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向华
【摘 要】低年级科学教学,不是单纯讲授和学习知识的教学,更不是纯粹玩材料的操作活动,而应该是基于儿童立场,有一定趣味和深度,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教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萌芽阶段,好奇心、创造力在不断生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结构的材料、有层次的提问和有价值的数据,激发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推理和表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思维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科学教学 童趣 思维品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缺乏思考的课堂上,学生就会茫然。因而,课堂设计要有趣味、有创意、有思考,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教师构建的富有科学性、趣味性的课堂中,动手、动脑,发展和提升思维的深度,让每个学生体现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然而,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准备实验器材,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但归纳总结时,却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或是学生不知道为了研究、验证什么问题而进行操作活动。这样的科学课堂虽然注重了探究,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课堂上出现了“动手,却不问为什么;思考,却不符合逻辑”的不良现象。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笔者就以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为例来谈一谈。
一、先做后学,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观察1:
师:形状是物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你们认识哪些形状?
师:乒乓球、螺母、橡皮、木块这四种物体你们认识吗?
师:这个布袋里有其中的两种,不打开布袋,你们能猜到是哪两种吗?
学生通过摸一摸猜测布袋里的物品。
师:你这么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生:乒乓球是球形,木块是正方体。
……
科学探究往往从观察和问题开始,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思维活跃的起点。教师精心选择的这四种形状的物体非常具有代表性,后续“平铺一层”的探究活动必须建立在这样有结构的材料之上。教师让学生看一看,并通过“小游戏”猜一猜“它们是什么”来了解和提升学生对形状的感性认识,这是让学生学会用感官获取事实证据的一种学习,能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既离不开客观观察到的事实证据,也离不开基于事实的一种逻辑推理。
课堂观察2:
师:老师今天带了四个大小相同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物体分别装进盒子里,怎样才能装得更多?
师:如果只能铺一层呢?
师:什么是“平铺一层”?下面请“形状宝宝”为大家介绍一下。(课件演示)
有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50%,如果把视听结合起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达到65%,以直观教学为主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便于学习、理解、记忆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部分的探究活动中,“平铺一层”的摆放方法比较难理解,但教师通过“形状宝宝”的讲解视频指导学生操作,就显得生动有趣,美妙的童声也让学生乐于倾听。科学课的引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低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弱,看、摸、听的直观感受便于他们理解形状和平铺方式,也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的材料、观察和讲解要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以学定教,激发思维的独创性
本课中,各组汇总的数据和教师有思维深度的提問是学生发现和产生怀疑的关键,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持续地探究,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才能表现得越充分。所以,教师的问题设定非常重要,科学探究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发现不同,深入思考。
课堂观察3:
第一次探究活动: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种物体平铺一层在盒子里,完成后数一数每种物体的平铺个数并将它记录在表格里。
师:一起来看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乒乓球几个?木块几个?
师:螺母最多放几个?最少放几个?橡皮最多放几块?最少放几块?
第二次探究活动(再平铺一次物体):
师:四种物体平铺一层的数量不同,是什么原因呢?如果再试一次,你能放得更多吗?
师:如果这个物体平铺数据有变化,请记录在右边的格子中。
第一次探究活动,学生动手平铺材料就像玩搭积木游戏,这是教学的“趣”;从数据中获得新发现,这是教学的“理”,而对数据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这就是科学的思维能力。此部分活动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比较木块、乒乓球、螺母和橡皮的平铺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时放的数量不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每个小组木块、乒乓球平铺的数量都相同,而螺母和橡皮的平铺数量各个小组却有差异。当学生完成任务并通过汇报对比数据发现不同时,产生了疑惑,引发了好奇和思考,从而迫切地想要再次尝试。此时,教师给的第二次探究机会,让学生异常欣喜,探究的自主性得到充分落实。在又一次的平铺活动中,学生就会思考并调整策略,思维不断在创新,智慧不断在指尖体现。
课堂观察4:
师:通过第二次的尝试,物体平铺的个数增加了吗?
师:这一次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为什么乒乓球和木块的数量不能增加呢?
师:你又是怎样让螺母装得更多的?
师:请你上来摆一下。(实物投影)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放方式有什么不同?
师:对呀,从上往下看,螺母侧面形状不一样,横着摆和立着摆的时候,用来平铺物体的表面形状不同,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师:请小组讨论一下,用橡皮平铺时为什么会有三种答案?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缺乏周密性,而科学探究又特别讲究周密性,如何让学生考虑到探究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思维得到充分释放?在第二次探究活动后,教师提出了一系列层层推进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学生充分观察、留心细节,找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训练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课堂上,教师由此及彼,引领学生发现由于同一种物体有不同的侧面,所以有多种平铺的方式,如“横着”“立着”“侧着”时就会得到不同的摆放数量,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课堂观察5:
师:再来看乒乓球和木块,它们的大小差不多,平铺时放的数量一样多吗?
师:为什么木块摆放的数量多呢?
生: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生:乒乓球是圆的,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木块每个面都是平的,一块紧靠着一块,中间没有空隙,所以放得多。
师:物体形状不同,会影响到铺满后的数量,如橡皮,用立着的方法能装得更多。
“再来看乒乓球和木块,它们的大小差不多,平铺时放的数量一样多吗?”这个问题指向性明确,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小差不多的两种物体,木块摆放的数量要比乒乓球摆放的数量多。这是什么原因?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他们很快发现,乒乓球是球形,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满盒子的空间,而木块每一面都是平的,摆放时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满了盒子的空间,从而得出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们摆放的数量结论。教学中,教师注意到了学生思维过程的整体性和重组性,把握住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切入点,通过直观的材料和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得到内化和重组。
三、去伪存真,养成思维的批判性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培养他们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这些能力必须重视数据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形成,需要数据和规律做支撑。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做实验急于求成又缺乏自信,有时发现自己的数据和别人不同还会悄悄修改数据。所以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智力、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采用合适的方式、指导策略,引领学生真实地记录实验数据,使科学记录成为学生寻找规律、得出结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和证据,让数据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促使他们养成及时、真实记录数据的良好习惯,而不是为记录而记录、盲目地记录、虚假地记录。
课堂觀察6:
第一次探究活动: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种物体平铺一层在盒子里,完成后数一数每种物体的平铺个数并将数据及时记录在表格里。
第二次探究活动(再平铺一次物体):
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能尽可能放得多吗?
师:如果物体平铺的个数有变化,请记录在下面右边的格子中。
师:哪些物体增加了?(教师在PPT上根据学生汇报增加一行数据)
此环节中,教师设计的记录单简洁明了,适合年龄小、识字少、动手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同时反复提醒学生活动后及时记录,做到实事求是。汇报时教师又统一在PPT中集中展示数据、增加记录,为学生交流分析提供了全班可视的实验数据,为促进批判性思维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在许多科学探究活动中,实验数据中常常隐藏着很多秘密,通过分析数据,往往更容易找到规律。因此,记录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寻找规律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用数据说话,也能让探究变得更真实、有效。
科学课堂中,缺失了思维参与的探究,是盲目的;缺失了思维参与的活动,更是浅薄的。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动手探究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充满“趣思”的科学课堂,把焦点置于科学思维的激发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上,努力激活和点亮每个学生的童心。
【参考文献】
[1]曾宝俊.微亦足道——小学科学课堂细节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魏忠.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