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燕,穆晓岚,曹 怡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常熟215500)
特发性性早熟(ICPP)通常又称为中枢性性早熟,其主要由下丘脑对性激素负反馈调节敏感度下降导致,下丘脑敏感度下降则导致雌二醇分泌和释放提前,造成性早熟[1-2]。在所有真性性早熟中,ICPP属于占比最高的性早熟之一。既往研究显示,男性患儿ICPP性早熟的总占比为40%,女性患儿ICPP性早熟总占比为80%,而ICPP患儿出现第二性征的性早熟现象多发生于4~8岁[3]。由于骨骺成熟较早、发展迅速,ICPP患儿平均身高与同龄患儿比较稍低;且由于第二性征较早出现,ICPP患儿易在正常社交中产生抑郁、自卑等情绪,更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4]。本研究旨在探究以任务为中心的五段式培训法在ICPP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5月31日收治的ICPP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儿均符合ICPP诊断标准[5];②患儿年龄5~12岁;③均有1名稳定照顾者对患儿生活进行照料;④已获取患儿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权。排除标准:①患儿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②同时参与其他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儿年龄为(8.43±0.83)岁,均为女童,身高(134.23±6.58)cm,体重(28.76±6.31)kg;均为汉族;父亲年龄为31~46岁,母亲年龄为29~42岁。对照组患儿年龄为(8.39±0.91)岁,均为女童,身高(134.65±6.32)cm,体重(28.75±6.43)kg;均为汉族;父亲年龄为32~45岁,母亲年龄为31~44岁。两组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患儿、照顾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疾病成因、病情程度、治疗方法等,并指导其进行各项检查,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实施相关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任务为中心的五段式培训法,具体措施如下。①提出任务: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向家长强调该病进行治疗、护理的意义,并对家长进行用药指导;嘱家长观察记录患儿日常饮食、运动、睡眠等情况,提升家长疾病护理意识,告知其家庭支持在患儿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确在护理过程中其需要掌握知识、护理技能的任务。②任务分析:组织家长进行疾病护理交流会议,分析家长在疾病护理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如患儿依从性不佳,患儿不愿与家长进行交流,患儿心理、行为存在异常状态,家长如何向患儿解释疾病成因及护理配合要点,疾病相关预防保健内容不熟悉等,并由护理人员记录、归纳、总结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并做成Flash动画,在第二次会议时向家长们播放演示。③任务解决方法演示:使用多媒体展示家长所遇到的问题,由护理人员逐一对问题进行解答、演示。如患儿依从性不佳、不愿与家长进行交流,护理人员可提出让家长多关注患儿需求,了解其依从性不佳具体原因,并亲身演示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诱导询问,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寻找具体解决方式。如患儿心理、行为存在异常状态,护理人员可指导家长定期与患儿进行交流,随时关注患儿情况变化,给予其支持与鼓励,并由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调整。如家长如何向患儿解释疾病成因、护理配合要点、疾病相关预防保健内容,可由护理人员制作相应动画、健康手册等,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科普,便于家长记忆及患儿理解。④实操强化:家长对以上护理人员进行演示的护理措施应用于患儿临床治疗当中,鼓励家长每日填写家庭日记,记录患儿每日身高、体重、情绪状态等;并且家长需对护理干预过程中患儿出现的个体化差异问题及时向护理人员反馈,由护理人员与家长共同商议解决对策。⑤任务成果总结:干预1个月后,再次开展交流会,家长根据家庭日记分享患儿护理干预效果,彼此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并由护理人员及时纠正存在偏差的交流内容,使家长获得更加正确的自我护理技能的提升。
1.3 评估指标 比较干预前后两组身高、骨龄、性激素水平及干预依从性。①性激素:干预后取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贝克曼库尔特Dxl8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对患儿促卵泡雌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进行检测。②依从性:患儿依从性评估使用本院自制依从性评估量表,量表共包括是否能按照医生要求次数进行服药、是否能按照医生要求时间进行服药、是否能够做到不擅自进行药量加减、是否能够按时复诊、是否能做到医生要求的自我护理与检测5个问题,采用4级评分法,1分为根本做不到,2分为偶尔能够做到,3分为经常能做到,4分为完全能够做到。分数≥15分为依从性优,6~14分为依从性良,<6分为依从性差。
2.1 两组干预前后身高、骨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身高、骨龄比较
2.2 两组FSH、LH、E2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FSH、LH、E2水平比较
2.3 两组依从性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依从性比较[例(%)]
目前,ICPP患儿治疗的首选方式为注射醋酸曲普瑞林(GnRH-a),GnRH-a虽可取得一定成效,但治疗时间较为漫长,对于患儿家庭是沉重的负担,且对患儿自身学习、社交,家长工作、生活等均会造成影响[6]。且ICPP治疗效果对患儿治疗依从性要求较高,依从性不佳患儿治疗效果较差[7]。但儿童心智尚未成熟,其治疗依从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因此ICPP患儿的护理干预主要是针对于患儿家长的干预。
五段式培训法最早应用于教育领域中,但现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五段式指的是现场演示、家庭随访、实际操作、现场指导、总结分析5种形式,5种形式层层递进,对促进疾病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作用[8-9]。本研究将五段式培训法进行一定改进,将传统五段式培训法改进为以任务为中心的五段式培训法,包括提出任务、任务分析、任务解决方法演示、实操强化、任务成果总结5个阶段[10],更适用于ICPP患儿。由于ICPP疾病形成、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患儿而言较难理解,且患儿自护能力较差,还可能因为畏惧、焦虑等情绪原因拒绝治疗,使家长需掌握疾病相关护理知识与技能,需掌握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儿童因负性情绪抗拒治疗影响治疗效果[11-13]。本研究确立家长的任务为“明确该病进行治疗及护理的方法、意义,对患儿进行观察,提升自我护理意识”,以该任务为出发点,将家长自然引入任务分析、任务演示及技能强化等阶段,最终通过成果交流提升家长的自信,进而对任务内容进行巩固。使用以任务为中心的五段式培训法进行干预后,家长对ICPP认识及了解加深、对医生的治疗方式配合良好。但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身高、骨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时间较短、身高及骨骼发育改善所需时间较长有关。
既往研究显示,ICPP患儿多数可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对其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14]。因此在本研究中,关注患儿心理状态、增加患儿与家长的沟通效果、及时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是较为重要的任务。但多数家长对于沟通、心理疏导等操作技能并不熟悉。研究中采集患儿家长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由护理人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演示解决,可增强患儿家长自身处理患儿问题的能力,且便于家长接受学习。通过一系列动态演示、口头讲解、多媒体播放等形式可为家长提供专业化支持,使家长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规避不利因素,促进患儿良好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FSH、LH、E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本研究中以任务为中心的五段式培训法干预密切相关,提示改善患儿负性情绪后,其治疗效果及依从率均有效提升。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研究中选取的ICPP患儿均为女性患儿,未纳入男性患儿,对于男性患儿的干预效果仍需后续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以任务为中心的五段式培训法干预对女性ICPP患儿具有良好应用效果,可改善其性激素水平及依从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