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忠慧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动终端在现实生活中全面普及。时代在发展,教育手段也应当与时俱进,利用移动终端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有效实现了音乐教学向课后延伸,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移动终端 延伸 音乐教学
一、现状分析
随着艺术纳入中考考核,音乐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分析现状,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1)苏少版音乐教材每学期安排了八个单元,每周两节音乐课,按进度能把教材内容教完,但教师每节课没有足够的时间帮助学生巩固、强化之前的学习内容。时间一长,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2)学生在音乐课上很放松,音乐教师一般不会布置作业,平时语文、数学等课业较为繁重,因此,学生将音乐课视为娱乐课。(3)现在的小学生多是“10”后,伴随他们成长的大都是流行音乐。很多学生不喜欢教材中的音乐,网络上有的粗制滥造的音乐却成为他们挂在嘴上哼唱的“金”曲。学生沉溺于网络,追网红和流量明星,与高雅音乐渐行渐远。(4)政府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想取得赢取未来国力竞争的优势,必须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环境和技术支持,创造个性化、终身化的信息服务学习模式。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更应响应号召,与时俱进。(5)在各种电子产品和网络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室内到室外,从现实到虚拟,从一对多到一对一,无不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颠覆。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更是将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推到了时代发展的前沿。
二、何为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地讲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甚至包括车载电脑,本文主要是指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4G、5G的大范围普及,对于移动终端来说,只要安上必要的教学软件,就可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利用移动终端的交互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有效实现了音乐教学向课后延伸,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移动终端在音乐延伸学习中的应用
(一)利用移动终端,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会减少。笔者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哼唱16小节的旋律,甲组学生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为38%,一周后只剩16%。乙组学生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的记忆率为96%,一周后的记忆率为83%,乙组学生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学生的记忆率。
鉴于此,笔者利用移动终端,把音乐课由学校延伸到家里。笔者将当天音乐课所教的内容,如歌曲、欣赏曲等发布在QQ群里,学生在有互联网的情况下,通过移动终端及时下载,对PPT课件、MP3音乐等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在网络上另行下载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考虑到不能占用学生太多课余时间,笔者剪辑教材欣赏曲、歌曲MP3,只留主题旋律,文件名是该曲的重要信息,如管弦乐《天鹅湖组曲》([俄]柴可夫斯基)。短小的音乐旋律学生可以反复听,直至能哼唱。
移动终端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更多彩的影音图像、更有趣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
(二)利用移动终端,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知识结构。现代教育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掌握学习进度、时间、内容等。移动终端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空间和平台。
笔者借助移动终端布置个性化作业,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可能是不同的。例如,笔者定期布置学生创编八小节旋律,作品的呈现就是登录移动终端“随身乐队”APP,自主选择乐器,演奏自己创编的作品。为了降低难度,有时笔者只提供前四小节的旋律,指导学生用重复、不完全重复的方法创编后四小节,并演奏,然后把作品分享到学习群。有时笔者也会指导学生演奏教材欣赏曲目的主题旋律。课堂上,笔者会甄选代表性作品,引导学生体验同样的旋律用不同的速度、乐器进行演奏,使学生感受音乐形象存在的差异。
针对共性或者个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终端进行分类指导:共性问题可以将教学指导发布在共享信息中,个别问题可以与学生进行单独交流。移动终端带来的不只是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延伸,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移动终端上搜索更为广泛、深入的知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则在终端上反复钻研教师发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巩固基础知识。
(三)利用移动终端,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小学生的知识摄入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已经不能以原来的眼光來看待他们,音乐教材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笔者推荐了一些好的网站和APP,供学生在家下载和使用。例如,“音乐殿堂”是一款专门为音乐学习打造的手机软件,里面有丰富的乐理知识供学生学习;“橙石音乐课”里面有初级到高级的小乐器课程,内容丰富,采用视频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进行慢动作播放;“音乐VIP”里面有打击乐器的科普知识,还有环保乐器的制作指导;“世界名曲”收录了大量的传世佳作,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经典音乐的魅力。
音乐学习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碎片化时间访问并学习所需资料与知识。在移动设备交互功能、影音功能的基础上,这些教学资源可以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学生通过移动终端网站及自主学习软件,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学习,不断丰富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素养。
(四)利用移动终端,评价激发学习动力
笔者利用移动终端的测评系统,考核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例如,笔者将剪辑过的曲目发布在“学乐云”平台,学生根据要求在线答题并生成测评结果。这样便于笔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优化,最后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为提高学生参与测评的兴趣,笔者及时表扬认真参加测评和测评正确率高的学生,并发放电子卡,同时把测评结果纳入学期音乐考核。我校有发电子激励卡的传统,笔者通过“微校+”网络发放电子卡给学生并通知家长,卡的接收端是家长的手机。家长在手机上阅读了孩子得卡项目和得卡原因后,点击接收,此卡即为有效卡。每一次发卡,笔者都会写些激励性评语,表扬学生在某方面的优异表现。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引起了家长对音乐学科的重视,每学期末,后台会生成学生的得卡数,笔者会安排学生根据积分兑奖。笔者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确保人人有奖。
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学校还会根据学生的得卡数,遴选10名学生,颁发校长特别奖。这种评价激励方式深受学生、家长的好评。
四、研究成效
每学期末,笔者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测评,除了技能方面的演唱、吹奏等,会让学生进行笔试,题目涉及听音乐片段写曲名、主奏乐器、唱奏形式等;还会让学生进行节奏、旋律创编,小节划分,拍号聆听,音乐记号认知等。笔者利用移动终端延伸音乐教学后,所教授的三个班的笔试成绩呈上升态势。
同题型试卷,笔者调出了本校2018年五年级、2019年五年级、2020年五年级学生的测试成绩的平均分,对比如下:
2020年五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项艺术活动,他们是“校园好声音”“小乐器比赛”“情景剧CLUB”“校园集体舞”等活动的主力军,刚刚升入六年级的他们,参加学校迎国庆文艺会演,囊括了前三名。
综上所述,移动终端设备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延伸了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学习手段,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探究和实践的学习习惯,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