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尹
(天津市北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天津 300400)
短文翻译是天津市春季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与“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交替出现,分值25分,占卷面总分的1/6。该题型一般为提供一篇200词左右的英文短文,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划线的5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旨在考查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和汉语表达两方面的综合能力,但是学生在该题型的表现远不如“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更不如以客观选择形式出现的“阅读理解题”。除了单词、短语、重点句型不过关这个原因之外,还在于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译汉训练,往往是泛泛地理解英文短文,只注重理解短文的主旨大意,而没有顾及文章内容的汉语表达,必然更没有注意到中英文在语法上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因此,常出现翻译出来的语句十分怪异,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听了也不明白。
春季高考的“短文翻译”题型确切地说是翻译的一个方向——“英译汉”。因此本文将以中职生在英译汉方面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以主流的翻译理论为基础,针对学生在英译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提升学生翻译能力、提高学生在短文翻译题型的得分。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指的是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内容;“达”指译文通顺流畅;“雅”是指译文要讲求文采。严复的这个“三字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史上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他的翻译特点是通畅易懂,他尊崇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美”,而且他明确指出这一标准是针对文学文本提出的,还提出译者应当对原文负责,对译文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
英国学者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Alexander Fraser Tytler提出的翻译原则是: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畅;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风格和笔调一致。
这是中西方众多翻译理论中三种比较类似的翻译理论。共同的特点是都讲求忠实原文、表达通顺、兼具原文的文采与风格。
事实上,自人类有翻译活动以来,中西方翻译家便没有停止过争论。翻译的语言学派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功能学派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转向目标文本;解构主义翻译学派则是质疑、批判结构主义而言的,该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影响最深刻,该理论强调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文本中心论的代表人物纽马克把要翻译的对象看成文本,并根据语言的功能把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等类别。根据纽马克的分类,文学作品、声明和信件的作用在于表达功能,翻译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书籍、报告、论文、备忘录等则体现信息功能,翻译时要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说明书、宣传书、申请书等体现的是呼唤功能,应遵循“目的语的语用效果”。
从实质上看,中西方译论的焦点大体集中在语义、结构、表达、美感、功能、文化等几个方面的较量。到底是忠实原文的结构,还是追求顺畅的表达?忠实原文的语义,还是追求文化的认同?归根结底,中英文是有差异的语言,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文化,如果我们拘泥于英文的结构,可能得不到顺畅的表达;如果我们直译原文,可能得不到文化的认同。
然而,对于中职学生,文本范围狭窄,春季高考中的翻译文本主要集中在记叙文、说明文,因此学生在考试中的翻译与翻译创作不同,只要能达到“信-忠实”“达-通顺”、必要时兼顾一些“雅-文采”便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
中职生在英译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这是中职生在英译汉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单词量不足,不能完全掌握大纲词汇,不能根据上下文语义正确地猜测个别关键词语的意思。对于一词多义的情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短语动词一词多义的情况,学生往往只掌握本义,而忽略了其他意义。
对于复合句,尤其含有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的复合句,一些学生分不清主句和从句,理不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是中职生英译汉方面的突出问题。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比如语序、选词方面的差异,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异,译文便会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词语,造成译文刻板、不通顺,词语搭配不当等问题。
例1:People in China would like to make dumplings at home, especially during the festivals.
