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小永家长您好,孩子中午在校就餐时,反映吃到了异物。我带孩子去食堂查了监控,没有发现问题;在医务室观察孩子口腔,也没有发现受伤痕迹;下午上课时,孩子也没有什么异样,请放心。”学生就餐反映了问题,我迅速地向家长通报了调查结果。
“张老师,你怎么不早通知我们!万一出点什么事怎么辦!孩子很害怕,一到家就哭了!”看着家长在聊天界面的回复,一个个叹号像锥子一样扎过来,我不禁愕然。
我明明把事情讲得很明白了,家长怎么还不理解?过了几分钟,校长电话过来了,让我和他去家访:因为家长投诉了我工作有问题!我当时紧张极了。在路上,校长向我询问了情况后说:“我们打一个比方,你怕家长小题大做,就绞尽脑汁制作了三个‘盾牌’,意图堵住家长的嘴,殊不知这些‘盾牌’就是坦诚交流的障碍。”我心里并不赞同:这都不满意,还能怎么解决?
到了小永家,校长并不着急解释,而是耐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并称赞:“又倒水,又切水果,这孩子真懂事!”“自控力很好,一回家就自觉写作业!”家长的表情逐渐开始放松,跟校长攀谈起来:“都是学校和老师辛苦教育的结果。”……一番交流后,竟然是家长主动提起中午的事儿:“我们听孩子回来一说,当时有点着急。麻烦你们跑一趟真不好意思……”看着家长释然的样子,我心里的石头总算放下了,但是疑虑却更多了:校长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同样的话经他说出来就效果迥异?
思考后,我感觉问题在于:我面对事件单纯地被动应付,试图通过“讲理”跟家长“划清权责”,其实是逃避了育人的主责主业。如果我换一个思路,敞开心扉,“动情”地管理班级,是否会柳暗花明呢?吃一堑长一智,在之后的家校沟通中,我强化了情感因素渗透。
主动关切,赢得学生共情。学生在校园发生意外事件,班主任要第一时间介入,在情感上理解、体谅学生,关切学生的心理诉求,让学生充分信赖班主任。上述案例,如果我能多关心小永,尤其从心理上、情感上安抚他,就能让孩子不再担惊受怕,也就没有回家后的“哭诉”。
开诚布公,尊重家长知情权。家校矛盾多数是因为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家长担心孩子身体健康受到伤害,班主任担心家长惹是生非:双方心存芥蒂,势必容易“互怼”。我反思后明白:家长爱子心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容易冲动着急,产生不理解班主任的想法。
信任委托,增加育人温情。班主任要充分信任家长,让家长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在上述案例中,我可以邀请家长到校参观食堂,品尝饭菜,提出宝贵意见。学校也可以设置家长辅助管理岗位,从不同维度增加育人温情,建立班级教育共同价值体系。
所谓“讲理之前先讲情,情动之后理自明”,班级育人要“以人为本”,这要求班主任倾情为之,不能急于做“讲道理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