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谊
柳州市柳南区第一幼儿园(广西柳州市 545000)
当前幼儿教育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大致的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和构架,在教育革新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并将更多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了一起,全面提升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但是随着幼儿园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一种教育攀比风随之兴起,家长为了让幼儿赢在起跑线上,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都十分卖力,不仅给幼儿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也催生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愈演愈烈,让幼儿教育变了质,更多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知识内容都普遍流入幼儿园中,改变了原来的教育氛围,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严重限制了幼儿的有序发展和成长,是一种教育之病。随着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愈发严重,教育局和国务院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因此国务院联合教育颁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意在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序发展,改变当下幼儿园教育中的“小学化”问题,推动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小学化”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中不顾幼儿发展规律和特点,一味地拔苗助长,将小学阶段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课程内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渗透于幼儿教育中,或者直接将其运用在幼儿教育中,改变了以往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推动幼儿园教育的常规化、教学化,最终形成普遍的现象,过度地在幼儿阶段融入制式化的内容,并采取班级授课,让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就学习小学阶段的部分内容。客观来讲,幼儿园“小学化”并不全是负面影响,通过渗透小学阶段的内容,可以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阶段的知识,促进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发展,帮助幼儿提前积累知识,为后期的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从以往的教育情况来看,幼儿园“小学化”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过早让幼儿接受和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内容,会起到拔苗助长的负面影响,从短期来看,幼儿知识技能似乎得到了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阻碍了幼儿的有序发展,很多幼儿在学习了小学阶段的内容后步入小学后学习成绩反而下滑[1]。另一方面,6 岁前是幼儿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内容的渗透,会影响幼儿后续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有可能会导致幼儿发展不健全,所以鉴于幼儿园“小学化”的负面影响,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要积极改变这种问题,推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当下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治理是推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关键,对不同阶段的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予以分析,可为后期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幼儿园“小学化”治理工作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78 年之前,这一阶段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认识还未完全形成,从教育政策来看,肯定幼儿园“小学化”的基本方向,指出幼儿园应该不教识字,不组织测验,同时也有相反政策,指出可以在幼儿园阶段教拼音、识字等,所以这个阶段对幼儿园“小学化”处于摇摆阶段;第二,认知初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教育政策指出要加大幼儿园教育改革力度,确保学前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并在此阶段提出了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指出应该避免幼儿教育的成人化和小学化,此阶段在大政策的引导下,出台了多个关于学前教育的草案,如《3 岁前小儿教养大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在后期发展中,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了幼儿园“小学化”的教育问题,并指出要反对幼儿园“小学化”的正确方向;第三,重新认知阶段,规范发展阶段,从2010 年开始,在整个社会教育氛围逐渐强烈的背景下,教育资源变得更加稀缺,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在此阶段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有愈演愈烈的社会化趋势,这种认知已经被家长和幼儿园所认同,所以这一阶段加大了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规范。这一阶段的首个国家教育政策《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这一意见指明要科学发展幼儿教育,做好幼儿园“小学化”的纠正工作,在后期也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都要求要进一步规范幼儿园教育教育,并提出要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进行不定期的监测,明确规定幼儿园严禁学习小学知识内容,并设立入学考试,对幼儿的教育进行了规范;第四,全面推进阶段,在2017 年到2019 年,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治理全面开展,随着多项指南的印发,均将矛头指向了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意在全面规范幼儿园教育,强化学前教育,做好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纠正工作,这一阶段在政策的引导下,部分地区的幼儿园已经开展幼儿园“小学化“纠正的试行工作;第五,深化阶段,从2019 下半年至今,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治理工作已经到了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相关政策的落实更加细化,并要求地方在开展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治理过程中,应该结合地区情况进行有序推进,通过有效监督保证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2]。
幼儿教育本身应该是以教育质量为主要探索方向,但是当下的幼儿园教育已经变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幼儿园教育变得更加功利化,应试教育以考试为核心,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能力的标准,在这种教育状态的驱动下,幼儿园教育也深受其害。第一,在以考试为主流模式的教育环境下,幼儿园教育也深受影响,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愈发严重,同时在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很多幼儿进入小学就要应对各种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幼升小的标准,这也就驱使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不得已动用各种资源提升幼儿知识能力,而幼儿园则迎合家长需求设立大量的小学课程内容,以保证幼升小的升学率[3]。第二,家长对于孩子的期盼也成为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无形推手,不少家长本着娃娃要从小抓起的基本认知,认同幼儿园“小学化”,尽量寻找资源让幼儿学习更多小学阶段的内容,这已经超出了幼儿的认知能力。第三,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让部分幼儿将这一现象作为办学优势大力宣扬,引得家长趋之若鹜,继而形成了教育办学的竞争,加大了幼儿园教育的功利性。
