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4医院南湖院区药剂科 吉林长春 130021)
人参多在山地林下生长繁殖,为(半)阴生植物,需要隐蔽度高,喜欢生长在富含腐殖物质以及排水性好的土壤环境中,多数在棕色森林或是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壤中生长,周围植被多为针叶、阔叶混交林或是杂木林。我国传统医学将此物视为名贵药材[1]。
近几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保健意识的提高,市场上对于人参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韩国利用了现代科研技术对人参种植技术进行了改良,使高丽参在世界人参市场上所占份额显著提升[2]。
近几年,我国北方在吸取了国际人参种植经验的同时对传统的栽培技术不断进行改良,使得我国人参产量跃居世界之首。为了在保障质量的同时提高产量,南北方相关专家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该文认真总结了南北方对人参栽培及管理的相关经验,以期为在保障人参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产量提供参考依据。
在2018 年3 月至2021 年11 月选取我国南北方具有代表性人参130颗,随机平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北方选取65 颗(为观察组),南方选取65 颗(为对照组),观察组人参主干长度为150~200 mm,平均(175.15±20.12)mm,重量为45~65 g,平均(55.28±9.07)g,对照组人参主干长度为145~195 mm,平均(170.36±20.07)mm,重量为42~63 g,平均(53.28±8.57)g,两组人参长度、重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人参对于生长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人参的产量,南北方的人参种植专家对如何改良人参的生长环境及栽培条件经过了多年的摸索研究。对南北专家的经验进行总结可见,合理使用参地土壤并适量使用添加剂可改善人参栽培环境并可提高人参产量、保障人参质量。
1.2.1 观察组
按照北方栽培技术[3]有如下发现。
(1)若土壤中有效锌含量不足会使得人参含锌量不足,这样参叶则会出现失绿、光合速度下降、植株生长不健壮、产量及质量下降的情况。
(2)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铅、钼、锌、钴等对人参皂苷的含量以及人参愈伤组织均有较大影响。
(3)不同年生的参株对5 种元素的积累分布规律虽然相同,但是含量差异显著。
(4)稀土可使人参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强并使叶绿素含量提高,还可以促进人参根对各种有益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上升,使有害微量元素铅的含量下降,还可以使人参根中的多糖物质以及总皂苷的含量增加。
(5)有专家在草灰处理基质中进行了试验,发现人参在此种环境中生长态势较好,产量与普通基质土的产量有所提升。
(6)将沼气渣以1∶10的比例与基质土进行混合后不仅能够使参苗生长更为旺盛,也不会引发病虫害,但是最佳调配比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7)在栽培过程中适量的使用无机肥氮和无机肥磷能够提高红参的成货率。
1.2.2 对照组
按照南方栽培技术[4]有如下发现。
(1)参茎及参叶的长度以及参根的重量、可使用参苗的产量与该处土壤的硬度及固液状、密度等因素呈负相关,与土壤的通透性和孔隙密集程度呈正相关。
(2)参地中的产参量增加人参的赤变率则明显下降,而人参连作的参地土壤理化性质又关乎到了人参根的泛红率,土壤中含氮、磷酸、钙的量大时泛红率也会相应提高。
(3)土壤微生物中欧文菌的密度过高是导致人参缺株的主要原因。
(4)利用稻草和玉米杆等进行有机堆肥替代传统的堆肥法对人参的产量不会造成影响。
1.3.1 生长年限的评定
年龄评定,主要根据根茎长短和根茎痕的数量,根茎越长生长年限越久,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品质越好。
1.3.2 外观质量的评定
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观察干品直立、下部是圆芦,肩部有无细腻的螺旋纹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品质越好。
1.3.3 内在质量评价
内在质量的评价主要靠经验,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捏主根,手感坚实,托在手上感有重量的为浆足、营养丰富质优者。手感轻飘,主根绵软干瘪者为劣品。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品质越好。
