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
(三亚学院图书馆 海南三亚 572000)
阅读是最低成本的投资,也是提升自我眼界与国家民族文化自信的最佳途径。从古至今,都有很多贤人志士以阅读来丰盈自己的内心,时至今日,阅读显得尤为重要。1995年“世界图书日”的设立,把阅读推到了一个全民化的进程当中,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全民阅读”的号召[1],2018年1月1日起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又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2]。至此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更加凸显,它承载着文化文明的起源与印迹,在促进阅读、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文献中心、文化传承的职能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外图书馆同仁给予了阅读推广持续的关注,并越来越重视该项工作的推广与普及,并分别于理论层面和实践研究上开展大量的探索,相关的理论文献从期刊数据库中可见一斑。首先,利用文献调查法在CNKI 中对“高校图书馆”与“阅读推广”构造检索式:(SU=‘高校图书馆’AND SU=‘阅读推广’),截止到2021年底获得文献总数2 270篇,对所有检索到的该类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得出,该方向研究的文献起于2010年,并呈上升趋势发展,2018年进入发展平缓期,持续约2~3 年的时间,于2020 年开始有所下降,预计2022 年该类发文量有小幅攀升;从研究的主题来看,重点研究在对阅读推广活动、阅读推广策略、阅读推广模式等命题,基于阅读推广媒介的研究数量中等,例如:新媒体阅读、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人的研究发文仅有26篇,而所有篇幅中鲜有对阅读推广活动本身的制度研究、理论建设等,具体如图1、图2所示。
图1 发文年度趋势分布图
图2 研究主要主题分布图
其次,因阅读推广成为全国各高校图书馆常规业务之一,许多高校馆因此设立了阅读推广部门。中国图书馆学会设立了阅读推广委员会,并根据不同方向与主题设立了多个专业类阅读推广委员会,其中基于高校图书馆方向的大学生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的设立宗旨是:提高大学生阅读文献数量和质量,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3]。高校图书馆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加强阅读推广,努力探寻适合自己特点的阅读推广活动,倡导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4]。但通过实证调研得出,目前高校图书馆阅读活动仍然存在以下普遍现象:一是服务群体单一但群体特征复杂,服务对象主要为21世纪大学生,受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下思想更加开放、活跃、兴趣独特而广泛;二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形式成多视角、多平台共存的情况,由于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目标有差异,无法完全照搬其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模式,一般采用的模式是基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架构下的理论性研究,其中部分是源于本馆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三是随着多媒体及智能化发展,阅读的多样性增加,全民阅读状况不容乐观,阅读数量及阅读层次都呈下降趋势,阅读推广影响力减弱。
高校馆阅读推广活动经过长期的开展,在活动形式、受众需求、活动宣传、阅读推广人培养及经验素材积累上进行大量的探索,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挖掘活动特色与吸引力,尝试常规活动向品牌化活动转化,同时受疫情影响,线下活动逐步向线上活动转化。目前普遍以线上模式居多,配合线上线下两者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并且线上参与依赖于公共搭建的平台或数据库商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并借助新媒体图文编辑(如H5、MAKA 等图文软件)、音视频软件融合的活动平台模式,并依赖微信或报名程序、打卡平台完成整个线上活动的报名、参与、评比等,线上阅读推广活动不断创新演化出组织者多重化(上至国家层面文化服务的负责人,下至地方公共服务组织、数据资源商、公共馆、高校馆、公益阅读组织等)、平台构建多样化、参与者广域化、活动平台普及化的新方式,更大程度地拓宽了活动的广度、读者关注度及参与度,更利于个性化元素的推广与开发小众群体的参与,延伸了阅读推广的边界,成效显著,同时激励更多的读者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不断参与进来,有效地推动了阅读推广品牌化推广及深化了阅读推广的意义。
高校馆阅读推广的受众来源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有固定群体,如读书兴趣小组,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爱好需求,定期开展相关读书活动,按照活动主题、内容、载体等不断扩大活动的形式与吸引力,以期得到更深层次的学习。该平台优势是人员稳定,能有效影响个人阅读习惯,建立良好学习机制,缺点是容易故步自封,难以突破小组阅读障碍。二是阅读群体不固定,校园内单独策划的偶发性阅读活动,对参与者的知识层次无法把握,在确立执行方案时对整场活动参与人数、活动场地大小不好掌控,更大的局限性是参与者之间无法更深入地交流,无法具体分析参与读者的阅读特点及阅读效果;而突破地域限制的线上活动,受众可能会凸显出更多的地域差异,无后续的分析及理论支撑反馈受众的活动参与结果,往往只是单纯地依据考核方案评定该次的比赛成绩,没有建立长效的阅读反馈机制。
