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添
摘 要:学困生不仅影响义务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学困生有多方面成因,如家庭方面、学生自身方面等。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对其转化要持之以恒且多种策略并用:注重家庭教育、强化学校教育、关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间相互帮助和家校合作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小学的许多教学班中都有学困生,他们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却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学困生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义务教育要提高每一个学龄儿童文化素质的宗旨,更关系到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还将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财富等重大问题。因此,研究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转变,不仅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供保障。
二、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困生成因,从而使得对学困生转化工作更加有的放矢,笔者对本校的11个教学班进行调查。笔者对学困生的界定是指语文、数学两门主要学科考试经常不及格但智商正常的学生。笔者通过访问班主任,了解学困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家庭状况以及思想品德表现等情况;对部分学困生的任课教师进行访问,以了解学困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对部分学困生进行家访,以了解学困生的家庭背景、家教情况和学困生在家里的一些表现;对部分学困生进行座谈,以了解他们对学习的一些认识。调查发现,一、二年级学困生较少,特别是一年级几乎没有学困生。笔者认为可能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刚入学,家长普遍比较重视子女的学习,二是学习内容本身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是,随着年级升高,学困生的人数随之增多,笔者认为,没有天生的学困生,所有的学困生都是后天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且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
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地方,更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笔者分析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家庭因素发现影响学困生形成的家庭因素,可能以下几种情况兼而有之。
1. 缺少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调查发现,从家庭成员的构成来看,一部分学困生处在留守儿童家庭。在对学困生的家庭情况调查研究中发现,约35.5%的学困生是留守儿童,其中约20.5%的学困生的双亲在外地务工,15%的學困生的父母离异,这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另外由于青少年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有的家庭不和睦,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很可能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另外有些孩子只能由老人照看,有的老人本身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2. 未给孩子树立榜样
马克思说:“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的行动。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的榜样。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约55.5%的学困生父母都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家长难以给孩子树立榜样作用。
3. 不能对孩子进行家庭辅导
学校里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回到家中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辅导,于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就越积越多,慢慢地就对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动力,失去学习兴趣。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对子女进行家庭辅导。
4. 教育方式及方法不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本地区农村成为城乡接合部,农民生儿育女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大部分农民都只生育一个子女,因此农村小学独生子女也大量增加,原先城镇小学独生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体现在农村小学中,在某些方面甚至更严重。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因此害怕困难,导致成绩不理想。
(二)自身原因
1. 智力发展因素
学困生大都知觉速度缓慢而且容量小。因此,观察力必然受到限制,造成大量的感性认识被忽视,也就难形成概念,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得不到相应发展。
2. 非智力发展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与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困生往往在这些方面十分欠缺。
(1)学习态度
笔者在分析学困生对学习的态度时发现,他们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学习毅力,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有的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专心,甚至影响别的同学学习;有部分学困生凭个人的爱好学习,对一些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而对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毫无兴趣;有一些学生对教师有逆反心理,甚至上课故意捣乱;有一些学生受家长或某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没有文化照样可以赚钱,从而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毅力,即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难点的增多,一旦成绩不好就丧失迎难而上、奋力追赶的决心和勇气,没有坚强的意志,最后导致学习困难。
(2)学习习惯
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往往不好,他们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在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或边吃零食;或者有的学生根本不想写作业;也有的学困生经常很晚才睡觉,第二天上课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很少举手发言,若遇教师提问则答非所问。
(3)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正确、科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学困生一般理解慢,总是死记硬背,难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得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尤其遇到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时,更是束手无策。这在数学学科中尤为明显,他们往往会做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但对一些需要运用一定知识进行分析的应用题则不能正确解答。
三、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策略
(一)关爱学生
