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伟,李 慧,周爱华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洪泉医院 江苏扬州225200)
随着检查技术的发展,CT已成为临床就诊过程中常见的检查[1]。增强CT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式,可以对各类疾病做出鉴别诊断,在进行CT增强检查过程中需要使用造影剂[2]。在CT增强检查中造影剂渗漏是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一旦出现造影剂渗漏,症状较轻者会出现局部疼痛、麻木,而严重者会导致周围皮肤组织坏死溃疡,同时造成功能障碍[3]。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还影响检查结果,甚至会引发医患矛盾[4]。目前,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提高,如何减少渗漏、提升护理质量已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论,也是改进和保障护理质量螺旋上升的有效科学方法,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5]。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我们对收治的35例行高压静脉注射碘佛醇患者实施PDCA护理模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70例行高压静脉注射碘佛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增强CT的适应证者;②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对碘佛醇过敏者。根据住院尾号奇偶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9~81(48.9±8.4)岁;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31~80(47.6±7.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在增强CT检查时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模式进行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计划阶段:在进行增强CT前,由责任护士先评估患者可能会发生渗漏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静脉条件、增强扫描部位、具体状况、配合程度等,若危险因素越高,则提示发生造影剂渗漏风险越大。随后组建护理小组,根据高危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方案。②执行阶段:制订相应的注射造影剂流程表,由专职护士负责按照流程表实施,同时为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应妥善固定留置针。在静脉穿刺前认真评估患者血管条件,避免在动静脉瘘或水肿部位穿刺,若患者存在PICC通道,需要评估PICC置管后再使用;如血管条件较差者应做好标记,关注渗漏风险;组织科室人员参与培训,提高其理论知识,同时加强对留置针的操作培训,保证所有护理成员培训成功后再上岗组织;护理成员对上个月穿刺失败案例进行总结查找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从而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患者注射时需监测注射部位,保证血管通畅。一旦发生渗漏则回抽皮下药液,评估外渗药液渗量和范围,对已发生渗漏部位采用冰块冷敷、喜妥帖按摩和无菌纱布覆盖,抬高患肢制动,同时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弹性及疼痛程度,另外对渗漏者做好登记,以便追踪检查。③检查阶段:由责任护士加强患者巡视,准确评估和发现渗漏情况,在沟通过程中明确患者对增强CT和造影剂的认知情况,CT护士定期对责任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护士长定期抽查护士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同时在检查前向患者发放有关增强CT和造影剂的相关手册,包括造影剂渗漏表现、原因及预防措施等。④处理阶段:每个月统计造影剂渗漏的发生率、医患纠纷情况、落实情况等,同时分析发生渗漏原因,从而制订新的计划,探讨和总结上述护理措施效果,将成功措施制订规范流程,而对存在的问题则提出具体解决方法,并将其归入到下一个循环。
1.3 评价指标 ①效果:包括护理满意度、渗漏和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其中渗漏程度为轻度渗漏<20 ml,中度渗漏 20~50 ml,重度渗漏>50 ml。②护理质量: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两组护理质量,包括健康教育、操作技能、服务态度3个方面,每个方面10分,分数越高提示该项质量越高。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渗漏及医疗纠纷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渗漏及医疗纠纷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渗漏程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渗漏程度比较(例)
目前,随着CT的发展和应用,增强CT使用率增加[6]。通过增强CT检查可以有效鉴别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明显区分两者,不仅可以提升疾病检出率,同时有助于做好定性检查,而造影剂渗漏一直是密切关注的问题[7-8]。目前,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通过静脉高压注射碘佛醇,可以有效提升注射速度,保证扫描和静脉注射同步进行。但发生渗漏后会引起患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水泡、坏死、血管神经萎缩等,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在对增强CT患者进行注射前做好预防措施,采用合理护理方案提升操作技能,降低造影剂渗漏的风险[9]。PDCA模式是护理工作常用的一种方法,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4个阶段,在计划阶段主要制订一系列措施保障顺利进行,执行阶段则落实这些护理措施,检查阶段是对之前措施进行分析,处理阶段是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性改进[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渗漏、医疗纠纷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PDCA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造影剂渗漏发生率,分析原因主要是发生造影剂渗漏,可能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配合有关,因此,发放宣传手册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增强CT和造影剂的认知度,提升依从性[11-12]。另外本研究分析引起渗漏的原因,制订相应的个性化方案并进行讲解示范和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和患者对造影剂渗漏有进一步的认知。
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渗漏管理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造影剂渗漏登记不到位,因此,本研究强调对患者进行登记、随访追踪;其次明确增强CT检查责任,在研究前可以发现,个别渗漏患者无人管理与负责,无法看到具体的处理渗漏结果,通过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记录随访流程,确保将护理措施落实到每例患者;此外,通过合理的评估和心理护理,减轻患者治疗紧张感,有助于提升配合程度[13]。
采用PDCA模式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个人综合能力、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14]。在常规护理流程中,护理人员是机械性工作,无明确的目标,同时无一套完整的流程,缺乏对患者渗漏护理,认为是患者血管自身条件差而忽略自身穿刺技术及患者心理因素等。通过采用PDCA模式制订标准流程,同时也完善护理管理,使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到对患者管理过程中[15]。本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血管并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抬高患肢等手法,渗漏程度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对高压静脉注射碘佛醇患者采用PDCA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渗漏发生率,减轻渗漏程度,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