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法治教育课堂探究

2022-03-24 23:05李赛君徐亚燕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唤醒迁移提升

李赛君 徐亚燕

【摘 要】法治教育课堂不是普法知识宣讲,需要融入学生生活,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带着已有经验走进教材,并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最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唤醒 迁移 提升

打开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课本,相信很多教师教学时都会觉得无从下手,专业的法律知识,枯燥的教学内容,无法互动的课堂活动,都让教师感到为难。然而,作为法治教育专册的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却肩负着它特有的使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提出: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拾这册教材,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并深入思考:在法治教育课堂中,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位?教材中的法律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又该如何教?毫无疑问,法制教育课堂不等于普法知识宣讲,不是照本宣科地灌输,而应该是融入学生生活的,在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前提下,为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带着已有的法律经验走进教材,并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新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并提高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规范法治行为。

一、再现生活,唤醒经验

不管教材怎么改变,“生活”始终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源頭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依然是道德与法治不变的宗旨。因此在教学《公民意味着什么》这一课时,笔者布置了一项课前实践活动:在父母的陪同下,办一张自己的身份证。六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在逐渐萌发,独立性也在逐渐增强。一听到这项任务,学生们都非常高兴,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地完成了。

课堂上笔者首先让学生们简单说说办理身份证的过程,因为有了之前的生活体验,所以此刻的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不是单一的学习场所,而是日常生活的再现,教材中的内容也就显得无比亲切与熟悉,从而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这个是我经历过的。”“我当时也是这么做的。”当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材无缝衔接,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乐于表达、主动分享、善于倾听,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有了新的经验。

接下来再让学生们了解,身份证的正面和背面有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代表着什么。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教材中“相关链接”的部分读起来也就不会那么枯燥乏味了。大家在惊讶公民身份号码还有如此奇妙之处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它的独一无二。最后笔者又点出居民身份证是中国公民的特有标志,身份证的作用非常大。学生们再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了生活中很多需要用到身份证的场景,如买火车票、银行存钱等。大家在感知其重要性的同时,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浓浓的自豪感,为自己是中国公民而感到无比骄傲。

六年级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法律常识,在课堂上,这些经验一旦被激活、被唤醒,学生们就会欢欣地投入学习,把真实生活融入进来,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最期待的课堂状态,因为学习本身就是经验与经验的碰撞。

二、模拟生活,迁移经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场景都能在课堂上再现,生活中的有些场景并不适合在六年级学生的面前展现。例如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笔者讲到每个人都要遵守交通法规时,就曾到本地的交警中队拷贝了一份音像资料,但是整理时却发现,那些血淋淋的场面令人触目惊心,实在不适合学生观看,甚至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怎样才能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并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呢?简单地说教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再现的生活场景过于血腥,于是笔者决定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场景。

【情景表演1】一对母女骑电瓶车经过十字路口,正好遇上红灯,妈妈四下张望,看看没有人就准备骑过去,小女孩阻止妈妈说:“红灯时不能走,要等绿灯时才能通过。”妈妈说:“时间来不及了,要迟到了,反正没有人,没关系的。”说着骑着电瓶车扬长而去……

【情景表演2】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骑着自行车,后面坐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两个人一边说话,一边颤悠悠地向前骑行。他们身边不时有摩托车、电瓶车呼啸而过……

学生观看表演后进行讨论:假如你们就是情景中的那两个女孩,面对当时的情况,你们会怎么做呢?为什么?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学生们的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也许当时并没有发生事故,甚至我们都不曾留意,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然而事实上他们的行为已经违反了相关的交通法规,是一种违法行为。课堂上笔者让学生通过表演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并讨论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这样做,一方面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消除了血腥画面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接着笔者继续追问: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在小组里说一说、演一演,由此迁移到其他不遵守交通法规的一系列不良行为。

“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当我们创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自然模拟生活情境时,也就打破了课堂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局限性,学生由真实的课堂进入模拟的生活,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学习新的知识经验,更新原有的法治认知体系,形成更有指导意义的法治行为,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运用落实,实现质的飞跃。

三、串联生活,提升经验

生活并不是一个个单一的场景,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经验更不是毫无关系的碎片,而是螺旋上升、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在学习《我们的国家机构》这一单元时,笔者从学校机构开始,领着学生们认识学校机构图,学校是由校长室领导,下设校长办公室、教导处、德育处、教技处、总务处、生活后勤部这几个机构。然后分组对各个机构所负责的事务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各个机构、各个部门各自分管的工作,平时要做哪些事,从而了解一所学校的正常运行是怎样一个流程。

接下来,笔者又充分利用学生家长资源,发挥他们工作单位的优势,带领学生分别参观了街道办事处、公安局、税务所、银行等地,并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机构分管的工作和日常工作运行方式。

通过这样深入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对机构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个时候国家机构、国家机关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或名称,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所学校是这样,一个乡镇也是这样,一个国家更是如此,此时,再来学习国家机关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内容,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把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串联起来,就是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一条线联系起来,从学校到地方,再到国家,学生认识到国家机构就是从各个方面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在享受这种服务的同时,更要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法律的规定,自觉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并养成做事守法、遇事找法的行为习惯,这就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所要达到的目标。

20世纪上半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提出:经验就是学习的途径,一切学习应“从经验中学习”。于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就把学生原有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行为视作学生的已有经验,再现生活、创设情境、串联生活,学生是法治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情境中的主角,是学习事件中的当事人,他们在课堂里看见了自己的生活,明晰了自己的行为,唤醒内在的道德自觉,实现了法治经验的运用与建构、法治思维的提升与拓展,法治行为的规范与延伸。

我们渴望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下一粒法治的种子,细心呵护,用心浇灌,让学生凭借经验的不断累积、沉淀,逐渐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相信终有一天,这粒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唤醒迁移提升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唤醒”泉城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