阅读推广平台生命力受多方面影响,包括活动的定位、方案、组织策划、现场执行、参与受众及后期读者的反馈效果等。常规的阅读活动已形成品牌化趋势,活动内容也趋于成熟,粉丝群基础稳固,活动前后连续性好,该平台生命力相对较久,受众之间沟通及学习效果好,但是每次活动缺乏创新,也会渐渐失去影响力,最终无生命力。非常规的阅读推广活动不确定因素更多,包括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满足时下大学生的胃口、契合大学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是否限制移动端与PC端等因素。更大的问题是,非常规的阅读活动不够连续,无法形成有效的阅读推广互动平台。此外,个别活动因前期策划不到位,参与人数过少,最终导致活动效果差,生命力基本为零。
当然,“阅读推广人”培养也是影响该平台生命力的另一大因素。阅读推广人是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是高校阅读推广活动成功的关键[5]。因岗位及自身发展原因充当的馆员能否有宽广的知识面,是否思维跳跃、执行力强;能否紧跟时代潮流,挖掘娱乐元素;能否分析大学生阅读现状,把握读者需求;是否协作能力强,扩大阅读推广活动知名度及效用性;能否丰富激励宣传形式,彰显个性特色;能否培养读者的黏性等。
基于阅读推广平台实践的经验与结果分析,该类平台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阅读推广活动是边摸索边尝试的发展步骤,更加重注经验积累,但阅读推广理论形成及研究成果落后于推广实践;模式架构下的理论性研究偏少,对阅读推广活动过程中的开展资料收集整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阅读推广活动实效性研究不足,读者需求、参与效果等后期跟踪不尽如人意,没有系统的评估手段来评价活动效果,改进措施收效甚微;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活动常常形不成体系,活动形式呈多角度扩散、活动不连贯,随意性太强;阅读推广人的培养不成体系。
首先,吸纳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经验,博采众家之所长。其次,通过影响阅读的变量统计和多因子取样分析,设计一套完整简便的评估方法,用于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平台整体的执行评价。同时,督促组织者重视参与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分析,对读者数据的统计,对效果的分析评价等,以提高活动的时效性,最终形成参考指南和范例;在基础理论上,吸收教育理论的精华,加强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长效运行机制;日常活动推广中,重视读者需求与人才培养。最后,预测未来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对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使命和愿景进行理论推导,指引发展方向[1]。
4.1.1 完善高校馆阅读推广平台制度
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或者照搬、参考别人的阅读推广活动,对于活动从创意、活动方案、执行策划、资料汇编的过程常处于无序的状态,部分活动资料收集不全,或因无人专门登记,造成没有研究资料的情况,无法开展后续分析调查。首先应由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人或组织牵头设计符合该校读者的阅读推广平台制度建设,其中应对长远目标及阶段性目标、组织架构、工作方式、宣传发动、反馈机制等进行整体部署,将阅读推广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及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6]。
4.1.2 构建高校馆阅读推广评估与指标体系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评价缺乏一套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指标的适合于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评价体系。王波给出两条建议:一是基于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评价指标;二是基于读者的阅读推广活动评价指标[1]。业界也在努力尝试对其进行效果定量与定性的考量。笔者认为,应简化拓展到执行者与参与者两个变量维度上来。首先,针对参与者的量化指标可涵盖读者满意度、读者参与人数、读者参与频率、读者反馈、参与活动之后成效(可通过借还书数量与进馆阅读时长、参加阅读活动数据、其他可统计的学术成果等来评估)的影响因子,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通过智能化数据平台实时跟踪读者的阅读信息,发布阅读账单,链接阅读推广活动数据,并可借助积分的形式换算,进而可分析一定时间段内的阅读推广效果,或者整个大学4年读者参与的阅读推广活动及阅读量化指标来反证阅读推广活动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并可以不断完善评估体系,以达到最优的评估效果。其次,针对执行者的量化指标可涵盖执行者的经验(包括执行者的履历、该研究方向的发文数量及研究深度等)、投入活动的外力(人、财、物等)、执行活动的重视程度、活动现场效果的多个因子等。最后,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来对指标体系的构成进行权重设置,从而进行有效评估,达到指导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目的。