“make”一词有“使得、制作、构成”等义,在例1中,如果把“make dumplings” 翻译成“制作饺子”,就远远脱离了汉语中“包饺子”的意味。
从翻译试题看,出题者倾向于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学生面对长句望而却步,失去了翻译的信心,有的学生把个别词语写在答案处,期盼阅卷老师的同情分,有的学生则干脆不作答,免得徒劳无功。
部分学生为了省时间,只读划线句子,不通读全文,造成对文章整体把握不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出现错译,背离了文章主旨。
词汇和短语是一门语言最基础的要素,不熟悉词汇和短语,无从谈翻译,因此,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式记忆单词和短语。尤其要关注以下几点:
1.一词多义。例如:“work”作不可数名词时,译为“工作”,作可数名词时,译为“作品”,“works”还有“工厂”这个含义。在日常教学与练习时,需对类似情况加以总结,并且举例说明,增强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并加深印象。
2.在练习时发现,有的学生认识“think”这个词,但是当文章中出现“thought”时,却认不出来了,这反映出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动词的不规则变化。因此,对于动词,不仅要掌握动词原形,还应该掌握其各种变化。
3.某些动词的不同含义所对应的动词变化不同,比如“lie”译为“说谎”时,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分别是lied-lied,译为“躺”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则分别为lay-lain。对此类词区分的越清楚,选用词语的释义时则更有把握。
4.一些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变化对应的是另一个动词的原型。例如“find(找到,发现)”的过去式是“found”,而“found”又是“创立,建立”的动词原形。
5.关联词和重要句型的含义。汉语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逻辑关系铺排,但是英语语言很注重关联词的使用,因此掌握常用关联词对于理解与翻译文章很关键,并且关联词和重要句型必然是采分点。例如:“unless(除非)”“otherwise(否则)”等等,还有句型“Hardly(Scarcely)…when…(一…就…)”等。
6.词汇活用。一部分英文词汇活用之后与本义差距很大。例如,“Could you give me a hand?”译为“你能帮帮我吗?”而不是“你能给我一只手吗?”。因此,平常要注意积累此类表达。
词汇和短语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唯一确定的是如果想克服翻译的语言关,耐心细致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中职生在英译汉语法方面的问题体现在对长难句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不清楚”,这样一来学生信心也必然大减,单独翻译个别词汇和弃答现象时有发生。如果说词汇和短语是句子的“小逻辑”,那么长难句的语法结构则是该句的“大逻辑”,理清大逻辑是正确翻译的根本和考生信心的源泉,如果整个句子的大逻辑是错的,小逻辑掌握再好也无用武之地。那么如何理清划线句子的大逻辑呢?
首先,打牢语法基础,掌握英语简单句结构,以及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的核心概念——从句做什么成分就是什么从句。认知学派认为学习者对于已学的知识掌握的越清晰稳定,才越有助于后续的学习。打牢句法基础增强译长难句的信心正体现这一心理学原则。
其次,日常多进行划分句子成分的训练,看到一个句子时,不是拿过来就从头到尾的翻译,而是先找主干,即“大逻辑”,之后再去关注词汇、短语等“小逻辑”。
例2:The bricks and stones which were used to build the Wall are enough to build a wall five meters high and one meter thick around the earth.
该句的主干是“The bricks and stones are enough to build a wall”,一个简单的“主+系+表”结构,有了这个“大逻辑”之后,再去看“小逻辑”——“which were used to build the wall” 是用于修饰主语“the bricks and stones”的,“five meters high and one meter thick around the earth”也是修饰最后一个“wall”的。因此,最终译文是“用于建造长城的砖和石头足够建造一座5米高1米厚绕地球一周的墙。”
用这个策略一方面解决了对长难句的理解问题,第二方面会增强考生信心,即便有个别生词和短语不认识,但句子“大逻辑”正确,不至于全盘皆输。
模拟考试的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词汇量尚可,语法基础也不错,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但是译文却带有浓浓的翻译腔,中国人听着很别扭,这就是中文表达出了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谈翻译》中提道:“我们也要顾及到中西文字的习惯不同,在尽量保存原文的意蕴与风格之中,译文仍应是读得顺口的中文。”为了克服表达关,本部分将从5大方面举例说明如何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用通顺的中文表达译文。
1.英语和汉语都有肯定和否定之分,但是英语的否定结构多样复杂,除了否定词外,还有介词例如without,out of,beyond等,以及形式肯定、意义否定的动词,例如fail。因此,翻译时就不能拘泥于词典意义,而是要符合中文的思维和表达习惯。
例3:She failed to arrive there on time. 译文:她未能按时到那。
在词典中,fail的意义是“失败,不及格”,在本句中翻译为“未能”。
例4:That painting is above price. 译文:那幅油画是无价之宝。
“above(超过,在…之上)”在本句中与“price(价格)”一起译为“无价之宝”。
2.增词法与减词法。英语中有冠词、多用代词、介词丰富、多用关联词,而汉语则没有冠词,在使用代词、介词和关联词方面也不如英语频繁;汉语对动词依赖性强,对动宾搭配要求严格,但是英语中的动词却常常一词多用。那么我们在翻译时就需要通过增减词消灭这些差异。
(1)英语中有冠词,汉语中没有,英译汉时应省略冠词。
(2)英语多用代词,但汉语中却不频繁使用,因此翻译时不必拘泥于原文结构一定译出,而是可以适时省略。
例5:I’m doing my homework.
