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人和”文化,培养“六质”少年,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

2022-03-28 18:18张婕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少年协同育人文化

张婕

《名校风采》:解析治校理念,展示名校风采。主要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等,旨在剖析名校的成长路径,引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本栏目约稿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1)“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提升教学质量的管理举措(学校教育理念与“双减”政策的衔接,“双减”政策下的管理提升,“双减”政策下的教育质量提升);(2)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探讨(学校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的育人价值探究,学校文化的物化呈现);(3)课程的实施与开发(基础课程的实施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施);(4)师资队伍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5)社会评价与所获荣誉(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以及学校近年来获得的荣誉)。文章字数尽量控制在5000~6000字之间,文字通顺,形式活泼,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本期《名校风采》重点推出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这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以期对其他学校的建设发展有所启发。

(本刊编辑部)

【摘 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是时代之需、发展之需、现实之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十余年来秉持“人和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由学校携手家庭、社会的“人和”育人体系,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教育的新生态:贯徹“人和为魂,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是协同育人的思想保障;明确协同育人的多元主体关系是协同育人的关键举措;建设三级家长课程、六质校本课程、社会名家课程等是协同育人的互动载体;建设信息化、智慧化校园是协同育人的技术支撑。在人和文化理念体系的整体浸润下,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保障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了家长全方位深度参与、引领了教育协同发展新生态。

【关键词】“人和”文化 “六质”少年 家校社 协同育人

作为小学校长,在笔者的教育生涯中,笔者深刻认识到:家庭、学校都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社会作为两个“摇篮”的大环境,决定着两个“摇篮”带给孩子的舒适度、成长条件。一所学校的发展史一定是家校社共育的合作史,而新时代,更是呼唤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

一、新时代呼唤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理念

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1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近期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与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协同育人”之所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热点话题,根源在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教育的不公平不均衡产生教育焦虑日益严重,之前不断加剧的社会培训机构乱象等社会性问题推动形成全社会范围的教育“内卷”,已经到了没有家庭、没有家长能置身于外的地步。

社会对教育不满意,往往指责多、提供解决问题方案少。教育的诸多问题表现在学校,而根源大部分在社会、在家庭。因此,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已是必然选择。2021年7月23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我们称“双减”政策,聚焦提升校内教学质量和治理校外培训两件大事,“医重症下猛药”。结合2021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可以预见,中小学校的办学生态面临全新的政策与社会格局,教育深度转型已经成为民众的共同呼声和国家的强力意志。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新格局是时代之需、发展之需、现实之需。

二、人和街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答卷

(一)“人和”文化基因:我们协同育人行动的文化之源

渝中半岛嘉陵江畔,沿着大溪沟街道走入人和街社区,这里是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人和街巷,书香深远浓郁,街坊和谐共生。

坐落于人和街社区的人和街小学,在近八十年的办学岁月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传承兼容并蓄的两江文化,学习爱国奉献的红岩精神;传承“人心齐、泰山移”的办学传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吸取时代文化力量,确立了“人和”为学校的文化核心价值。以“生命三和”为教育观,提出“人和教育”的办学理念:“人和为魂,和谐育人”。“人心齐、泰山移”的韧劲儿化作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人和街小学不断向前发展。

进入“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是构建新教育生态的重大举措,是教育发展的共性需求。人和街小学近十余年来秉持“人和教育”理念,以“培养和谐中国、和平世界的人和少年”为目标,积极探索由学校携手家庭、社会的“人和”育人体系,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教育的新生态。

(二)协同育人机制:我们协同育人行动的制度保障

人和街小学立足“人和”文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深化协同机制为抓手,深入推进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联合建设,形成“人和”协同育人体系,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共同实现协同育人目标。“人和”协同育人体系中,学校、家庭和社区(社会)都是育人的多元主体:学校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统筹主体,充分发挥引导与协调职能,为家校、校社合作搭建平台;家庭作为人才培养的需求方,是协同育人的实施主体;社会作为参与主体,积极加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多元主体对“人和”文化理念的理解,促进凝聚共识。明确目标是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运行的重要前提,“人和”文化理念是协同育人的思想保障,智慧校园建设是协同育人的技术支撑。在此育人机制下,学校、社会、家庭进行形式多样的深度合作,适时、及时开发育人资源,共同推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从营造协同合作的学校文化、建设系统的家长课程、牵手社区、研究场馆优势、抓住育人契机引进社会资源、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供全方位支持等方面入手,我们健全了“人和”协同育人机制。