规范幼儿园“小学化”,推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有序发展,因此教育部和国务院印发了多个关于学前教育的指南,意在推动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形成以游戏主导,集合其他教育资源灵活幼儿教育体系,进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品德,正确的认知,进而让幼儿实现语言、思维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多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等并未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导致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发展脱节,同时也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更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中,政策引领效果不明显,资源缺失也成为制约这一工作展开的主要因素,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虽然提出了多项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不管是从方向上,还是大的措施上都给出了建议,但是这些政策的宏观性过于明显,缺乏总体规划,同时也缺少具体措施的制定。例如,教育部门明确指出禁止进入小学举办不同形式的考核、面试,但是实际幼升小仍旧存在着各种考试,且屡禁不止,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不能将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从而阻碍了幼儿园“小学化”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幼儿园“小学化”治理工作中,由于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合理,影响了幼儿园教育改革工作的进行。
5.1.1 家长方面
要推动幼儿园教育改革,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作为家长是幼儿的首个引领人,要正确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并明确学前教育的目标,合理安排幼儿的学习内容,科学渗透识字、画画、唱歌等内容,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学习意识的培养,通过合理的游戏活动渗透生活常识,让幼儿认识事物和世界,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不要给幼儿施加过多的压力。
5.1.2 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应该积极营造正确科学的幼儿教育导向,社会层面直接影响家长观念,也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方向的确定,所以应该形成正确幼儿园教育氛围,注重幼儿园教育,但是不要制造教育焦虑,引起家长的恐慌,推动幼儿园教育的恶性竞争,营造轻松愉悦的社会教育氛围。同时要倡导对幼儿园教育的综合评定,不仅要以幼儿知识能力为主导进行评定,更要倡导教师改变自身观念,提升综合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创建丰富的教学环境,关注幼儿个人发展。从社会层面端正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让幼儿园教育更有创造性、更加自由生动。
5.1.3 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阵地,要抛去传统教学理念,迎合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积极创办具有特色的活动体系,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放在提升活动丰富性,以提升幼儿活动兴趣,满足幼儿成长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优化和调整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立足长远发展以提升幼儿园自身发展特色为根本,全面提高幼儿园的竞争力,继而在众多幼儿园的协作下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科学考量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将小学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理念引入幼儿园教育中[4]。例如,可以将各种资源的融合应用在园内,科学内容、音乐、美术等,创建活力、丰富、趣味的幼儿教学活动、内容,实现幼儿园教学的全面革新。
5.2.1 提升游戏活动比重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应该加强游戏活动的比重,培养幼儿探索兴趣,借助游戏打开幼儿儿思维,让幼儿从形象化的角度认识生活和世界。贯彻游戏化教学理念,确保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认知世界,提升自身认知,在游戏中获得交际、运动等能力,为后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重视游戏的设计,结合不同资源设计各种游戏。例如,某幼儿园教师就设计了课程化游戏教学规划,结合幼儿需求合理安排各种游戏活动,依托教幼儿园设置的趣味游戏角,在一日活动中有计划地开展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科学游戏、美术游戏、积木游戏等,在一次美术游戏活动中,教师先鼓励幼儿在自然中收集各种树叶,然后通过趣味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幼儿在情境游戏中用树叶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不仅收获了快乐,也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
5.2.2 教育生活化
在幼儿教育改革背景下,创建生活化幼儿课堂活动是提升幼儿课程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的手段,生活化幼儿教学课程更加多元丰富,可以充实幼儿生活认识,让幼儿从课堂回归于生活,符合幼儿的思维和认知,尊重了幼儿个性化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化课堂活动让幼儿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在自然的活动中了解生活中的规则、制度,提升自身意识,改变自身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交通规则的相关安全内容时,教师将幼儿组织在一起观看生活化的情境表演,三个红绿黄衣服的人站成一排,当做红灯、绿灯、黄灯,并鼓励参与其中,在相应的红灯亮起,教师引导作出相正确的行为,不能穿越马路,在绿灯亮起时,引导幼儿穿越马路,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幼儿的掌握规则,提升自身的意识,提升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在学习其他内容时,也可以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了解世界和事物。
5.2.3 课程设置应该满足幼儿发展
幼儿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国家兴旺的根本,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应结合幼儿发展设置课程内容,注重情感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同时也应该注重知识能力的教育,才能让幼儿成为具备健康人格、动手能力的人。在教材设置上应该加大教材的优化升级,多设计绘本类型的内容,并结合儿童思维特点和经验设置更多趣味性、丰富性的内容,可以将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等内容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教材进行设计。
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还应该相应的加强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让幼儿园教育有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才能实现由外而内的创新。在政策引导上自不必说,前文均有涉及,例如《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财政上应该大力支持,让幼儿在园内环境创建上更有余力,投入一定的资金不断优化园内环境,完善园内教育教学设施,才能让幼儿教育得到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小学化”不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对于幼儿来说这一阶段认识事物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形象认知,这也就表示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中,要通过各种活动、游戏渗透知识,所以加大幼儿教学改革应该从家长、社会、幼儿园、教学实际、政策引导等不同方面入手,才能让幼儿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