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结合”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推进

2022-03-24 21:52王梦琪赵秦卫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基本原理中国化

王梦琪 赵秦卫

(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党校,江苏南通 22630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3的观点,“两个结合”新论断是一种开拓创新,是在党的文献中的首次明确表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决议》指出“坚持理论创新”是党进行百年奋斗的十条珍贵历史经验之一,再次强调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思路,这既是对以往思想演进的深刻认知,又是对未来思想创新的有力指导。

一、“两个结合”新论断的重大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忠实信奉者和坚决实践者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一直强调以真理的精神探求真理,不忘初心、一以贯之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新论断,正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和创造性发展,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仔细体悟。

(一)百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那如何在一个古老文化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继而进行建设、改革、复兴呢?如何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呢?唯有坚持理论创新,方为良药。马克思主义同时具备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是内涵不断丰富、始终与时俱进的理论,可以说它从一开始传入中国,到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再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并日益被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段艰辛的历程就是外来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是不断调整药方药量、积累演进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民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主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运用于中国具体情境,不断探索前进,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书写出凝结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智慧、印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马克思主义新版本。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实践经验深刻表明: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会蜕化变质、迷失方向、丧失根本,甚至亡党亡国;离开了中国具体实际,我们就会抽象、刻板、教条地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空谈;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会割断精神血脉,丢失营养源泉和前进力量。“两个结合”的新论断,是对我们党的百年光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宣示。

(二)应对“两个大局”的客观需要

世界并不太平,发展之路也并非坦途。当下,“两个大局”交织,这非一时一域之变,而是时代之变、世界之变,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认识和分析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更好理解波谲云诡、变化多端、复杂敏感的全球局势,做到趋利避害、在大变局中开创新局,从而促进我国的发展前进;我们只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掌握历史主动权,科学有效应对风险考验,不断攻坚克难、奋勇前进,为不可逆转的民族复兴之路提供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洞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势中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全局的历史主动权”[2]。所以,在当前这样一个崭新的历史方位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不断开拓前进,就必须更加广泛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融合,将理论的力量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力量,最终“化”出全新理论和全新实践。“两个结合”的新论断,是应对“两个大局”的客观需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民族复兴乃至成就共产主义伟业理想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并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景奋发的不懈追求。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所孕育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需要所有中华儿女代代坚守、薪火相承、发扬光大。作为一个源自西方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落地,如果完全跟中国已有的文化、理念、概念根本不搭,那它不可能生根落地。“两个结合”首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并举,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3]120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真正为全体民众所了解、所认同,要真正释放这一思想的活力和生命力,就一定要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相融合,两者的融通是有一定前提条件和契合点的。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同中华民族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向往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的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有不谋而合之意;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同中华民族的阴阳调和、刚柔相济的朴素思想有相通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的实现人的解放同中华民族的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价值理念有契合融合之点。“两个结合”的新论断,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补相融,助推中华文明放射出崭新的灿烂夺目光彩,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二、从“两个结合”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舶来品真能改变古老文化的东方大国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会水土不服还是能入乡随俗并且迸发出新风尚呢?翻开风雷激荡的百年史册,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便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为何能在广袤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就在于“两个结合”。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鸟之双翼,统一于党的百年非凡历史进程之中。

(一)“站起来”阶段:坚持“两个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真理,但是如果教条式地信奉它,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况且马克思主义所传入的中国并非一张白纸,而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须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运用“有的放矢”这个形象的表达,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适应的重大意义,他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就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活表现。但是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眼中,山沟沟里是不会出马克思主义的,这些人把马列原文和共产国际指示教条化、神圣化,抄搬套用到中国,误读、误用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肆虐几乎将革命陷入绝境。为反击教条主义,1938 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具体阐述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4]534。后来,中共中央还强调,“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5]319,是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明确认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历史文化关系的鲜明指向所在。革命胜利后,在激情燃烧建设年代下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具体实际,在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二)“富起来”阶段:坚持“两个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里鲜明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丰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例,从邓小平同志的“市场经济是中性,在外国它就姓资,在中国就姓社”,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再到胡锦涛同志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历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经济体制方面的进一步充实与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密切联系的有力尝试。除此,马克思主义还必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浓郁的文化意志品格的浸润下,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亲民的语言风格来表达。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对《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转化并赋予新意,让“现代化”有了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同时也有了中国人民熟悉且脍炙人口的表达形式。他的“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形式,有效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观点。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并积极运用中国传统德治文化,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胡锦涛同志参考借鉴并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理念,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都是优秀范例。

