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习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2022-03-24 05:11马妍
教育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狼牙山五壮士导图

马妍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经典课文,被统编教材编排进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一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整个单元反映了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历史,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来描写场面的”,旨在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感受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既有对五壮士群体形象的描写,也有对每个战士的细致刻画,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写法,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这一写法的具体作用,并建议学生将其运用到习作中去。

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王亚童老师在《狼牙山五壮士》两课时的教学中,勇敢地进行了探索,我认为其课堂教学有以下两大看点。

第一,提问与探究贯穿学习始终。王亚童老师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打破了语文课堂上传统的“教师设问、学生解答讨论”的模式,以问题化学习取而代之。在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家都意识到“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并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路径。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布置思考问题,然后到课本中去寻求答案这样一种学习路径。表面上看,学生也是在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也有讨论和交流,但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多进行的是信息检索、解释说明,是验证老师的结论。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的学习中,很多老师会布置类似的思考题“你是从哪里体会到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的”。这个问题是老师主动布置、学生被动接受的,而不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的主要是解释性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更有意义,能让学生从形成解释性意义上的理解,走向通过问题解决来探究知识的内核。王亚童老师在这一点上做了大胆尝试,她用第一课时完成了“学生阅读提出问题—交流聚焦问题—讨论筛选问题”,由此产生的问题,确实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产生的真问题。在第二课时,她主要围绕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五位战士可以打退一群人”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學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亚童老师为学生的问题发现与解决过程进行了学习设计、搭设学习支架,同时对学生利用支架进行学习的情况加以分析、评估,然后再进行下一轮学习。我们还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阅读策略的自主使用,在讨论过程中对语文要素的落实,以及学生对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英雄气概的钦佩。

第二,思维导图助力核心素养提升。语文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语文素养的养成也是一个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不断积蓄和统整的过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一直是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提升思维品质,同时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王亚童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世界,完成了学生理解力、表达力和知识建构力的提升。她在课堂教学中几次用到思维导图: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和提炼;再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质疑问题进行解释;最精彩的是第二课时最后环节对“为什么五位战士可以打退一群人”的原因进行梳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思维过程的外显,看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去把握学习过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透过知识去发现、感悟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世界。当知识产生了应用价值时,人的情感就会得到滋养,这就是学习的意义。

猜你喜欢
狼牙山五壮士导图
对话“你我他”:深度解读《狼牙山五壮士》之魂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语文(S)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暨《狼牙山五壮士》公映6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狼牙山寻宝
纪念五壮士跳崖壮举75周年祭奠仪式在狼牙山举行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壮举的见证—狼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