4.1.3 挖掘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平台理论研究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能基本支撑阅读推广服务领域,但应用型理论有待完善。在CNKI检索到的理论研究文章300 多篇,相比于阅读推广实践活动的文献总数明显偏少,而且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多是从阅读推广的执行及对策、媒介等开展的研究,对平台的实证方法评估缺乏。范并思老师指出,图书馆阅读推广是创新服务,但仍需要合理性审视,图书馆在做阅读推广活动时,应对阅读推广做可行性分析[7]。目前,阅读推广过程管理等成为研究的主要课题,高校馆阅读推广基础理论研究、阅读推广的绩效评估亟待加强。同时,参与阅读推广的个人更应该通过阅读推广活动情况反思,不断总结每次活动平台的设计经验以查找问题,反馈结果,加强理论研究,以求设计出更科学的阅读推广活动,这也是一种双向促进行为。
从理论上讲,读者永远是阅读推广平台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在阅读推广平台建设应首先考量受众的参与感受及后期反馈效果,不能只看活动现场数据,将受众的参与体验用于衡量策划阅读推广平台的一项创新性指标。但因阅读群体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图书馆阅读推广本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事前应对提前报名读者做相关的数据调研,并借助相应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对读者阅读倾向、阅读需求展开分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阅读层次的需求,制订合理活动规划,分级开展,按需定制;对不同的阅读群体进行阅读推广研究,根据学生人员的更新换届进行逐级调动,同时,应拓展后疫情时期阅读推广服务外延,通过文献检索类课程实现能力培养,并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学者等群体分层、分众开展阅读推广和信息推送[8];同时结合新媒体发展趋势,找准定位,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好奇心;活动后期宣传、过程数据保存及读者感受回访,在基础服务上重视读者的评价反馈,并关注读者阅读体验及活动平台意见,增强品牌情感认知,收集建议,提升互动效果,增强活动平台与读者的黏性融合。
高校馆在校内的二级学院、其他高校馆、省市公共馆之间一直寻求联合,但高校馆与社会的阅读推广合作关系浅薄,长期的资源共享合作模式方面差强人意,偶有以数据库商主办的阅读活动发起的共同宣传造势或数据库商做辅助的高校馆主办的活动物质奖励,但共同合作举办明显偏少,与出版社等文化机构阅读推广合作被忽略,因此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首先与高校馆所在地区的成员馆、公共馆等建立良好合作体系,有条件的基础上申报所在地的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称号,借助地方政府的资助及人力经验指导下为社会化服务贡献微薄力量。其次,以成员馆方式加入某些地方馆、国家层面阅读推广平台联盟,通过配合参与的形式引进不同的阅读活动平台到读者身边,同时也借助联盟的影响力及号召力,发挥共享资源在阅读推广中的价值优势,也为未来共享平台构建、资源共享奠定群众基础。
阅读推广人,顾名思义是对着重阅读推广活动或专职承担此项工作的个人,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转变思路,既重视阅读推广人培养,搭建不同的主题方向的团队,又要拓展阅读推广人的开发。基于此,首先,就地取材,挖掘适合的大学生读者作为阅读推广人,侧重于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原则,该类读者能有效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策划出适合的活动;另外增加奖励措施,专人定制奖励,以奖励驱动该类阅读推广人自我总结自我提升。其次,设立专职培养人岗位,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划分阅读推广人培养层次,由初级到高级,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培训学习,并取得对应证书,并按照年级打通晋升渠道,以旧带新,保证整个大学生阅读推广人体系完整有序。再次,循序渐进设立入行门槛,逐渐实现专业人员配给,以专业水准进行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最后,树立阅读推广人榜样,其中欧美的做法值得赞赏,例如:创造了“一城,一书”阅读推广
模式的女图书馆馆员“南希·珀尔”,打造优秀推广人典型案例,以此激励那些工作在所有平凡岗位上的阅读推广馆员,同时也是重视该岗位的重要体现。当然,各高校图书馆可效仿制定相关活动评比规则,针对阅读推广突出贡献个人或组织颁发相应的奖励,保障阅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针对阅读推广人的培养及考核也制定相应的准则,以形成规范。
时代在高速发展,受众是变化的,需求也层出不穷,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从各方面调整阅读推广建设的方式方法,不断走入读者当中,吸纳各地图书馆工作经验,以读者需求为中心,以政策为基础,以理论为保障,以评估为实证,为读者搭建真正适合的、有效促进阅读兴趣的活动,从中吸取知识,启发智慧,将阅读变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相互促进,共建文化自信、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