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下“双师型”教学研究

2022-03-24 20:07林伟丁飞洋
科技资讯 2022年18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高校教师

林伟 丁飞洋

(长春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人工智能技术是先进的科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在以下行业中被广泛的应用,例如:医疗、农业、工业、交通、金融、效应及物流等,这些行业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使高校教师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学习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人机协同,对于构建“双师型”高校教师队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1]。因此,高等教育开展过程中就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地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从而能够改变高校教学的僵化模式,全面推进“双师型”教学的发展。基于此,该文着重对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下“双师型”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下“双师型”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已经逐渐成为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可以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良好的融合,无论是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还是教育水平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虽然上述高新科技已经在高等院校中发挥了很强的作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阻碍,导致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与高新科技之间融合程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出高新科技的应有作用。构建“双师型”教学体系需要结合高新科技,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推进[2]。“双师型”教学对于高校发展具有以下两方面重要意义。

第一,提高高校教师对于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满足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础。基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必要保障。第二,提高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在高校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备受关注的同时,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能力的提升也备受关注。自2018 年4 月教育部公布《教育人工智能2.0行动计划》以来,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提升的改进目标和措施也越来越明确,但其成效甚微[3]。在此背景下,加快提升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提高高校教师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教育能力是适应多样化教育环境的选择。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日益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高校教师只有具备强大的人工智能教学能力,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从而为企业输送先进的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

利用人工智能加强高校“双师型”师资建设,不仅是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趋势,而且对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有重大影响。人工智能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教育质量、教育资源质量和教育队伍素质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改革的主要任务[4]。从观念转变、制度健全、个人素质这3 个方面探索建立“双师型”评价标准,提出利用网络人工智能促进“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建议,符合条件者则可认定为是学校“双师型”教师。学校应该从专业技术资格方面对教师进行审查,审查是否具有技术资格、专业和职业资格是否一致、获得的相关证书是否与职业资格相匹配,确保能加强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 “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

2.1 “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

教师数量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双师型”教师短缺必然制约教师教育创新团队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拥有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中心作用,逐步推进高等教育模式和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改革。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并不完善,这对以后建设教育创新团队就存在一定的阻碍,而且标准的内容也不全面。2007年联邦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第3条《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资格》明确规定并专门从事教育工作者和企业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资格、人格资格和资格监督[5]。教师资格的获得、专业技能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体现了德国高等教育教师能力的综合性,对教师能力的考核非常全面。但是,我国的教师水平考试过于注重专业和教育背景,没有进行“双师型”教师水平考试,认证标准没有涵盖各个科目。高等教育认证标准和“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的制定实施大多是由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结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2.2 “双师型”队伍建设缓慢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作为我国应用型人力资源的重要输出阵地,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效率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师资培训经验,部分高校正在开展“双师型”师资培训,只是还处于起步阶段[6]。一方面,高校无法建立完善的“双师型”培养体系,培养工作也存在诸多弊端;另一方面,“双师型”队伍建设缓慢,尚未开发完整的职称评分体系,直接导致了很多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2.3 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形成

我国当前校企命运共同体并没有完全形成,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在高校任教的道路并不平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打造“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的重要途径。2019 年,教育部发布《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明确指出要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打造人才、共享人才、共享资源,企业培养教师技能和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主张要深度参与配置帮助[7]。其中对“双师型”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鼓励高校和产业界形成命运共同体。“命运学校与企业共同体是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以共赢为目标的利益实体,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新形式,那就是企业和教育。”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校企共同体尚未完全形成,导致产教不能紧密结合,企业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师培训过程中。“双师型”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尚未使用优质的内部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学的建设作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高校兼职教师自主创业方式,促进企业工程与工程师、先进人才与高校教师双向流动。在“学校有需求、企业有动力、政策有支持”的现实条件下,优秀的企业工程师仍然很少有进入高校做兼职教师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没有政府引导或保障机制,相关文件中明确了兼职教师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可行性指导或建议,高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难以操作;二是高校对企业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激励有限,难以吸引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的工匠到高校兼职。兼职教师道路不畅的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在打造“双师型”教师“专业并举”的教育创新团队的过程中将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3 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学完善建议

