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明
数学学科作为小学课程的核心学科,其教学目标一方面在于传授相关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则在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所需要的是学生可以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意识到数学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方方面面。这些教学任务的完成依托于小学数学教师的谆谆引导,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处理好当前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以生活化的方式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和社会对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加重视,也就越来越强调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现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小学数学其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充分看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才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急需解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以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陈旧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基本上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总是先入为主地以自我为基准去讲述数学教材知识,让学生在台下听教师的讲述。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没有认真探查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可理解程度。尽管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利用较短的时间来完成教学活动,但是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被忽视了;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落后笨拙,学生盲目地接受教师的传授,死板、生硬地记忆教材上的数学知识,并没有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缺少对数学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层次的高度理解,因此会导致学生无法对数学学科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体系,进而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教学素材枯燥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数学元素,因此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被教师使用的数学素材也是应有尽有。但是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所形成的的观念都是“教学是为了考试服务”,教学活动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不是以课程教学标准为基准,而是参照考试大纲来收集教学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基本只是局限于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照本宣科,使得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教学素材中参与数学活动,未能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也就无法学会如何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死板地套用教材上已经落伍的数学素材,无法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案例作为教学活动的示范,很容易导致教学活动失去创新意识,教学内容长期囿于素材,也就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致。
(三)教学形式单调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在当前的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选择。但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无法得到改变,很多教师面对学校配置的新型教育资源无所适从,仍然沿用黑板板书的教学形式,以黑板为平台展示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这样的黑板板书的教学形式有着自身的优点,但同时也的的确确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教师长期固守黑板板书的教学形式,导致教学活动单调乏味,很难抓住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致点。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正确开始和教学任务的完美实现,教师理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種新型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结合信息技术和设备来改革教学模式。
二、小学数学整合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融入生活元素引导探究,提升数学能力
以形助数即借助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数量以及关系,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应用生活元素时,教师要引入直观的教学手段,整合生活资源,以避免将教学重点倾向于逻辑阐述与运算,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实质化开展数形结合教学,才不会导致学生对抽象化较强的数学学科产生厌烦和抗拒情绪。在整合生活资源时,数形结合是一个重要的应用策略点,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征和学情合理整合生活元素,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全面优化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相关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思维会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小学数学有大量涵盖量与量间关系的题目,学生在理解抽象数字题目时容易在思维方面出现混淆,进而认为数学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可运用数形结合方式,即以直观符号和图形方式转换题目中提出的各种条件,便于学生在理解数与形关系的同时深入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学生的多层思维协调发展。儿童的大脑智慧体现在他的操作能力,教师在运用学具开展教学时要为学生清晰直观地阐述部分数学概念和计算方式,促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思考以及分析所学知识涵盖的规律,从而深入理解知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应用生活资源并非随意的教学行为,需要基于学情合理设计探究过程,促使学生能清晰直观地感悟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前应精心设计步骤并明确程序,最重要的是在引入生活资源时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以《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借助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帮助学生建构相关图形的特征,然后认真观看教材图形,之后基于教材提供的图形操作,授课时应让学生摆放学具,完成学具操作后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再归纳总结操作方法。当学生对图形产生深入感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学具操作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会将学具操作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步骤相脱离,更无法运用文字语言描述学具操作过程。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摆放学具一边阐述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知识,也可以有效强化思维能力。
(二)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提升数学能力
一个教学活动的完整进行是有着很多方面的,其中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只是教学活动整体中的一个中心地带,让学生完成具体的学科课后作业在教学活动的完整性中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设计一个优秀的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自己已学的数学知识,强化对课堂所学的理解和记忆。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师不再只是教学方案的实施者,更是参照学生的学习经历不断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因此,在教学模式趋向生活化的改革当中,小学教师应该积极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本着为应用而学习、在学习中应用的教学理念,设计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以带动教学模式的生活化进程。
如,以《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课后作业设计为例。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巩固学生对方程知识的认知,加深学生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的理解。教师可以以班级为习题背景来设计课后作业,从而增加学生的亲切感。例如全班学生一共有90根铅笔,其中男生所拥有的铅笔数量是女生所拥有的铅笔数量的三倍,那么班级里的男女生分别有多少根铅笔?教师还可以以学生的日常经济生活为习题背景。例如班长拿着25元钱去买甲、乙、丙三件商品,其中乙的价钱比甲的一半多三元,丙的价钱比乙的一半多三元,那么甲、乙、丙三件商品分别多少钱?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和设计,教师都应该尽量让课后习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而不是死板教条地套用教材所搭配的课后习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都思考两道与方程有关的生活化的课后习题,接着由教师收集起来并对一些不恰当的地方进行修改,之后再发布给全班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习题并完成。由于這样的习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于是学生就会有更浓厚的兴趣来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生活化的评价体系,提升数学能力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还包括评价体系的建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基本上只是参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这是一种“终结式”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以考试为大,在平常不好好学习数学知识,到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紧急应付考试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应该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活化的评价体系。
构建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即让评价活动贯穿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一次重点的课堂教学之后都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加以评价,进而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学习态度。例如在完成《轴对称与平移》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就要及时把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在这一课程教学中的优秀表现进行夸奖,不足之处酌情指出。例如有的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但是却死板地认知教师而不能创新;有的学生可以熟练地分析运用数学知识,但是却没有对理论知识的细节进行把握等等。除此以外,在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所学之后,比如会用这些知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套用,教师也可以在评价活动中,以“知识的生活化运用”为一个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至少提出三个与“轴对称”和“平移”相关的生活案例。通过构建系统的、完善的、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拉动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同时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得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得到保证。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理应顺应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潮流和大方向,以新课程标准为教育活动保驾护航,积极主动地革新教学理念,推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与运行,不断地设计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以满足国家和社会所需求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每一位学生具体的学习能力,以此实现无痕整合生活资源,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