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璐
【摘 要】深圳作为全国的改革先行示范区,近年来学位建设跑出了“加速度”,新教师引进开启“成批次”加速模式。但新入职教师往往会面临诸多的岗位适应性问题,直接影响着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笔者将目标聚焦新入职教师,尝试对其岗位适应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为学校提升新入职教师的岗位适应性提供可参考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入职教师 岗位适应 对策研究
202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至2025年新增100万个基础教育学位,其中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掀起基础教育学位建设新高潮。自2019年以来,深圳市中小学大批招聘应届毕业生教师,其中含有北大、清华顶尖高校,以及“双一流”和部属师范院校等,基本为硕士以上学历。新入职教师的岗位适应已是深圳很多学校,特别是新建校核心关注点。因此,对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一、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现状分析
(一)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可与接纳程度。由自我认同组织起来的对教学“意义”的理解, 远远比因教师角色组织起来的对教学“功能”的理解更为深刻, 也更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教学勇气。
(二)教学技能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良好,但对教材的掌握度、对课堂的管理方面比较欠缺,而在知识转换为能力方面相对较好。对教学反思的积极影响,新入职教师认可度高。
(三)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对初进职场的新人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科研与精进上,而不必花费太多心力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教师工作合力,有利于形成相互交流激励的环境氛围。
(四)工作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工作环境主要指学校物理环境、办公条件、文化氛围和薪酬待遇等,这些都是新入职教師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基本保障,对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新入职教师的工作稳定性。
(五)心理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新入职教师心理适应一般不大理想,对人对事都比较陌生,从而比较焦虑。教师除常规教学工作外,还会有额外的事务,工作时间长,且深圳的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高,家长对教师的期待高,这些都会给教师造成压力。
二、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合深度访谈,我们可以得出新入职教师在岗位适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择业动机非出于自身热爱
三成左右新入职教师选择教师这份职业的动机主要还是外部因素,如工作稳定性和可享受的福利,自身原动力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没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去克服解决,会表现出散漫、悲观的情绪。
2.课堂无法有效管理
新入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能够适应,但是多数新入职教师的课堂总有学生违纪,面对突发事件时,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一般都较简单,在课堂管理中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
3.家校沟通缺乏经验与技巧
新入职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总体表现良好,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关系总体比较融洽。但相对做得不够好的是对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及与问题学生的相处,“与家长相处的度的把握不够好,感觉被家长带着走”。
4.自我提升效能感较低
在问及新入职教师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时,几乎全部的新入职教师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九个小时。新入职教师刚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刚接触一个新的岗位,除常规教学工作外,还需要额外花时间来熟悉环境,需要花时间研究教材,需要花时间与同事、学生、家长建立关系,还要抽时间参加培训以及应对非教学性事务。工作时间过长对新入职教师的身心均会产生影响。
5.工作压力较大
近七成新教师感觉工作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
(1)学生方面。如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之间的差异过大,难以因材施教,学生难管,有不良行为,班级人数太多等。
(2)学校方面。如非教学性会议和活动太多,每天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大,晋升和发展空间小,还要上公开课或者参加赛课,同时担任多项工作,工作繁杂,未受过系统规范的职前训练等。
(3)教师自身。包括自己的科研能力不强,难以适应角色转换,不知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缺乏课堂组织能力,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不足等。
(4) 社会方面。包括社会对教师期望太高、要求太多,新教师难以得到家长信任等。
(二)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的原因
(1)超四成新入职教师未受过系统规范的职前训练
从调研中发现,新入职教师中有近一半来自非师范院校。工作上仅是靠为取得教师资格证所习得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入职前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习实践基础,才能灵活应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平稳度过适应期。
(2)新入职教师教学反思不足
教学反思不足是影响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的重要因素。访谈中就有新入职教师提出:“我觉得新入职教师应该多写教学反思,要在一天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后,反思一下自己今天的不足及其原因,然后做出相应的改变。”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非教学性事务较多
