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燕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深化和素质教育愈发深入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在注重教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格外重视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此,为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使其更为深入的理解语言和掌握语言运用能力,本文探讨语文语言教育实践意义,分析课堂中教育实践现存问题,以此为基础研究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言教育实践;小学语文;语言表达能力
引言: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实际开展过程中,应以语言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教会学生运用母语,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感受、累积并领悟语言,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与课堂效率。
一、探讨语言教育实践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开展意义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这一交际工具的重要性,也明确了语文课程培养目标,即树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在学习与生活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积累、发展语文思维。所谓语言教育实践,主要是指依托于生动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拓展其认知和想象力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对语文课文产生感性认识。简单来说,语言教育实践就是通过聽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逐渐形成语感,锻炼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语言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充分以各类教学活动为核心,采用画、议、唱、演等形式落实教学任务,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和交流探究机会。在该情况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再处于片面状态,且对课文等内容具有情感价值方面的思考与探究,打破了以往单方面教学和封闭性学习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交际需求的驱使下完成对语言的直观操作,促进学生更好发展[1]。
二、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教育实践问题
(一)实践时间较短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落实时间较长,受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难免更注重教学结果,即“重结果、重求同、重表达”,这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出现相对封闭的现象,甚至存在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语言教育实践的现象,理解不够深入使得落实的教学策略具有简单化、机械化的特点,总体时长不足,对培养学生良好语言能力方面没有多大帮助。此外,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科渗透”为名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课堂教学时间,使得语言教育时间活动开展空间较小,发挥作用有限[2]。
(二)缺乏多样化实践活动,实践内容相对单一
一些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语言实践活动时存在远离文本的情况,并将网络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不经筛选的灌输给学生,且以合作探究为名在课上花费太多实践开展集体讨论等活动。在该情况下,学生所讨论的内容与方向大多不着边际,而且,实践内容也相对单一,活动形式较为单件,不仅影响学生个人阅读实践,也降低了语言教育实践有效性。
(三)学生实践主体架空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下,教师愈发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效果仍不够理想,学生主体地位往往流于形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但也影响了语言方面的熏陶效果。
三、研究解决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教育实践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科学设计实践时间,创设教育情境
为使语言教育实践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强面向教师的有关语文教育实践的教育培训,使其形成对语言教育实践的正确认知,进而主动打破以往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将语言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在实处,扩大教育实践开展空间。同时,根据小学学校实际发展现状和各年级学生学情,立足于学生学科能力和素质培养等方面,科学规划语言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计划,保证每周实践活动充足且均得到落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其纳入到教育体系中,以此增强该教育实践活动的规范性和体系性。
在相对健全的教育体系下,小学语文语言教育实践进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积累的指导,以此奠定基础,发挥教师引导、组织作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使其在正确思维下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并将民主、开放的教学思维贯穿始终,利用相对轻松的学习场景和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创、自读的充裕时间,进而引导学生得以顺利感受到语言特点和阅读乐趣。以统编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其中在开展《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学生相对熟悉的歌曲或是播放影视节选片段将新课导入,一方面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简单掌握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营造相对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课文内容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师对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为后续工作提供必要认知基础和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在学生阅读积累方面的帮助和引导,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背诵、运用等方面的锻炼与培养,比如开展课外阅读竞赛等,并合理规划课上时间,让学生具有自由阅读时间,并围绕重点字词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注重情感体验
小学阶段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虽然具有一定生活经验,也具备一定知识水平,但是对于语文学习、理解方面是不够的,为将语文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中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主动关爱学生,进而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得以激发出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健康成长。在丰富教育实践内容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有所指摘的从网络上选择课外教育资源,立足于教学之根本拓展教学内容,从而避免出现教学内容杂乱等问题。同时,切实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具体知识水平,做好学情调研,以此为基础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并将情感体验贯穿始终,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启发与感悟。比如统编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青山不老》,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内容不仅生动优美,还将现实与过去相互比照,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用自己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该阶段学生可能无法感受到十五年时间意味着什么,也无法深层次了解到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说教方法以读代讲,合理使用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或是使用说学方法引导学生使用“读——思——议——读”的方法,让学生从拼读语言、表达感悟逐渐向积累语言过渡,一方面实现语文语言实践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加深学生课文理解,形成相应感悟,认识到保护环境、生命意义升华等,切实理解“青山不老”这一文章题目[3]。
(三)优化实际操作,落实主体地位
对于语言实践活动而言,实际操作是突出特征之一,为切实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开展一系列听说读写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进而主动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应用于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巩固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最终形成能力。比如基于朗读课文活化教材内容,挖掘活动素材,结合实际生活内容,进而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
结论:综上所述,语言教育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学科能力和素养。因此,在落实过程中,教师要科学使用技术工具,优化实际操作,注重课文中情感要素的挖掘和运用等,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宝兰. 架构课堂中的"小剧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 课外语文(下),2019(2):44,46.
[2]刘梅霞. 施教之功巧在授法 ——分析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加强语言实践[J]. 新课程·上旬,2019(1):29.
[3]韩芳. 小学中高年段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实践运用的策略研究[J]. 文存阅刊,2020(4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