3.1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理念变革

强化课堂观念的人工智能转型,关键在于整合思维,重构原有课堂的教育价值,并通过行动指南和具体的行动加以展示。“德、智、体、美、劳”同步发展,完成立德育人的基本任务,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改革的价值取向。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在维度上架起课堂空间、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深化资源精准化、课堂教育持续创新、创新人才融合行动指南提供支持以及知识转移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实现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联合计算机教育和多模态数据融合评估是人工智能驱动课堂变革的具体行动[8]。人工智能课堂理念转变的本质是思维的完全融合,激活课堂本身的内驱力,重塑课堂的教育要素和关系,重新思考教育原则,是一种在课堂上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教育的新方法,以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创新人才为目标,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3.2 健全体制机制

在“双高”的背景之下,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必须要健全体制机制。健全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够对师资团队的发展提供更良好的体制环境。我国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推进“双师型”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缺乏教师资格标准的评价体系,这也是影响“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最重要问题。我国当前并没有“双师型”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因此必须要结合“双高”计划,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标准。“双师型”教学体制机制的健全,需要从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根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构建科学的完善体制机制。“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需要实行自动化的认定程序,并且还应该定期地进行注册评价,保证认定标准可以合理地进行动态管理。为了改变我国当前缺少“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的现状,首先要构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衡量体系、监测流程以及动态协调等,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接轨,满足高等院校对于职业教师资格认证的新要求。“双师型”教学要求教师遵循动态的管理制度,在学校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应该遵循国家教育政策,并且应该制定高校教师职务的运用、职称与考核相挂钩的规则,充分发挥出动态考核的作用,使高校教师能够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对于教育的创新积极性,构建具有创造力、创新意识的高等院校教师团队,促进多方之间共同协作,共同完成对“双师型”教学的认证。

3.3 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保证教师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提高教师的能力、专业和学术水平,成为“双师型”教师,可以提供免费培训和实践机会。高校教学与企业合作,让专业的教师定期走在企业的最前沿,参与在职实践和在职培训,让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全面掌握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并且通过在职实践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更好地了解所教授的课程,创建更实用的教师课程。另外,教师也需要更好地了解客户和社会需求,通过岗位实践工作,将社会需求与教育内容相结合起来,创新教育教育模式,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需要参照行业和企业的评价标准,结合教师的教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要激发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高校教育面向广泛的生产市场,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需要不断地更新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注重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加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因此,加强“双师型”培训,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快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还能学习到新技术。

3.4 深化人机协同促进教学设计变革

人机协同课堂,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外包个体认知的作用,将人工智能实现产品视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学生和课堂提供人工智能合作伙伴。组织交流,实现人机联合教育。在这种类型的课堂中,学生、教师和人工智能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共同推动和产生智慧。人工智能伙伴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教师完成重复性教育任务,让学生回归学习的本质,实现创造性学习,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学生能返璞归真,深化道德修养。这种课堂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改革的最高层次,也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

人工智能推动课堂变革,深化人机协作,促进教育设计改革。为此,需要在发人深省的指导下,重新思考教育目标的设计、教育策略和教育评价。教育目标设计针对标准核心素养,注重超前思维,五教并举,反映社会需求,做到因材施教[9]。个体的教育目标、教育策略的设计要符合教育学习的现实特征和人工智能的体现,进行人机适应交互,实现数据驱动,兼顾产品属性深度学习;教育评价设计注重学习成果,从学习成果中学习,高校需要依靠多维数据进行动态、智能的可视化分析,以学习成果为重点,实现伴随着多样化而对整个过程的评价。

4 结语

“人工智能+教育”是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重要共识。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是育人的主渠道。利用人工智能加强课堂改革非常重要,是完成知识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该文对复杂的全球化进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学的要求,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的问题包括“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双师型”队伍建设缓慢、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形成、教师培训力度不足等,根据这些实际问题最后提出了通过人工智能赋能课堂理念变革、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人机协同促进教学设计变革、优化后续服务等路径来完善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学。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