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章
(内蒙古大学 创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面对现代社会各行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管理学》课程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原有教学体系,这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发展需要。但课程教学改革不可盲目,必须抓住基本要求、明确主要方向,再设定对应改革策略,且经过实践验证,最终才能实现目的,保证改革效果,因此有必要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分析。
目标要求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即教育要针对人才的哪些创新创业素养开展工作,若无法完整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目标要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必须遵守。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为:(1)创新创业意识,即普通人才与创新创业人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意识,这种区别会使得两类人才在个人发展或其他方面的发展中出现主动性的差异,创新创业意识越强,则主动性越强。此类人才的发展前景更好,也能给行业提供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人才才能被称为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之一。 (2)创新创业能力,即创新创业意识使得创新创业人才有了发展目标,但要实现目标必然需要对应的能力作为支撑,为了便于创新创业人才去实现自身目标,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是目标要求之一。 (3)创新创业思想,即人才需要有计划地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且活动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时就要思考如何做好活动计划、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破除这两大阻碍是完成创新创业活动、实现最终目标的关键,而这些就需要人才具备创新创业思想,知道如何应对突发问题,知道怎样计划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活动,因此创新创业思想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目标[1]。
教学要求是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所提出的要求,即教师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过程中要遵从的要求,分别为:(1)需求导向要求,即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理想,而要实现不同理想就必须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展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他们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才是教育的正确方向,因此需求导向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2)理实结合要求,即创新创业活动需要充足的理论作为支撑,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经验以及实操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做到理实结合,不但要紧抓理论与实践教育质量,还要让两者相互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2]。
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才被动接受教育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同时在该模式下教师也无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该模式的主要缺点为:(1)该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于《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普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养成被动思考习惯,而创新创业学生需要具备积极主动性,否则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就会比较薄弱;(2)该模式下的师生关系导致双方交流不畅,学生一味接受、教师一味输出,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热情降低,如果学生经常带着未明白或未得到解答的问题继续学习,将导致学生逐渐听不懂教师讲课,这种差距会越拉越大,最终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成材都是一个问题,更不用说实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因此在该教学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融入,但这也指明要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对该教学模式进行改革[3]。
《管理学》课程教学涉及大量专业理论,创新创业人才必须注重实践,理实相结合才是正确路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都侧重于理论教育,会结合教材上抽象、笼统的知识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利,会造成两个问题:(1)因为教学内容存在抽象、笼统的特征,所以不够直观,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消化,造成了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侧重理论教育导致总体教学课时被占用过多,使得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人才进行实践教育,同时阻碍了一些实践教育模式的融入,等同于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造成了阻碍。 这使得学生不仅难以掌握充足的理论,还在实践能力上出现了较大的缺陷,这使学生不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定义,说明教学理论化需要改革[3]。
也有不少院校或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知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具体方法,但这些院校或教师都发现受现实因素影响,方法中的一些环节难以实施,使得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4]。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很多教师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都存在统一化的现象,即教师对于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化的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学进度方面,即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进度比较统一,而这种做法导致一些学习能力弱或天赋相对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这也会让学生之间出现差距,且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2)教学内容方面,即教师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提出的教学内容基本来源于教材,没有针对不同学生需求进行综合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不同行业后还要自行摸索,实现个人理想的难度较大。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既然传统教学模式不适用,那么院校或教师就要积极求变,应当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选择新教学模式,以新换旧,实现改革。围绕这一点,院校或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教学模式替换传统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导者,而教师是引导者,这样就改变了师生地位,促使学生有了良好的能动性空间,可以发散自身思维思考创新创业问题,加之教师的引导,可激发学生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逐渐成为创新创业人才[5]。 如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当我们作为管理者对他人进行管理时,如何才能让他人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或者愿意服从管理? ”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联想到比较常见的管理有效性保障措施,思考各项措施的效果,从中找到缺陷,并加以改进,这种表现就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一种体现,同时经过不断的思考与学习,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思想也会得到锻炼,逐渐朝创新创业人才迈进。
针对教学理论化的问题,院校或教师有必要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进行改革,该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认知的情况下参与实践,在实践工作中继续锻炼理论水平,并强化自身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逐渐成为创新创业人才。 在校企合作模式引入过程中院校或教师需要先解决课时占比问题,建议认真分析当前理论教育中是否存在重复教学现象,即反复让学生进行某一项训练[6]。例如某教师就采用了逐次测试方法对重复教学现象进行了管理,这种测试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每一次学习完某个理论单元之后进行一次测试,若测试通过就说明学生掌握了该单元的理论,不需要再进行相关训练,应当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或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是否参与测试取决于个人意愿,并不是一定要在每次学习完后进行测试,这样就能够腾出一部分课时,用于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培养,实现理实结合。
围绕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另一大难点,院校与企业之间要加紧协商,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框架上进行创新改革,建议设立挂职机制。挂职机制就是让教师与学生同时进入企业开展相关工作,而企业只需要给挂职教师提供工作项目,让该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学生完成项目,这样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给企业提供了项目动力,另一方面项目中的工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了解行业情况、实际方法,并从中进行创新创业思考。 挂职机制的设立使得教师弥补了企业育人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校企合作模式能够顺利实施。 例如某企业在与院校协商后就设立了挂职岗位,让院校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内部,专门负责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工作,要求优化绩效指标、绩效标准,而教师迅速组织学生进行了信息搜集、分析、测试等,在此过程中保持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大胆假设、小心实践,最终在教师指导与学生努力下,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绩效管理方法,让学生积累了创新创业经验。
因为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 天赋以及个人理想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不能采用统一标准与教学内容,需要根据人才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并且考虑到不同学生需求涉及不同行业,教师还要丰富教学中的跨学科资源。 如某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先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人理想,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效率(代表学习能力或天赋),随后采用分组教学法将能力相近、 理想相似的学习者分为一组,采用不同的进度标准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利用网络,引入了各种跨学科资源,向学生介绍了不同行业中的管理工作特征、要求,使得学生最终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才。
综上,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文中指出了《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问题,论述了各项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阻碍与影响,也指明了教学改革方向。随即针对各项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法,方法的实施能够解决现有问题,让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这时通过教学能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进行培育,并满足不同人才的理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