译文:我在做作业。(减译“my”)
(3)英语中多用关联词语,特别是整句之间若没有关联词,是不可以用逗号直接隔开的,而汉语少用关联词语,靠意群和逻辑关系来编排句子,因此,英译汉时可以省略有些关联词语。
例6:Work hard,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努力工作,你就会成功。(没有翻译“and”)
(4)汉语注重动词的使用,而英文中却常省略动词,英文中还存在一个动词对应两个不同宾语在汉语中是两种动宾搭配的情况,因此,在英译汉时要适当增加动词或者在动宾搭配选择动词时对应不同宾语选择不同的动词,才能使译文清楚、饱满。
例7:Play is the way a child learns to concentrate, to imagine things, to think out new ideas, and to practice grown-up activities.
译文:玩是孩子学习集中注意力、学习想象事物、学会想出新点子、学着实践成长活动的方法。(译文中补充多个“学”)
例8:But in Britain, as well as the US, men in offices usually wear suits and ties.
译文:但是在英国和美国,职场男士通常穿西服系领带。(一个动词“wear”搭配两个宾语“suits”和“ties”时,分别译为“穿”和“系”)
3.英语中很少重复上文中提到的词或结构,而是用简单的替代动词do,替代代词so来代替,因此翻译时应把“do”“so”这样的词按上文意思重复译出。
例9:This medicine doesn’t work, but that one can do.
译文:这种药不起作用,但是那种有效果。
4.按中文习惯调整语序。中英文在语序安排方面差异很大,汉语语序主要遵照逻辑语义,时间、地点状语也通常在句首表达,而英语语序灵活多变,因此,英译汉时需把英文中灵活多变的语序统一成汉语的逻辑模式。
例10:He got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in 1957.
译文:他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5.汉语的定语通常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英文的定语常后置,有时是某个成分做定语,有时是复杂的从句做定语。翻译时大体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对于一般的后置定语或限定性定语从句,采用前置法。
例如:This is the person whom you are looking for.
译文:这是你正在寻找的人。
(2)非限定性定语从句,采用后置法。当关系代词指整个主句时,往往译成“这”。
例如:He was late again and again, which made his teacher very angry.
译文:他一次又一次地迟到,这使他的老师非常生气。
考生在春季高考英译汉题型方面的主体思路可以归纳为:首先,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第二,把读懂的信息用流畅的汉语表达出来;第三:检查校对译文是否忠实原文,是否顺畅,关键词汇、短语和句型的采分点是否译出,代词是否指代明确,有无错别字等。
中职生在春季高考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译汉训练,天津市中考和秋季高考也均无此题型,学生起初在英译汉中的表现欠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内在规律,只要我们抓住规律,打牢语言基础与语法基础,关注到中英文差异,敢于摆脱英文形式上的束缚,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用流畅的汉语表达正确的、忠实原文意义的翻译。
“核心素养”的概念被提出后,在英语方面,我们很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其中,英文的汉语表达(英译汉)和汉语的英文表达(汉译英)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通过英译汉的题型练习英文的汉语表达,也是为明天用英文表达汉语、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