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郁艳(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江苏省苏州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长时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从批判角度剔除了西方以及传统教育的糟粕部分,只吸取其中的精华,总结出生活教育理论,这与中国国情是一致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我国的教育意义重大。在新形势下,陶行知教育理论得到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然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应用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其核心内容为“生活即教育”理念,有学者认为这就是本体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定义为:对生活进行教育,在教育中运用生活,用教育促进生活的进步。无论何时何地,生活都具有教育意义,所以要依托生活来实现教育;而就生活而言,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因此必须将好的生活运用到对坏生活的改造中,用前进的生活推动落后生活的发展,即“给生活以教育”;与此同时,从根本上来看,教育的意义等同于生活的变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生活更好地向前发展。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定义中可以知道:生活与教育二者是一体的,不可分割。
对于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陶行知是这样说的:“教育由生活决定”,“教育是围绕生活来进行的”,“当教育的中心不是生活时,这样就不是活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这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性,不再以书本、文化为中心,为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生活教育理论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开放性特征十分明显。在“社会即学校”的命题下,在教育中,无论材料、方法还是工具、环境都更丰富,更具选择性。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教育,“教育的范围与整个社会活动是相同的”;从场所角度看,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课堂,如家庭、学校、社会等;从施教和受教对象层面来看,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师生,也就是说,无论年龄大小,性别男女,在教人的同时,同样也可以接受教育。
对人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所倡导的是要保持终生,而不只是短短的几年义务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众人不断求上进的决心和态度,即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这些观点,与“终生教育”的内涵是一致的,换言之,就是教育必须陪伴人的终生。对于将人的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学龄前、学龄中、学龄后,陶行知是持反对意见的,他认为只有终生教育,才是实现人可持续发展的最可靠保障。
生活教育理论中认为“做”非常重要。“行动是知识的开始,只有知识才能促进行动的成功,也就是说,行动、知识和创造三者是老子、儿子和孙子的关系。在进行了勇敢的行动之后,才能收获真正的知识。”从陶行知名字中的“行知”二字可以看出他对知行关系的认知,“行”即“做”,也就是实践,“行”同时是获得真知和进行创造的基础。不“做”,就无法实现对真正知识的获取,而创造更是无从谈起。
众所周知,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情况。现阶段,一年级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其一,为了加快儿童对义务教育的适应速度,大部分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他们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二,对家长来说,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识,但却缺乏足够的能力。因此,导致以下三种教育模式的出现:专断——拒绝型,放任——纵容型,民主——权威型。
家庭教育具体指的是教育活动发生的场所在家庭。因此,对于孩子来说,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研究表明:在良好家庭氛围的影响之下,孩子或是能够成为大众眼中的好学生,或是具有高尚的品格。而针对那些学校中的问题学生,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暴露出更多问题,这些都与其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分不开。一个家庭是否优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优秀程度,而问题孩子的出现,通常是由问题家长导致。一个有问题的学生,他的家长一定存在问题。对于这种学生,仅仅重视教育问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想要使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必须双管齐下,也就是要兼顾教育问题和家长。以色列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一个好母亲对孩子的帮助好过100所学校。想要使国民既优秀又伟大,必须将家庭教育作为开始。改变中国教育的前提是对家庭教育做出改变。就如同盖楼一般,只有将“家长教育”这个“地基”打好以后,才能开始第一层“楼房”——“家庭教育”的建设,直至将“学校教育”的“高楼大厦”建好。因此,为了能让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更加趋于良好,需要温馨的家庭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通常过于放纵,认为一切要以孩子为主,孩子就是一切,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以及独生子女家庭中。同时,家长认为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孩子既是全部也是希望,于是他们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成长路上毫无波折,顺风顺水。对此,陶行知曾经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体验生活中的甘甜和苦难”,这是因为“精神层面的沟通和融洽的感情,必须要在甘苦共尝以后才能实现”。家庭教育应重视对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也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能力范围内的家庭事务加以解决,将教育融入生活,在教育中生活。“想知道糖是不是甜的,只有吃过才知道,多吃几次,才知道这种甜是抽象的”,“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才能促进新途径的开创。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扮演独裁者的角色,他们将权威紧紧握在手中,只发号施令,那么很容易使孩子失去自我。作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孩子既没有选择权、发言权,同时也丧失了自主权,导致他们只能听从家长的命令。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失去尊严,缺乏胆量和勇气。“人们通常认为教师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是感化和锻炼,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无论学生间的彼此感化还是他们对教师的感化锻炼都有着强大力量。”如果在家庭中,能将生活放在核心位置,那么不管家长还是孩子,他们都有与之对应的事务和需要学习的知识。作为家长,应对孩子的人格、权益给予充分尊重,聆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同等的高度,与他们进行商量,让孩子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尊重真理,对待孩子要谦虚,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与孩子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在家庭教育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孩子,他们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孩子应该拥有教育决策权,让他们成为自己和生活的主人。