(三)“强起来”阶段:坚持“两个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是新意迭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7]21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切实以解决我国现实问题为导向,聚焦治国理政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作出的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贡献,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思想光辉。比如,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与此同时,在中华文明日益走向复兴的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彰显了深刻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发展和时代精华。比如,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援引中国古代的成语谚语、名人名言、诗词典籍,重视吸收中国历史经验和民族智慧并主动运用于治国理政之中,呈现出新鲜活泼、喜闻乐见、自然无间的熟悉文化氛围。他的著述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味,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观点是在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淋漓尽致的表达。

三、从“两个结合”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推进

立足百年征程,胸怀千秋伟业。思想的长河奔涌向前,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的基础下不断丰富和发展,“两个结合”新论断指出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图景。卓有成效地实现“两个结合”,让真理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为百年大党整装再出发汇聚澎湃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和重要课题。

(一)坚持基本原理,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党的百年历史深刻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8]13。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照明灯和导航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一以贯之、矢志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坚定选择,从而为各项事业的前进与胜利提供基本办事原则和行动根本遵循。一方面,必须坚持真理,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条件。基本原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普遍性、根本性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固定死板、空洞僵化的教条,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融合和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和思想精华所在。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持真理根本上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认真领悟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不畏风吹浪打,不计逆境困境,淬炼坚定意志,主动担当使命,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在纷繁的国内外形势中洞察事物的本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武装头脑、指导行动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坚持不等于固守,拘泥于个别论断,教条抽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不得,篡改或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任何“结合”更是要不得。另一方面,必须坚守理想,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精神之魂。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科学的,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以客观规律为对象、以人的需要为价值基础、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理论。但是科学信仰是不会自发生成的,正所谓信仰的坚定来自于理论的清醒,所以,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就必须做到不离开老祖宗,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典籍,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内核和逻辑体系,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认同并信奉马克思主义,在清醒认识和充分思想准备的基础上推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落地扎根,不断增强思想觉悟和提高实践本领。总之,只有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继续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供理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提供力量源泉。

(二)立足实践特点,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乃至世界上任何理论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结合各国的具体实际,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当前,“两个大局”碰上世纪大疫情,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情况,聆听人民心声,坚持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出了创造性的解释,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9]801。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与精神,就要搞清楚搞准确中国具体实际及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就要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不断掌握真实、客观、全面的情况,作出符合中国实践特点的理论创造并使之成为行动向导,更好地指导实践,做到“有的放矢”,坚定地走好中国自己的路,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捕捉和回答时代之问。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零和博弈”思维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冲击下,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紧密结合21 世纪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思考和理论创新,去分析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实践性转化和时代性创新,不断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三是坚持人民立场,密切联系并紧紧依靠群众。任何一种理论,离开了人民群众,都将成为空中楼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只有亲近人民,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始终具有理论生命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呼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本来面貌,人民的行动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我们要秉持为民情怀,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并且在现实困难和时代难题下更要凝心聚力、群策群力,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释放非凡动能。总之,实践没有止境,必须注重本土化、反映时代性、突出人民性,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威力。

(三)赓续文化血脉,大力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有着独特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的中华文化的蓬勃繁荣,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要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大力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以“结合”为基本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相长。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把舵方向,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智慧和文明内核,激活五千多年的民族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培养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守中华文化本根,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继续讲好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中国话语,提升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时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不断得到精神滋养,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一幕彰显了文化自信,用极简的全世界都能懂的语言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二是以“扬弃”为关键一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绵延发展滋养浸润着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忠诚守信、见义勇为等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思想精华。与此同时,必须明确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因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当下视角来看不可避免地存在时空限制。故而,要在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史实和文化典籍的基础上,注重筛选、去伪存真,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扬弃地予以继承,充分发掘、汲取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发挥出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让马克思主义绽放新的更加璀璨的真理光彩。比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因“尊孔”而食古不化、以古非今是万万不可的,应该融于时代,做到古为今用。三是以“创新”为核心要义,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向当下,基于时代特色和实践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重要借鉴价值的优良文化要素予以转化、改造和作新的诠释,使之具备现代表现形式,符合现代生活新样式;开辟未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求新求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感召力和永恒的魅力;放眼世界,在保持自身民族独立性的基础上,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世界多元文明的谱系中,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养分,做到海纳百川、交流碰撞、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总之,我们必须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世界中的融合贯通,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才能继续得到充盈和升华,不断推向前进。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基本原理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