学校安排过多的非教学性事务是新入职教师目前遇到的普遍问题。新入职教师相比于老教师,需要学校给予更多时间集中在消化教材、研究课堂、了解学生上。学校应该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工作,帮助新入职教师提升自身核心教学技能,早日成为成熟的教师。
(2)未提供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
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发现,新教师入职岗位适应问题与学校是否科学设计教师职业生涯晋升路径有很大关系。在询问新入职教师是否知道学校的晋升激励机制时,有近一半的人表示不知道。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校没有提供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二是学校有一定的职业晋升渠道和激励措施,但是没有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宣讲。可以看出学校“重考核,轻激励”导致新入职教师疲于应付眼前的任务,无法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教师工作,容易在适应期对教师职业产生失望,进而失去希望。
3.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就业压力较大
我国每年毕业生的就业人群十分庞大。对一些人来说,对职业的选择多是从自身的实际利益出发,出于对“铁饭碗”的追捧,而不是凭个人的热爱。
(2)家长对新入职教师的支持与理解较少
访谈中,新入职教师多次提到家长对新入职教师的支持与理解较少,对于新教师身份的顾虑和信任不足。家长对新教师的不信任、不配合造成新入职教师在人际关系上缺乏自信,难以适应。
三、提升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性的对策研究
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的快慢与任职学校密切相关,只有建立一套与其成长相适应的培养机制和措施,才能让新入职教师顺利度过岗位适应期,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凝练教师文化,提升职业认同感
学校应凝练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文化品牌,帮助新入职教师科学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为每位教师提供“定点”(重点业务进修)、“定向”(指导发展方向)、“定序”(循序进修或实践)的服务平台。
(二)完善教师培训,夯实教学技能
根据调查结果,学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新入职教师培训。
1.进一步完善導师制
学校可在现有导师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为新入职教师匹配有经验的导师,从教学技能、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新入职教师全面辅导,并为新老教师合作、互动提供机会、平台与保障。
2.针对新入职教师需求制定培训内容
学校要开展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专题研讨,并提供详细的案例来培训新入职教师。要以适应为导向,多增加实用性内容,并以课堂为中心,让新入职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
3.培训形式由“讲授式”向“参与式”转变
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实施有效培训形式。改变当前以“讲授式”为主的培训方式,多给予新入职教师发言权,赋予培训更多民主气息,这样才能发挥出培训的最大效益,让新入职教师真正快速成长起来。
4.促进新入职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
学校领导应定期检查新入职教师反思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比较突出的新入职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对精彩的反思内容要及时进行交流、研讨,以提升新入职教师群体的反思能力。
(三)营造合作氛围,快速融入集体
学校要鼓励有经验的教师开放自己的课堂,使新入职教师能够自由地随堂听课。要经常组织集体备课,教师们可以在一起共同商讨整个教学过程,取长补短,让新入职教师感受到领导的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促进新入职教师正面情绪的产生,以提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优化工作环境,增强归属感
优化以“温馨适用”为中心的环境是新入职教师适应岗位的基础条件。学校可建设一间教师吧,让教师有疏解、宣泄、倾诉、健身、活动的地方,让他们感到温馨舒畅、愉悦欢快、疏解开心,让学校有一个“可发朋友圈的网红打卡地”。
(五)实施教师关怀,提升心理适应
学校要在关注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1.开展各种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要关注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定期为他们请来深圳或全国在心理学界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就他们关心的方面进行解读,以讲座、沙龙、团辅、个体咨询等形式开展活动,使新入职教师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拥抱幸福人生。
2.合理安排新入职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
新入职教师工作时间过长,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9小时,工作压力大。因此,学校要合理安排新入职教师的工作,对新入职教师的工作安排要考虑到他们在适应任教学校环境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安排的工作量要适度。
新入职教师的岗位适应阶段,是其自身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决定了新教师入职初期是否能顺利开展工作,同时会在其教学的有效性、工作的满意度以及职业的持久性等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一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及策略研究能够对新岗教师的岗位适应性问题有所帮助,并引起学校重视,让新岗教师能够顺利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静静,姜美玲.论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J].全球教育展望,2014(5).
[3]胡倩.教师生涯适应性U型模式个案研究——基于文化适应性理论视角[J].当代教师教育,2019(4).
[4]李良.中小学教师入职适应问题及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