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连文 马占玲 陈宏 韩秀香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情境教学模式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情景教学法在初中科学中的应用进行实践与研究,主要讨论情景教学法应用原则、创设方法和作用。实践证明,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引用生活化情景,增加趣味实验等方法创设情景进行教学,能创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科学;原则;作用;实践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new curriculum reform,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teachers.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cience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s,creation methods and functions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were mainly discussed.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creating scenes for teaching through real objects in life,quoting life scenes and increasing interesting experiments.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l can create efficient classrooms,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situational teaching;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principle;effect;practice
2015年浙江省教育廳发布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创设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所谓“真实的学习情境”是指知识学习的情境和知识运用的情境尽可能接近,这种“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对社会中实际问题的设计和模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学生能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1]。学生在这种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更乐于学习、探究。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科素养。所以中学科学教师应该大力开展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一种将直觉、启蒙、意象、情感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2]。科学这门学科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综合,加强在科学课程中开展情景教学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应符合新课改要求
情境教学需特别注意彰显学生的主要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以引路人的身份存在于课堂当中,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二)应以实际生活为主导
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只有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效结合,才能让学生做到行知合一,才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的情境要与时俱进,太过老套、一成不变的情境难以让学习者产生共鸣。情境设置要足够严谨,要做到科学合理与课程内容相符合,同时要注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3]。
(四)应将实验活动作为平台
科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摒弃实验的科学课程是没有灵魂的。教师应尽可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情境体验,通过实验指引学生主动获取、探索知识。
二、情境教学的功能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传统教学法在部分教师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重教轻学”,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无味的课程无法激起学生兴趣。中学生头脑比较灵活,喜欢主动尝试,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去探究。生动的情境可以带动饱满的情绪,饱满的情绪有利于对知识的内化和深化。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轻松自在、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进入最佳求知状态。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部分科学教师教学过程比较死板,只是机械地按照大纲要求和课本排版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演示实验或者组织学生实验时,只重视结论验证,而忽视指引学生探索产生过程[3]。情感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体验可将神经元细胞锻炼得更加“机灵”。学生的能力不是凭借知识掌握多少判定的,而是凭借知识的应用水平判定的。应用水平是要依靠学生自主探究才能够获得的。情境教学法引入许多情境,为学生供给更多认知途径,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探索,学生在探索中产生灵感,启迪创设性思维,了解到科学知识的真实背景和广泛应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4]。
(三)有利于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高效课堂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充当配角,常常采用一问一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无聊的问答导致一些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一些学生抱怨厌学不读书,一些学生看见老师心烦躲避。情境教学提倡民主地对待学生,一改教师居高临下的态度,将以往刻板的教与学融入艳丽多彩的具体真实情境中,使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从而减小师与生、生与生、生与知识的距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将刻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使学生学于、乐于、感于其中,创造高效课堂。
三、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创设恰当丰富情境,引导学生在感知中体验
科学是一门集生物、物理、化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的许多基本知识和原理。在讲解这些原理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一些物品进行模拟,能够形象、直观、生动地让学生感受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科学知识,更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境中感受科学知识,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及意义,进而让“教”和“学”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例如“声音的传播”教学,教师首先为每位同学分发两根意大利面,“请同学们拿出一根面条,抓住面条的两端向中间对折,告诉我你的面条折为几段?”“三段!”“四段!”“五段!”“我们发现,同学们的面条都被折断为三段或三段以上,同学们能不能试一试将面条折为两段?”同学们通过实验后发现不能,教师解释:“科学家发现,从两端均匀地弯曲一根杆状物时,将会产生一股沿着物体传递的波,波会导致二次断裂,所以导致面条折成几段,那面条为什么没有变成几十段呢?”“传递波会减弱!”“面条不够长,传递波不能继续传递!”“同学们很聪明,传递波需要在面条上传递,随着减弱,断裂停止,那声音的传播是怎样的呢?”然后请同学们进行三个实验,探究声音能在液体中、固体中、真空中传播吗?通过活动,同学们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等物质传播,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最后请同学们通过观察振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引起的水波荡漾和观看视频《会跳舞的火焰》(点燃的蜡烛火焰在音响播放的音乐中跳舞)。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得出结论,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即能量的传播。
