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萍
《礼记·曲礼上》中写到“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之后演变为成语“拾级而上”,意思是顺着阶梯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学习就是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与之相近的词语是“学习进阶”。美国学者史密斯首次提出“学习进阶”,他将“学习进阶”定义为“学生在学习某一核心概念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逐渐复杂的路径。”学习进阶的提出,旨在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和探索某一知识时,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拾级而上,逐步建构,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现状审视: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只是“见子打子”,忽视整体建构。以单元整体进行设计编排的统编语文教材并不是以单一的知识点而存在的,而是以“语文要素”为单元目标,各知识点为完成该目标由低到高串联成一条知识链,即: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交流平台”总结方法,“语文园地”巩固方法。但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见子打子”地进行教学。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该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和略读课文《故事两则》(《扁鹊治病》《纪昌学射》)。有的教师在教学《扁鹊治病》一课时,完全不顾及学生已经在《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中学到的简要复述课文的方法,而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教学生如何简要复述课文。特别是在将直接语言转化为概括性语言时花了很大的气力,浪费了很多时间。反观该单元教学,不难发现,在《西门豹治邺》一课中,学生就已经学会了简要复述中“转化语言”的方法,即把西门豹与老大爷的语言描写转化为“西门豹通过与老大爷的对话,知道了……”如果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能有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在学生原来的基础上再“学习进阶”,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只重“平面教学”,忽视深层理解。所谓“平面教学”,就是浮在表面的教学,对于课文来说,是只教课文内容,不教课程内容的教学,或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的教学,让学生学到的只是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而缺少了深层次的内涵和思想。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白鹭》(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学突出的是白鹭的外形美和三个生活场景(白鹭钓鱼、绝顶望哨、黄昏低飞),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后留下的感受就是“美啊”“对白鹭的喜爱”之类的浅层次的东西。而该文章创作于1942年10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整个社会黑暗、动荡,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矛盾写該文的目的是借助写白鹭的悠闲自在来抒发自己希望在动荡之中的悠然和坦然处的思想感情。显然,该教师没有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设置一个学习的进阶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涵泳品味,体会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的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3.只重方法传授,忽视思维提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语文要教思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语文教学中,忽视思维提升的语文课比比皆是,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教了方法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时,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后,让学生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摆出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对阵图,接着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对阵的,结果怎样。在课后反思时,上课教师说自己已经教给了学生方法,并且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了田忌赛马的过程和赛马的结果。但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孙膑的思维过程,即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因为只有了解了孙膑的思维过程,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解孙膑的思维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思维的过程,而该上课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个过程。
二、教材审视:“学习进阶”是统编语文教材编排上的应然要求
1.统编语文教材整体编排要求“学习进阶”。统编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采用了“螺旋式排列”的编排方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按照难易、深浅程度,做到同一知识点在各册教材中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如阅读策略单元中的“提问”策略,在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通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等课文让学生分别学习“学会提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整理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分类并尝试解决”。而在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再次提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的单元目标,编者的目的明显是要求教师应该在语文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的巩固和进阶。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就不能孤立地教知识点——学会提问,而应该将知识点建立在原来知识的基础之上,找出进阶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统编语文教材单元设置要求“学习进阶”。统编语文教材在单元的设置上,按照“明要素—学方法—练方法—知方法—用方法”的学习过程进行编排。单元导语明确提出该单元的语文要素,精读课文贯穿方法的指导,略读课文练习方法,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进一步提炼方法,语文园地实践运用方法。这一编排体系也遵循了学生“认识—理解—实践—运用”的认知规律,最终达到形成能力的目的。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编者的意图是在精读课文《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一)》中让学生学习创造性复述的方法——“调整故事情节、加入合理想象、变换故事角色”,在略读课文《牛郎织女(二)》中运用方法,在交流平台梳理总结方法,最后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练习2中巩固方法。教学时,教师要按照语文教材的编排要求和学生的学情,设置能力进阶点,搭建支架,让学生逐步提升创造性复述的能力。
三、实践探索:在“学习进阶”中提升语文素养
1.循序渐进——遵循进阶路径。欲速则不达。学习进阶亦如此。学习是一个缓慢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时要循序渐进,逐步从“起点”到达“终点”,其间要经历许多“台阶”,逐层递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的“拾级而上”。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火烧云》(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时,从学生原有水平出发,通过“寻找‘火烧云’事实解释与文学描写之间的差异”“寻找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语言差异”“透视并萃取作家语言运用的精华”三个环节,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作家萧红写作的秘密,引出火烧云的单色、复色和比喻色,再到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接着用这样的方法写生活中的景物。这样的教学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其进阶点清晰明了,学生的能力就在这种进阶路径中得到了提升。薛老师就是这样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认识到理解,再到运用的进阶路径,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让学生在运用颜色描写景物的实践中发展了语言,提升了语文素养。
2.纵横勾连——注重单元整体。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教学时从单元整体出发,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整体设计,纵横勾连,瞻前顾后,能让学生在学习进阶中建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如高子阳老师在教学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一课时以整合本单元教学资源为出发点,改变教材的固有顺序,有效渗透每篇课文的写作智慧。高老师让学生先写单元作文,自改。然后分五步进行“学习进阶”。一是学完《有的人》后,进行修改,重视习作的“结构”,加进一两句自己创作的名言;二是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引导学生不千篇一律地写父母,可以写亲人,或写其他人,引导学生选材;三是教完《少年闰土》,让学生从题目、结尾、环境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对话等方面反思自己的习作,再次进行修改;四是学完《好的故事》,让学生感受鲁迅那如梦境般的跳跃式思维,鼓励学生用这种思维方式修改习作;五是全面修改自己的作品,并提出感叹号少用,写“好”不出现“好”。高老师教学的重点是单元作文,但他却立足单元整体,通过单元课文的学习,汲取本单元课文的精华为本单元习作服务,分别从题目、选材、描写等方面“学习进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3.追根溯源——提升学生思维。古人云,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就是思维进阶的过程。语文学习如果只注重阅读和记忆,那就掉进了死记硬背的死胡同。语文教学也要授之以“渔”,建构思维课堂。如杨修宝老师在教学《两茎灯草》(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时先引导学生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严监生,启发学生思考“节约”和“吝啬”的区别,接着研究作者如何写“吝啬”,用什么方法写“吝啬”?每一个问题均成为撬动学生思维的杠杆。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吴敬梓用了“层层深入的动作神态”描写和“三番四抖”的写法。杨老师到此并没有止步,而是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去掉中间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问严监生的对话行不行?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出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
杨老师的课展示了写什么,如何写,用什么方法写及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写。每一个问题,都抛开了浮在表面的内容,直接指向知识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向着高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