要转变学困生,首要的问题是要改变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有爱就有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更是如此。如何爱学生呢?首先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其次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善意的批评,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会使学生体会鼓励。
(二)增强学习信心
对学习失去信心是学困生成困的根本内因,所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是学困生转化的根本所在。教师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当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在课堂上,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当他们回答不出时适当地给予提示,当他们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鼓励;同时善于抓住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并可适当加大表彰力度,还可以在学生的试卷、作业本上写几句勉励的话语;当他们进步较大时,还可以向家长写表扬信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
(三)注重家庭教育
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要知道子女面对的是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分数固然重要,可是比分数更重要的知识和能力,还有人格和品德。因此,要想教子女成功,需要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向家长传授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知识,可大大增強家长的教育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家访及课外活动,教师与家长相配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困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强化学校教育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一支热爱学生、事业心强、水平高的高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将学困生转化作为学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1. 明确目标,加强管理
首先,从分析学困生的心理因素入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困生的感知、动机、兴趣、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可使转化工作有的放矢。那么他们学习困难有哪些心理因素呢?①学困生感知整体性差;②注意的集中时间短、稳定性差,有意注意的转移能力差;③对学习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没有认真思考过学习在人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因而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④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⑤意志薄弱,自觉性不强、自制力不高、不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上不刻苦,做事也浅尝辄止,缺乏吃苦精神,行为懒散;⑥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性等较差,往往凭主观臆断,做出错误的推理和判断;⑦学习困难生的激情不易调动,心境不易调节,热情不稳固,自尊心不强,常常体验失败,缺少成功的喜悦,因此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倾向。
其次,从“倾注真情、帮扶激励、持之以恒”做起。一是以爱为前提,改变学困生的厌学情绪,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爱感化学生,对不同学生要寻究其根源,以做到对症下药;二是以帮为手段,驱除学习困难生的退缩情绪,树立其参与意识,使他们能学。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自尊心,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思想,激发保护学困生自尊心,有利于他们接受教育思想积极促进转化,设法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因此,教师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鼓励,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挖掘学困生的成功点和闪光点,加以肯定和强化,从而使其产生前进的信心和希望;三是以扶为途径,消除学习困难生的自卑感,树立其信心,使他们爱学,注重直观教学,刻意训练观察能力,借助形象、动作等直观事物,培养学困生的知觉和思维,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四是以激励为手段,使学习困难生抛弃压抑感,体验喜悦感,使他们会学,通过查漏补缺,狠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针对学困生识记慢、忘记快的特点,应每天集中几分钟时间进行基本训练,使所学知识能得到及时的强化和应用,及时发现知识空白点;五是持之以恒,超前预知,促进迁移,学习新知识前让与此有关的旧知识再现,以加深理解,使他们较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并能将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桥梁,要意识到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正确认识学困生,承认差别,对一些反常情况要防患未然。
2. 培养学习方法
要培养他们学会听讲、学会思考、学会作业等基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如在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课堂上再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课后及时进行复习,遇到做不出的习题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向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请教;而且教师也要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3. 学生间互帮互助
学困生往往心理封闭,性格孤僻,不合群,教师可安排品学兼优的学生与其结对、交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同时充分发挥班集体在转化学困生中的作用,只有集体真正接纳他们,关心、帮助他们,才能使他们更快地走出封闭的自我,真正融入班集体。
4. 加强家校联系
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性,经常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加压,或迁就、溺爱,打消孩子心中焦虑、恐惧的情绪,帮助孩子改掉任性、贪玩的不良习惯,培养正常的心理。
四、结论
限于条件,笔者用上述的几种策略在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进行实践,效果比较明显,两个班级中6名学困生的学习态度有明显改变,学习成绩也有较大的提高。当然,学困生是个不稳定的群体,它的形成是长期的,转化当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依照上述几种策略,一定可以转化学困生。
综上所述,为了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我们必须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相互作用,使学困生赖以生活的大环境、小气候都对他们产生作用力,使他们处处充满希望,时时感到压力和动力。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科学地教育感化学困生,把学困生的转化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宋绍启.教育教学中怎样对待“学困生”[J].内蒙古教育,1998(07).
[2]何芳.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3]刘香莲.转化学困生的三剂“药方”[J].江西教育,2002(17).
[4]张艳.转化学困生的几点做法[J].安徽教育,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