(二)引入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课堂生活化可以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升华。知识来自生活又将服务于生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提倡“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活”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如果脱离生活实际,往往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生涩难懂。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熟悉的事物为基础,从而达到对知识快速掌握的目的。
例如“几种常见的力——摩擦力”教学,“同学们,你是否对我们身边的某些物品构造或人们生活中的某些做法产生过疑问:为什么矿泉水瓶盖上有许多竖条纹?汽车轮胎和鞋底上为什么会有凸凹不平的花纹?骑自行车刹闸时为什么要用力捏闸?衣服的拉链拉动不流畅时,为什么在拉链上涂抹上一点石蜡便能流畅拉动?”“摩擦力。”“什么是摩擦力呢?同学们将手用力压在桌面上滑动,感受一下滑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力,这个力是否阻碍手的滑动?”“这个力阻碍手在桌面上的滑动。”“同学们将手上放一块橡皮,再次将手用力压在桌面上滑动,橡皮随着手一起运动,橡皮与手之间是否相对运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阻碍运动的力?”“橡皮与手之间是相对静止的,没有感受到橡皮与手之间有阻碍运动的力。”教师总结:实验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在讲氢氧化钙性质的时候,老师设置以下问题情景:“以前人们在刷墙的时候常用生石灰加水形成石灰浆,再用石灰浆刷墙。但是用石灰浆刚刷完的墙壁当时并不怎么白,过1—2天才会越来越白,这是为什么呢?有人想缩短墙壁变白的时间,就在屋内烧一些炭火,又是为什么呢?以上现象涉及哪些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以上问题共涉及以下三个反应方程式:
通过以上情境设置,学生能把氧化钙、二氧化碳、碳的性质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很好地践行STS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科学课程教學中应该随时渗透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讲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可以进行以下联系:碳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所以能用木炭烤羊肉串;硫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能用来漂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白烟即五氧化二磷,可以做烟幕弹等。
引入生活化的情境,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和创新。让学生发觉科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从而使学生施展自觉能动性,使学生快速构建内容框架,使学生科学观念不断更新,使学生科学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使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巧设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5]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科学探究,对学生而言,科学探究过程比直接给予结论具有更大的意义。然而学生作为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个体,心思往往较为复杂,有些同学会认为实验只是验证某一知识的方式,单纯的实验探究有时不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科学的欲望。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需要多加考虑,在原有实验探究基础上,赋予实验探究趣味性,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达成共识,使学生认可实验探究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重要的碱”教学,“今天老师拿了一个神奇的瓶子(圆底烧瓶瓶盖选用双口橡胶塞,一个口插入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胶头滴管,另一个口插入套有气球的短导管,气球端在圆底烧瓶内,瓶内充有二氧化碳气体,如图),同学们观察它神奇在哪里呢?”教师挤压胶头滴管,同学们观察到气球变大。“瓶子为什么会吹气球呢?请同学们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完成学生实验,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看看哪一组可以最快揭开瓶子吹气球的奥秘。”
在讲氢气的性质时,增加用氢气吹肥皂泡实验。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用氢气吹肥皂泡,肥皂泡会上升,然后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肥皂泡,气体会燃烧。通过以上实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氢气比空气轻、具有可燃性这两点重要性质印象深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枯燥乏味的课堂只会让学生厌烦学习,将学习知识变成一种负担。寓教于乐一直是我们所追寻的目标,巧设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科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情感态度。
结语
情境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情境教学法对教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矛盾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认知的局限性。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境教学法应该得到初中科学教师的广泛重视,未来我们应该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后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鲍海丹.基于初中科学问题情境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2):264.
[3]岑波达.关于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9(3):152.
[4]张仙花.初中科学情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2):11-12.
[5]吴显娅.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解析[J].广东化工,2021,48(8):322-323.
项目来源:渤海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情景体验教学在中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019ZXXJG26
作者简介:郭连文(1988— ),女,汉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马占玲(1969— ),女,汉族,辽宁朝阳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学科教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