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在大好春光中郊游,美景与美食皆不可辜负。于是,借郊游之机喝喝酒、聚聚餐,也就成了我国古代文人雅土们的另一种情趣,称之为“游宴”。
这种春游方式,以魏晋时代最为流行。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魏晋名士们不但创造出了文化艺术的高峰,也在玩乐上创新出了新局面,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尤其是在百花盛开、风和景明的春天,更是会玩!
“曲水流觞”的传统早在西周初年就在中国民间形成了。这是上巳节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祓禊仪式过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做一首诗,如果做不出的话,就要自罚一杯。
史上最有名的春日“曲水流觞”活动,就是王羲之的兰亭聚会了。
东晋永和年间,王羲之称病去官,因喜欢华堂村附近的山水之境,于是携妻带子来到剡县金庭(今天的嵊州市金庭镇)归隐。按照东晋的占田法,王羲之的世族庄园可占田四十公顷,包括华堂村在内的金庭,全部是王羲之的庄园。
那一年春天,三月上旬,水流花开,为了过上巳节,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亲朋好友,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曲水流觞,写诗聚会。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清澈湍急的溪流,环绕在亭子四周,王羲之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宾客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喝着小酒作着诗,畅快淋漓地表达着内心深藏的情感。
酒酣诗成,四十二位得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这就是《兰亭集》。王羲之乘着酒兴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次聚会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春游之一。
“曲水流觞”被王羲之一行人的兰亭逸事发扬光大,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相守并续。到了唐朝,流觞仪式继续。每当新科进士及第,皇帝总要在首都长安城的曲江赐宴。新科进士在这里乘兴作乐,放杯至盘上,放盘于曲流上,盘随水转,轻漂漫泛,转至谁的面前,谁就执杯畅饮,“曲江流饮”由此得名。
魏晋时期,人们比较看重精神层面的“玄游”,当时许多名士“返乎自然”,把理想寄托于郊游过程的山水之间,于是出现了许多郊游名士。
最为有名的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贤”了。“竹林七贤”,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位名士,他们虽然出生于不同地区,却有相同的志趣,于是走到一起。作为魏晋时期的文人群体,他们的思想、著作、不与权贵合作的洒然不羁的生活态度及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的重要楷范和象征。
由于他们常在竹林中聚会,因此得了“竹林七贤”这么个雅号。春天里,“竹林七贤”在山阳嵇康隐居处的竹林相聚,他们在山水花树之间喝酒清谈,放情纵歌,听流水,抚古琴,喝茶闲扯,发发牢骚,过过嘴瘾。他们之间保持着某种高雅的默契,这种郊游后来还被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
当然,大多数时候,这七位并不坐在竹林里。他们也得挣钱吃饭,养家糊口,见见朋友,走走亲戚。有几位还考取了公务员,官做得还挺大。
南朝砖刻珍品《竹林七贤画像》展示了他们的聚会,画面自左至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弹琴的嵇康、啸歌的阮籍、喝酒的山涛、手执如意的王戎、鼓琴而歌的荣启期、拨阮的阮咸、恋杯的刘伶、静思的向秀。人物之间用垂柳、乔松、银杏及不知名的树木相隔,各占一席之地。
有“中国山水诗第一人”之称的谢灵运,常常出入于山水之间探奇览胜,他在郊游方面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十分讲究。
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有一套专业的郊游“行头”:“头戴曲柄笠,脚蹬木屐”,这种“木屐”被时人称为“谢公屐”,前后都有齿钉,“上山則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可以说是十分专业的登山专用旅游鞋。后来另外一位也爱出去郊游和旅行的唐代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中还记载了这一专业装备:“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与谢灵运异曲同工,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把郊游“郊”出了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做了数十年“公务员”,原本胸怀“大济苍生”的愿望,但现实与理想相距太远,他渐渐累觉不爱,于是辞职回家过起了悠然的“田园生活”。他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凡脱俗,上至魏晋名士,下到历代名流,没有哪位能够超越,算得上中国古人郊游的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