(三)三级家长课程:我们协同育人行动的互动载体

在人和协同育人氛围中,家校之间建立起了“人和教育共同体”,通过开设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长课程,为家长提供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等方式,让家校教育实现了互融、互通、互促、互进。

1.校级家长课程

由学校组织,每学期开展家庭教育的专家讲座,如先后邀请了张勤、郑勇利等专家在大礼堂或校内为全体家长做讲座。

2.年级家长课程

这主要是引导家长全程参与学校的“人和六典”课程,如一年级少先队仪式、二年级礼仪队会展示、三年级责任星评比、四年级十岁集体生日会、五年级诚信誓师会、六年级毕业典礼,引导家长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家长成为孩子成长关键时刻的见证人。

3.班级家长课程

由班主任推荐一些有教育心得的家长为班级的其他家长做分享交流。通过三级家长课程的开设,逐步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增强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奠定育人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搭建平台,学校组建了班级家委会、校级家委会,参与班级和校级管理。校级家委会参与学生相关的一些管理决策制定,比如校服的比选征订。学校接受家长的评价和督促,每学年开展家校问卷调查,根据家长的意见改进和提升学校管理;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家长代表与学生走进学校食堂,进行厨房大探秘。通过让家长全程参与育人工作,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形成了“家校共育”的合力。

学校积极引导家长把对教育的关注和诉求变成行动,成为育人路上的同盟军,共同应对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校经过前期调查、课程申报、建立资源库、系统安排,全面实施“家长进课堂”。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位家长走上人和讲台,课程内容涉及语言、法律、科普、历史、环保、运动、安全、情绪管理等覆盖各行各业的丰富内容。在“双减”政策下,为减轻家长焦虑,学校设计了“学生课外生活指导”,指导家长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促使家长深度参与育人过程,成为协同育人的主力军。

(四)“六质”课程体系:我们协同育人行动的智慧结晶

1.整合社区硬件资源,优化“六质”课程体系

人和街社区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每学期开学邀请大礼堂国旗护卫队来举行授旗仪式、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献爱心、组织教师参与社区的家庭教育讲座等。人和街社区是中法学校旧址所在地,我们组织党员教师、少先队员参观社区的红色文化,社区安排讲解员为党史学习做深度讲解。人和街小学地处红岩村,每年学校组织新生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广场上进行庄重的一年级入队仪式。

学校充分发挥场馆等文化场所的功能性作用,拓展文化育人的空间,优化和德、和健、和雅、和理、和美、和融的“人和六质”课程体系,增强育人效果。其中,“和德”课程群整合红岩革命纪念馆、三峡博物馆等场馆的专业资源,开展小小讲解员、研学、讲座、典礼仪式等课程形式,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场地;“和雅”课程与中国文字博物馆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入中国文字博物馆校园巡展《汉字》,采用展板、图片、国宝青铜器展、书法作品展及雕版印刷现场展示体验等形式展示了汉字千年沉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理”課程群与重庆科技馆深度合作,每学年组织学生前往科技馆开展“科技馆日”的丰富课程学习,科技馆以“科普大篷车”的形式,在校园科技节走进学校,让学生体验科学的魅力。双方多次互派人员学习,学校教师到科技馆开展教研活动,设计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

2.引入社会专家资源,做强协同育人师资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在校生活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广为人知的节日、重大社会事件都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契机,此时引入社会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育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邀请了杨红樱、沈石溪、曹文轩、虹影等文学名家进校园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在全国科普周,邀请科学家进校园进行航天科普;在全国爱眼日,邀请眼科专家开展护眼知识小讲座。除此之外,校园安全也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重要事情,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学校邀请了重庆市交巡警总队的民警走进校园;联合消防部门每学年为住读部的师生开展一次消防演习;邀请重庆蓝天急救队的培训教师为学校的体育教师、住读部教师开展应急救护理论知识及实操技巧培训;聘请重庆市地震局专家为教师结合校园实际情况传授地震应急策略及师生应急疏散的要领;针对社会上偶有发生的青少年安全事故,学校邀请心肺复苏委员会重庆办事处专家为六年级毕业生开展心肺复苏的模拟体验,让他们对珍爱生命有了更深刻直接的了解。

