿童,助力儿童发展

(一)尊重儿童,唤醒儿童

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的生命体。他们的出生、成长、家庭氛围、生活环境等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儿童、理解儿童,支持儿童不同形式地表达、表现抑或表征。

尊重儿童,唤醒儿童,是追随幼儿的前提,因为儿童只有敢想、敢说、敢做,教师才有可能去追随。如果儿童觉得自己被尊重、被理解了,他会在活动中自然表现,释放自我的已有吸收。

尊重儿童,儿童自然释放,教师才会看见。自然学堂里,我们珍视儿童的每一次自我展现,如在一次水区活动时,孩子在水池的边沿,三三两两地拿着排笔,重复着蘸水、涂水的动作。他们在做什么呢?教师也很好奇,于是也拿起排笔,蹲下来蘸点水,并和孩子一样,把水涂在了石头上,惊奇地发现,每一块被水沾湿的石头都显露出了不一样的纹理,而且每一块都不一样。教师蹲下来肯定了儿童视角的发现与乐趣,由此,在孩子的世界里,关于石头的活动可能性打开了一扇门。

(二)读懂儿童,激活儿童

拥有的儿童视角后,我们要关注儿童发展的真实状态,通过观察理解儿童的意图,过程中帮助儿童理解什么是好的、恰当的,什么是不好的、不恰当的。帮助作为主体的儿童感知和理解自己的情感、情绪和意义建构,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增加儿童的责任感。在偶拾记活动中,L儿童喜欢捡起自然学堂的小石子,捡起来后他会随即把石子扔了,有时候扔向空旷的地方,有时候会对准其他小朋友扔过去。在记录下孩子的行为后,我们发现他可能着迷于扔的乐趣,这是明显的轨迹图式,于是,我们投放了目标投掷筐、目标投掷篮,支持儿童轨迹图式发展的同时,激发儿童的定向图式。但是对将石子扔向其他儿童这一行为,我们稍稍提醒了他,告诉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使其明白什么是恰当的行为,从而唤醒了儿童内在的意识,认识自我的行为并会恰当评价处理,无形中提升了儿童的自我意识,强化了儿童的自我能动性。

(三)回应儿童,支持儿童

教育是基于可能性的规划,在尊重儿童、唤醒儿童,读懂儿童、激发儿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适时支持儿童的发展。儿童参与活动的规划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如何让儿童参与规划,则需要教师的倾听与积极回应。活动结束后,我们会让儿童及时分享交流,教师记录下儿童的话语,或者让儿童及时表征,教师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儿童的意图,或者让家长参与其中,共同记录下儿童的声音。这一步记录是教师退后的倾听,是儿童本位的重要一步,因为儿童会在这里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发挥。在儿童表征记录、分享交流后,我们会发现接下来的方向,会共同决定我们接下来的步履。

在偶拾记活动中,孩子把自然拾捡的叶子放在了一起,他们一起数着有几片叶子,意见统一后是一共16片叶子。随后Y把相同的叶子放在了一起,Y说这里一共有10种叶子。这时其他孩子不同意,他们觉得有两种叶子看起来不一样,其实都是柿子树的叶子,只不过这些没有干枯,而那些里面被太阳晒焦了,所以这里只有9种叶子。基于孩子的自然争论,我们是这样行动的:孩子让教师先把柿子树的枯叶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保留“证据”,然后孩子又爬上树收集了几片新鲜的叶子,他们把新鲜的叶子夹了起来,每天观察,过了一段时间后,叶子终于干枯,孩子拿着之前的照片进行了对比,证明了那片有争论的枯叶就是柿子树叶子,因为和孩子捡起来自然干枯的叶子长的一样,只不过大小不同。自然的活动,一起实践,在这样的证明活动中,儿童首先都得到了自我肯定,其次培养了儿童的科学精神,培养了儿童勇于表达的品质,培养了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未来社会正需要创新思维,需要科学精神。

四、追随儿童,赋能儿童发展

古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指考虑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本质意义。追随儿童,是儿童本位的体现,是透视儿童需求的追寻,是发现儿童的索引,是让儿童成为儿童自己的通道。

今吟“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的《小孩不小歌》,充分体现了要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这是学前教育者需要遵循的原则,追随儿童,肯定每一个儿童的点点滴滴,满足儿童的成就感,才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力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塔和凯西在他们的著作《未来能力教养》中,通过整合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多年经验,总结出未来社会必备的六种能力,分别是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储备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力和自信心。

一百年前《道尔顿教育计划(修订本)》的导言中提出:“难道我们就想不出办法,把我们的教育组织得更加符合孩子的兴趣与能动性的自然变化吗?”追随儿童,以儿童为主线,支持儿童的活动持续推进就是一条尝试的道路。

追随儿童,走进自然学堂,赋能儿童健康发展。儿童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发展的最初阶段和重要阶段,维护幼儿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中国青少年有五分之四是近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导致近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户外锻炼活动。我园儿童已实行了半日户外活动,儿童在园时间拓宽了空间的局限性,孩子有很多时间和大自然接触,孩子在自然学堂中户外活动的时间是充足的。

追随儿童,走进自然学堂,赋能儿童语言发展。儿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更加乐于表达自己。在自然学堂活动中,儿童入园后自选户外游戏,在自然学堂中没有规则的束缚,儿童和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平实,表达更日常。在自然学堂中,我们提供了随处可自取的记录材料,儿童可以随时随地的记录表征,更日常化地锻炼了儿童的前书写能力。

追随儿童,走进自然学堂,赋能儿童社会发展。儿童属于游戏,儿童会很快地融入游戏,在游戏中更容易释放自己,展现自我。自然学堂中,孩子自然识别本班同伴,自然认识不同班级的孩子,自然交谈、了解,从而更自然地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追随儿童,走进自然学堂,赋能儿童科学发展。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自然学堂中,可以认识不同的植物、动物,感受不同天气、气候,了解各种自然现象;有所发现时,教师则会有效的支持儿童的发现,自然地推动孩子持续探究;当儿童遇到问题争议时,可以试验自己的猜测,锻炼解决问题、验证猜测的能力。

追随儿童,走进自然学堂,赋能儿童艺术发展。体验和表现是儿童艺术的特征,自然学堂里,儿童可以真实地听风看雨,细细地赏花闻草,日常化地走进自然,真实感受、真实表达。

国家实行“双减政策”,已然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并非只是被动习得文化知识,而是需要放开对孩子的束缚,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创造。當儿童走进自然学堂,融入日常活动时,儿童是健康快乐的,是自由自在的。这样的儿童会富有更足的能力日后绽放,更会在人生的奠基阶段被赋能发展。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学堂儿童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宝宝国学堂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