利用SPSS 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长年限的评定为(92.25±3.07)分,对照组生长年限的评定为(80.37±3.79)分,统计学处理,t=19.637,P<0.001;观察组外观质量的评定为(91.17±2.89)分,对照组外观质量的评定为(80.71±3.03)分,统计学处理,t=20.140,P<0.001;观察组内在质量评价为(92.26±4.13)分,对照组内在质量评价为(80.13±3.88)分,统计学处理,t=20.140,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生长年限的评定、外观质量的评定及内在质量评价比较[(±s),分]
表1 两组生长年限的评定、外观质量的评定及内在质量评价比较[(±s),分]
南北方都有着多年的人参栽培历史,据相关文献记载,早在西晋我国就有人工种植人参的记录,唐代诗人陆龟蒙也在其诗作中提到了人参圃和人参移栽的方法。到了宋朝,文豪苏轼也在诗中提到了人参的原产地以及人参生长的地势相关资料,并对人工栽培人参做出了评价,他认为南北方地理条件和气候虽然有所差异,但是人参的性味却相同。南宋末期诗人谢翱指出,人工移栽人参时应选择阴面以顺应人参的生长习性。元代王祯在撰书中更是详细地记录了栽种人参的具体事宜,还明确指数出宜在农历的五月中旬到六月上旬期间整理参地,因此时非梅雨季。经现代人参载培的经验总结来看,也进一步证实了在雨季移栽人参后人参易染病害[5]。
李时珍在所著传世书藉《本草纲目》中也提到人参籽于10 月下种,在清代更是有《人参考》一书,书中对人参的栽培方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且在清朝已经有了关于人参采挖的相关法规以保障人参的生态平衡。对山养参进行移植和栽培的试验。自此之后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摸索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种植经验。人参的生长和发育条件都比较复杂,其生长周期缓慢也对人参的产量以及栽培造成了不利影响。北方专家经过一系列研究首次将人参认定为C3植物,每日的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人参光合速率最高的时间段,每年的开花期以及绿果期人参的光合速率较高。4~5年生人参年总光合率以年经济光合率最高,之后则会明显下降。虽然有研究表明改善光照条件对人参的产量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提高了人参药用功效,调节免疫功能、防止白细胞下降、补益气血等作用[6-7]。
截至目前,并没有明确表明何种光质对其起到了具体作用。人参种子有很长的休眠期,需要经过形态和生理后熟两个阶段才能够发芽,研究发现经过赤霉素处理的人参种子比单纯人工控温、控湿处理的种子在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力以及酸性磷酸酯酶活力方面明显提高,使得形态后熟的速度提高。激素处理也可提高各种酶的活性,使胚的发育和分化速度提升,甚至可使种子发芽速度提前一年。
南方专家则通过研究表示,无机营养物质与参苗移植后的生长情况以及参株成活数量均有较大关联。利用蓝色的遮光材料对人参进行遮光处理可促进人参产量。利用草棚进行遮光处理红参和白参的产量和质量均高于利用塑料材质进行遮光的产量和质量,但是使用塑料材质遮光后红参的优质产率则相对较高。光透率超过10%时会导致人参缺株率上升、产量下降。综上可见,南北方专家通过对人参的土壤环境、光照条件以及种子处理办法和遮光技术等多个方面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南北对人参的栽培及生产均有一套特殊的管理方法。如将采参以及人参交易进行国营化管理,禁止人们私自盗采、挖掘人参,发行采参票、控制人工栽培数量等。北方参业的发展和管理自解放以来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恢复期、稳定增长期、改革期和调整期,也就是1989年至今均为调整期,目前人参没有实行国家专营,仍将其归纳为一般农副产品范畴内,但是种植人参需要激纳特产税。南方不断对人参行业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制定了人参产业技术标准,目前已经实行了人参产业民营化,但所有红参产品必须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后才可进入市场。
南北方在人参栽培技术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地理位置和环境,此外,在采种、开匣、播种和参株移植时机、遮光方式方面也有所差异。北方基本在每年7月中旬采种、催芽90~100天即可秋播或推迟到次年春季进行春播,在3 月下旬到4 月上旬或10 月上旬至11 月上旬进行参苗移植,根据透光和透雨性质可将遮光方式分为全荫棚、单透棚和双透棚,参棚结构多为弓形、坡形、平项或拱形。
目前,我国禁止伐山种参,使得可用于栽培人参的土地大为减少,且人参不可连作,连作对其产量、质量均会造成不良影响。南方主要采取农田栽参,并且实行参、粮轮作的种植方式以改良土壤。人参对气候条件要求比较严格,世界只有少部分地区适合种植人参。从人参的栽培历史、利用添加剂改良人参种植土壤环境、改良人参生长发育条件和人参管理办法来看,南北方在栽培人参技术方面各有所长,从品质上看北方优于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