对于教育来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无论生活中的任何活动,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一定教育意义。重视儿童发展,要求家长对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在家庭生活中,教育意义是十分丰富的: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依托对生活的合理安排实现的;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阳光向上性格的塑造具有促进作用;孩子自强自立精神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当的家庭劳动;在父母温顺善良性格的熏陶下,孩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变得更加温顺善良……生活的教育意义,通常都是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影响。
家庭教育围绕生活来进行,就是要抓住能够教育孩子的每一个家庭生活细节,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使之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对于现代家庭生活来说,内容具有明显丰富性,举例来说,物质生活包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精神生活以观看电视新闻节目、互联网信息为主;文化生活则是通过各种节日的礼节习俗体现出来。对此,家长应充分利用起来,积极引导孩子。陶行知的观点在于:无论是培养孩子的人格还是技能,都不能脱离生活,为了对孩子的训练更加全面深刻,就必须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因此,家庭教育必须让孩子作为主体,紧紧围绕生活,给予孩子充分尊重,以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是活的,具有开发性的,这为当前封闭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的物质条件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空间却趋于狭窄。孩子的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庭,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学习都占据了大量时间,导致不少孩子只会死读书,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呆子。孩子天生是活泼好动的,只有在广阔的空间内,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但是封闭式教育使得孩子的社会和生活经验严重不足,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得到创造力,而且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具有一定阻碍作用。“社会即学校”强调的是:家庭教育应认识到“开笼放雀”的重要性,让孩子不再仅仅接受来自家庭这一狭小空间的教育,要扩大他们的生活空间,让孩子可以在社会和大自然中接受教育,让孩子的成长更具开发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场所,如文化广场、博物馆、繁花的街市等,都能对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从家长的层面来看,他们应从自身做起,发挥榜样的力量。陶行知理论中,“社会即学校”,这样师生的数量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教师,每个人也可以作学生。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周边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教师,如同事、孩子、朋友等。为此,家长要摒弃传统观念,互帮互助,互相学习,让家庭环境保持在民主、和谐、平等的状态。
在教育中,之所以要“做”,主要是为了获取真知。“做”让孩子有了犯错的机会,他们在经过不断失败以后,就会不断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得到良好发展。陶行知认为:行动是获取知识的开始,教学做合一。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往往是完全剥夺了孩子思考和尝试的机会,并认为这是对他们的“爱”。事实上,相对于结果,过程对儿童的成长要更为重要,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尝试,实现对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对于孩子千奇百怪的想法,家长应给予充分尊重,不要紧抓不放,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去做、去玩,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当尝试结束以后,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在思考中创新。要知道,事情不是单纯完成就可以的,而是要思考如何提高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如已有知识、前人经验、现有工作等,使事情更具深入性以及具象化。换言之,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创新的循序渐进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片面到系统。在家庭教育中,加大对孩子锻炼的力度,获取创新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陶行先生在学校任教期间,发生过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学生在犯错以后,陶行知不仅没有责罚他,还因为他的准时奖励糖果,使得这个学生主动承认错误。从这件事情中可以体会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鼓励他们,激发自信心,让孩子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逐渐成长起来。但是,现实生活往往是家长给予孩子过多的抱怨,如当孩子存在乱涂乱画行为时,家长会认为他们将家里弄得乱七八糟,从而进行批评和指责。然而,家长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也许是孩子在进行创作呢?家长的批评,也许会让孩子心存芥蒂,不敢再有所追求。因此,家长应转变心态,以欣赏的眼光给予孩子鼓励,想必孩子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奇迹。《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明确提出,古人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即“及早施教,养正于蒙;因习而知,不使幽闭;环境陶冶,潜移默化;顺其自然,量子循序;慈严结合,均其所爱”。其中的观点都值得家长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孩子可以更好地发展。
总之,在当今的教育中,生活教育理念仍然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因为这一教育理念具有一定超前性,不但能够促进孩子未来的发展,而且对他们的养成意义重大,尤其是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因为此时他们的成长发育最为关键。因此,有必要将生活教育理念运用到家庭教育中,推动家庭教育的进步,让孩子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