(五)“人和”智慧校园:我们协同育人行动的最新实践

学校充分运用新一代智能技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智慧教育环境;坚持共建共享,搭建师生、家长、社会互动育人平台,致力于实现师生发展个性化、育人过程智慧化、教学管理智能化、教育服务精准化。学校通过钉钉智慧平台,打好家校协同育人的信息共享基础,及时、准确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通过在线自主选修课程平台,家长参与选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选课需求和学习需要。线上家庭锻炼,注重教师、家长等全因素参与的以体育人,实施家校联动。学校搭建的人和街小学教育集团“新劳动教育评价系统”,通过采集分类和储存分析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劳动行为数据,生成劳动评价报告,在家校社多元主体协同下,促进学生劳动行为习惯及素养的形成。

三、人和街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

在人和文化理念体系的整体浸润下,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打造了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引领教育协同发展新生态。

(一)学生全面发展,烙下“人和”印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了学生“三和”“四当”“六会”。三和,即自我之和、与人之和、与自然之和;四当,即人人都当班干部、当领操员、当升旗手、当志愿者;六会,即人人会游泳、会一门乐器、会书法、会陶艺、会围棋、会足球,让每个学生得到个性、自主、全面发展。学生在全国、市、区级的艺术、科技、文学等各类竞赛中获奖达3000余人次,加深了学生对人和文化的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人和文化”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

学生A在即将毕业之际写了“寻找人和情”:

循着“人之初性本善,两条江在身边,一条来自湛蓝的天边……”的上课铃声,她漫步在古老却又茂盛的黄桷树下、操场上、人和剧场,回忆自己六年的小学生活。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得到陌生人的帮助;在各种活动和比赛现场,得到同学的鼓励;做了错事得到老师的教导;遇到困难得到家长的支持,她深深地体会到“人和情”已经印在自己的心里。

(二)家长同盟共进,长驻“人和”情

学校成功引导家长把对教育的关注和诉求变成行动,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共同应对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全国啦啦操比赛现场,随行家长们自发打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油标语,说明学校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在2019年的重庆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发现:家长对学校的整体满意度区域排名第一,超过全市99%的学校;学生家庭学习氛围区域排名第二,超过全市96%的学校。

家长A在学校专家讲座出来后这样说:

对于一个焦虑孩子各种问题的妈妈,新学期的家长学校就是一场及时雨。郑勇利专家的一番话让我焦虑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同时也学习到如何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学科老师的发言让我了解到他们教学之专业、对待学生之用心。坐在孩子们的教室,正是太阳斜射,光线铺洒进教室的时候,班主任骆老师站在阳光里,温暖地讲述“遇見”的故事;数学赵老师用敏捷的思维,带我们感受孩子们的乐趣。有他们这样专业素养强劲又如此用心爱学生的老师们,我们是幸运的,孩子是幸福的,看着他们在人和街成长,我们会很安心!

家长B参加家长进课堂活动后感言:

人生第一次站在这么神圣的讲台去感受无数个鲜活生命的跳跃,看到那些稚嫩的笑容,虽然一下午连喝水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心里那激动的血液滚滚而来,想想这平时都是老师们的日常工作,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一直都知道老师们的辛苦,一次助教更甚!心里太多的感谢也只有一句:“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三)社会深度参与,助力“人和”梦

社区和各界社会人士对“人和教育”的参与,让社区资源、场馆资源、专家资源贯穿于学校课程之中,为学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社会以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思路最大限度地集外部资源为学生成长、学校发展服务。

学校探索实践了协同育人新路径,构建了学校主导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为改善教育生态、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做出了校本的探索。下一步,学校将教育资源和优势反哺家庭、社区,推动学习型家庭、社区和社会建设,不断推动协同育人的理念和实践优化升级。

猜你喜欢
少年协同育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少年》改档12.16对撞张艺谋《长城》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少年铁饼运动员常犯技术错误及纠正分析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