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齐玲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和互动。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统一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课堂上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积极构建相应的教学方式来达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内外互生、读写结合的写作模式,来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这种模式由三个元素构成:基于学生学情分析的多维目标,内外互生、读写结合的课堂流程,促进师生互动的良好支架。
一、基于学生学情分析的多维目标
学生学情分析包括:写作基础、写作技能、掌握知识点、写作态度、对话题的思考和情感等。在科学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应设立多维目标,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多维的课堂教学目标引導着教学的方向,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深度学习的基础。
二、内外互生、读写结合的课堂流程
内外互生的“内”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外”指教师的指导过程。内外互生就是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互相促进,教学指向学生的深度体验和成长。读写结合是写作课一直以来公认的教学策略,通过读的感悟促进写的提升,通过写的提升促进读的感悟。内外互生、读写结合的写作课堂,具体包括六个流程(见右图)。
1.激趣忆读,由外促内。教师以任务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然后借助学习过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2.搭建支架,内外互生。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提升需要搭建新旧知识的联结支架,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支持并勇于突破。因此,在学生有了兴趣和回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搭建写作支架,完成写作重难点的突破。这一步难度较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最终生成课堂资源。
3.练习评议,生生互生。有了写作支架,学生完成课堂写作小练习,然后进行展示,并互相点评,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与促进。
4.制定标准,由外促内。在学生练习和评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制定评价标准,以评价引领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5.总结成文,自主成长。这个环节一般在课后进行,在评价标准的引领下,学生打破小练习的瓶颈,总结经验,写出大作文。这一步是课堂环节的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成长。
6.批改反馈,由外促内。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批改及等级评判,这一步教师聚焦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阅读和写作的指导。
比如,教师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时,首先给学生一个任务:根据刚刚结束的体育节,班级将举办“体育之星”评选活动,请同学们推选一位同学并写一篇推荐词。
写作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接着引入课本中写人的名段,引导学生赏读人物。通过阅读、体悟和教师的引导,学生总结出写人的方法。然后,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完成写作任务,可以侧重人物的外貌、动作或语言特点的某一方面。接着,学习小组内部互相评议,推荐优秀的文章在全班展示、交流。随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出三个等级的评价标准:
课堂最后,教师布置作业:根据今天所学习的内容,选择一个人物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述,并按照评价标准进行等级评价和点评。
本节课,师生在互动中对语文知识回顾、巩固,对写作方法归纳、总结,读写结合,内外互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促进师生互动的良好支架
构建内外互生、读写结合的写作课堂模式,还需要搭建促进师生互动的支架。教师引导流程图和学案是促进师生互动的良好支架。
师生互动流程图(见上图)是指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设计的环节、设计意图、学生活动、教师引导进行梳理,明确师生互动的步骤和节奏,为课堂顺利推进各个环节的师生互动提供蓝本。
学案是指教师设计的包含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教学方案,对推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提供了重要保证。
比如教师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写人物小传》时,学案上就有课堂上引入的读物资料,并且将人物小传的写作支架画好思维导图。学生在第二个环节“搭建支架”时,可以个性化地阅读并填写思维导图。
学案促进了内外互生、读写结合的课堂互动的发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是重要的师生互动的支架。
总之,通过基于学生学情分析的多维目标导向、内外互生读写结合的课堂流程以及师生互动良好支架的搭建,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式的变革以适应深度学习方式,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
(本栏责编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