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策略

2022-03-30 23:21何军信
家长·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国学内容

何军信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具备较强的功能性,这种功能性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与发展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但是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实际上,受限于小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积累水平,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国学经典中的实际内容。此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优化国学经典内容的实际表现形式。更为关键的是,国学经典诵读为小学生提供接触我国传统美德的载体,并且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优秀资源,能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小学阶段是受教育者健全思想、完善自身人格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渗透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积极意义。语文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带领学生重回历史,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其优秀的人格品质,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国学经典诵读以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有效策略。

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发挥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对儿童智力和心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行为习惯。一方面,国学经典诵读是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文学底蕴,在诗词歌赋的影响下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使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语文教师进行正向引导,讲解传统美德小故事,还能使学生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了解做人做事之道。

二、诵读国学经典的基本原则

(一)诵读内容与年龄相匹配原则

和其他教育阶段思想道德教育不同的是,小学阶段的爱国道德教育更侧重于宏观的感悟和微观的举例,不强调理性内容。例如,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宏观角度下教师会指导学生对国家、社会、美好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微观角度下教师会通过英雄、模范、国学诵读活动等实际事迹让学生在意识层面受到感悟和熏陶。因此,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共同作用,小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传统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都会有一个重新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意识深处产生正确的价值观萌芽,而这些萌芽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在行为方式和行为内容上发挥深层的作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需要精心选择,保证内容与学生的年龄段相匹配。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语文知识结构建立尚未健全,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比较适合诵读《弟子规》和《三字经》等。这些国学经典的内容具有生活性,与学生的生活相关。通过诵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优化其思想品德。对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安排其诵读《论语》等内容,该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诵读“吾日三省吾身”等经典语句,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安排学生诵读《大学》等内容,通过诵读其中具有内涵的语句,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到指导意义。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教师需要精心安排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升文学素养,有助于其全面发展。教师要通过国学诵读活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素养,认识国学的内涵,以爱国教育为中心开展教學工作,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特点,用历史人物和事件等特殊资源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爱国精神和强烈历史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少年,体现爱国教育的价值。

(二)诵读讲解模糊性原则

在小学阶段,诵读国学经典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文学底蕴,优化其思想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讲解国学经典的内容。但是不需要进行精细化讲解,对小学生而言,古文中的“通假字”和“古文直译”等内容具有一定难度,如果对其进行详细讲解,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负担,长时间下去,学生可能会降低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坚持模糊性原则,可以在古文讲解过程中,多采用意译,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诵读偏好差异性原则

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开阔学生视野。简言之,课外阅读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结合学生的诵读喜好,设定诵读内容。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准备多篇与学生相互匹配的国学经典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喜好和阅读需求进行选择。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模式化。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教学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尽量避免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坚持差异性原则,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其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指导和引导,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三、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部分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兴趣不高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这些文化的出现为教育带来一定的机遇,同时带来一定的挑战。部分学生盲目追求外来文化,忽视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如今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接触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过早,对国外文化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品德却知之甚少,这对教师的教育带来了困难。

(二)忽略了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

部分人认为小学阶段的受教育者年龄段偏低,对中华传统文化只有初步的认知,只需要背诵一些简单的、易理解的古诗就可以。但其实这种看法有些偏差。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及时纠正思想。在如今的语文教育过程中,还有部分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实际教学过程没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单一的机械记忆方式,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背诵。

四、国学经典诵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结合个体差异性,合理选择经典诵读内容

众所周知,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性格和成长环境均有差异,导致其思维同样具有差异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为学生提供与其相符的诵读内容。所选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不宜过难,因为难度太大的内容不易被学生理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选择的国学经典教学内容偏向简单,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无论是哪种教学内容,都应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师要把握和衡量好学习难度。并以此为基础,优化与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相关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方向,从而促使学生能在学习文化内容的同时,感受其中表现出的与我国传统美德相关的思想文化内容。

(二)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方法的指导

国学经典朗读的实际方法应符合小学生对此类知识内容的认知习惯,并且应具备较好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细化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措施,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此类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需要合理选择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并从内容特点的角度,灵活变化国学经典诵读的节奏;其次,教师需要重点表现国学经典内容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实际形式,教师可以将这种形式融入国学经典诵读的语气语调中,并引导学生从此方面感受其中情感的变化特点;最后,教师应主动为学生讲解此类内容中包含的与传统美德相关的内容,并借助与学生实践生活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代入到具体的情境,从而丰富情境教学的具体内容,同时也适应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的基本要求。这种方式能有效鼓舞和推动学生发奋读书,激发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下功夫,发扬爱国精神。

(三)重视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

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师,对小学生来说,教师更是其身心发展的引领者。所以,各个学校应该重视教育者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理解,同时提高教师对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相关教育部门和校方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就国学经典诵读开展主题讲座等活动,还可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课件比赛,不断提高教师文学底蕴和教学功底,有助于推动教师利用国学经典诵读,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应该正视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四)创设积极课堂氛围,提升学生文化积淀

一方面,学校应重视国学经典诵读的宣传,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的专栏,创设国学经典著作图书角。还可以有效利用班级的墙壁和走廊,设计并制作宣传条幅,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晨读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有利于调动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使学生的思想处于活跃状态,耳濡目染,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进而提升品格修养,也可以在班级内部创设国学读书角,将班级学生和班级经典诵读内容进行结合,不断扩大国学经典诵读范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学知识积淀。

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三字经》为主,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学习《诗经》为主,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学《古文观止》为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是实际情况灵活制定诵读目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传统节日或传统文化习俗等具有积极意义的视频,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更适合小学生,能使学生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掌握文化背景,了解民族文化的智慧。

(五)精心规划,遵循原则

“亲近国学、走进经典”是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思路。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思路,制定教学方案,开展多样化的国学实践活动,将国学经典诵读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在国学经典中学习道德准则,结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内容与语文教材相互呼应

众所周知,古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诵读内容与初中古文知识做好衔接,保证诵读的有效性。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记忆力的黄金阶段,同时,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对此,教师可以重视知识的衔接,诵读初中教材中的古文,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为学生日后学习奠定基础。在选择古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古文的难度,同时与教材紧密结合。

(七)联系生活實际,发挥国学经典教育功能

诵读经典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生活化讲解,将经典诵读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促进其思想和行为的转变。比如,在讲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学生熟悉的内容相互联系:“你们都是好孩子,但是大家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导致行为习惯不同,如果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善良的本性可能会消失。”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和家长的管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成长,有助于提升自我。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文学常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比如,在诵读《论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国学知识与孔子进行联系(可以引申到文庙),对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文庙进行参观,有助于其感受儒家经典,在古代优秀文化思想的熏陶下,有助于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孔子行教图,让学生穿越历史进行隔空对话,有助于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提升文学素养,使思想得到升华。

五、结语

总之,与国学经典诵读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形式应具备较强的引导性,在这种引导性教学特点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我国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与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联系起来,深化此类内容的特点表现形式,从而突出不同表现内容的整体引导性。此间,教师应积极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从学生的个体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问题,这样才能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小学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

(左毓红)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国学内容
“垂”改成“掉”,好不好?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