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2022-03-30 22:35刘芳
美与时代·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摘  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验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积极心理品质、拥有丰盈的幸福人生。系列积极心理课程干预实验结果显示,积极心理课程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优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均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验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积极心理机制及培养路径研究”(2018-ZZJH-636);中原工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社科类)(K2020YY027)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在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寻求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兴起,由于其积极的理念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历短短20余年的发展便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创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为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一、研究目的

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系列课程实验干预,使被试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最终使其达到拥有丰盈、蓬勃的幸福人生的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一)前提假设

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假设两组在实验干预前具有同质性,即两组被试在人口统计学因素及各量表维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假设

假设1: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以下简称为积极心理课程)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大学生人格优势的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均有积极效果,实验组实验前后测数据呈现显著性差异。

假设2:对照组被试各量表因素得分没有显著性变化。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對象

实验对象为某高校艺术设计学院大学一年级两个专业四个平行班级的100名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分别是不同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级的50名学生。其中,实验组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9.25岁,对照组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9.56岁。实验对象的人口学统计特征见表1。

由上表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基本信息在同质性方面基本符合前提假设,即同质性较高。

(二)研究工具

1.总体幸福感量表[1]83-86

该量表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并修订。张建新1995年引进GSES,并完成了中文版的修订。GSES不仅具有较高的信度,且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度。

3.人格优势问卷(简版)[3]

2011年,积极心理学家彼德森(Peterson)等人开发出了人格优势的评估工具,即《突出优势行为价值问卷》(VIA-IS),也称为人格优势问卷或优势问卷。因为完整版的VIA-IS题目较多(240道题),为了方便调查,本研究采用精简版的VIA-IS(48道题),精简版与完整版的问卷具有相同的检测效果。

4.症状自评量表[1]31-35

该量表由Derogatis,L.R.于1975年编制,1984年王征宇首次将该量表介绍到中国。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分为五级评分(从0~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健康量表之一。

(三)实验设计

1. 设计思路

本实验把被试分为同质性的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实行积极心理课程干预,对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在实验干预前后分别进行同样的心理测试,并在实验结束三个月后,对两组被试进行追踪测量和回访(详见表2)。

2. 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幸福课

课程目标:通过幸福课的干预使实验组成员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积极的认知自我,悦纳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不断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主观幸福感;认知积极人际的重要性,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学习感恩的意义及如何感恩;探索积极人生,拥有积极的爱;了解自己优势人格,自觉运用优势人格;学会积极学习。从而提升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度。

课程内容:主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幸福2.0进行设计。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幸福2.0由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关系及成功五个元素构成,幸福课程主要围绕这五个主题展开。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团体活动、分享交流相结合,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

授课时间:每两周开课1次,一次2课时,持续二十周,共20课时。

(四)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过程

(一)实验组干预过程

围绕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个主题,对实验组进行了为时二十周共20个课时的积极心理课程干预措施,具体信息见表3。

(二)对照组干预过程

在实验组干预期间,对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只在相应的时间段通过问卷对他们进行前测和后测。

五、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差异比较

积极心理学课程干预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四个心理量表即总体幸福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人格优势量表(简版)、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试。测试结果见表4。

經过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被试在总体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症状自评量表三个量表的总得分上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但在人格优势量表的得分上,两组被试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实验组被试人格优势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被试的人格优势均分。

鉴于以上比较,在实验干预前两组被试在总体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症状自评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同质性,符合前提假设。因此,经过实验干预后,如果两组被试的心理测试得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则说明实验干预发挥了作用,而排除了样本本身的干扰因素。但在人格优势方面,两组被试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与前提假设不符合,这可能会对干预结果的对比分析带来一定影响,在此特别说明。

(二)实验组干预前后差异比较

为了考察积极心理课程干预的效果,需要对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心理测试数据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5。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T检验结果表明,在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在症状自评量表上,后测数据与前测数据比较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有所下降。人格优势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p﹤0.01)。这说明课程干预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三)控制组干预前后差异比较

为了掌握样本自身的影响因素,凸显实验干预的效果,本研究对控制组也进行了干预前后测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

从上表可以看出,控制组被试前后测的各变量数据比较,总体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优势等方面的后测得分低于前测得分;而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呈现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得分,这说明在自然条件下,人的幸福感、自信心、人格优势及心理健康水平很难自主提高,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干预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此外,为了考察实验组在积极心理课程干预后的效果持续状况,本研究对实验组被试进行了三个月后的追踪考察,结果表明,积极心理课程干预对大学生有长期的正面效果。

(五)积极心理课程干预效果分析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本实验结论符合预期实验结果假设,即积极心理课程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大学生人格优势的优化、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均有积极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积极心理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本实验课程一改传统的以心理问题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确立了以积极为导向,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课程模式。本研究针对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结合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借鉴团体辅导的相关方式方法,设计并实施了包括积极情绪、积极人际、积极的爱、人生意义等十个方面20个课时的幸福课程。从实验的主观结果来看,本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从客观结果来看,本课程对大学生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积极人格的培养,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均有良好的效果。

2.积极心理课程采用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本课程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的授课形式,而改用学生广泛参与的授课方式。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理论讲授部分主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在活动部分,主要以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形式为主。为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进成员充分投入课堂,研究者还穿插了很多积极心理练习,比如,优点轰炸、感恩练习、突出优势练习等。这种良性互动的课堂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极大地提升了教学和实验效果。

3.充分发挥了朋辈辅导的作用。在积极心理课堂上,同学们既是授课的对象又是课堂的主体,在一个温馨、团结、尊重和信任的平台上,通过朋辈辅导,同龄伙伴间通过沟通、分享、互助、鼓励和支持等途径,达到助人自助、共同成长的目的。

(六)积极心理课程干预实验的局限性

本实验虽然总体上符合预期的假设,但在被试的选择、方案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局限。

1.被试选择的局限

实验对象典型代表性不够。本次课程实验所选被试均来自于同一学校、同一学院、同一学科的平行班级的学生,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由于样本的代表性不够,影响了实验结果的普遍意义。此外,实验对象的同质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实验结果的比较。本实验中没有对被试进行提前筛选,从而使被试的同质性出现了瑕疵。虽然本次实验的结果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以后的实验中应避免此类现象发生。

2.方案设计的局限

本实验方案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关心关注的问题,并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设计,方案实施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此方案不一定是最优方案,还有很多指标未被考察。因此,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需要深入探索研究。

3.过程控制的局限

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统一的,但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是独立的班级,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各个班级的集体活动无法做到完全一致,这也会给实验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注释:

①本研究农村是指自然村,城镇是指县城(包括县级市)及镇,城市是指县城以上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63.

[3]赛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25-241.

作者简介:刘芳,博士,中原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发展与教育领域的研究。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