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山 陈苏凡 蔡英娟
在践行培养核心素养的全学科推动进程中,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读思达”课堂教学样态实践探究》课题组,通过对全学科的子课题实践课例和课堂教学经验总结的研究,从认知建构的发生、发展、生成的过程中,提取“读思达”高效课堂的教学要件及操作把控要素,进一步激发教与学的师生自觉行为,对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摸索出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法或教学模式[1]。
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通过视、听、嗅、味、触等感觉突出识记与感知,以增强阅读效果。
有意义的阅读应从“激趣”“激疑”“激思”三个方面入手,有的放矢,教师要通过标题、关键词、启发语、教具、图片、音频、视频等情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阅读的强烈需求和意愿,开启深度阅读之旅。比如,地理学科教师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课中,借用学生研学过的革命老区澳柄村情境,引导学生在追寻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积极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于无形中实践了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视野下阅读推动式教学研究。
读与记是初级的阅读,学生学习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都必须通过有意识的识记去牢固掌握。识记的最初印象是感知,感知也是广义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扬长避短,提升学生的识记与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学生研学种植“枇杷”的体验感知,理化生实验与探究的实践感知,采访“抗洪”英雄的价值感知,对乐感与美感的情绪感知,均可认为是阅读的重要阶段。再如,语文学科教师结合“三步阅读法”进行《荷塘月色》读后感教学,根据文章逐步引导学生参与“略读→精读→赏读”的三个过程,感知意境,触景生情,引导学生从广泛读到定向读、从自发读到驱动读、从碎片读到系统读,层层推进,不断深化“阅读、感悟、交流”的有效阅读策略和技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觉阅读和迁移能力[2]。
思考的初始目标是指向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即学生是否掌握与之相配套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体验和监控过程。
学习的目的不全在于记,更多的是基于问题理解分析、思考解决,所以即时体验与监控对学习尤为重要。常用的方法有:个问群答、个问个答、自问自答、互问互答、书面检测等,当然也可以创新拓展思考的形式,激发思维冲突,提倡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例如,政治学科教师在《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课例教学中,采取“议题探究”教法,抛出“拔穷根中坚持党的领导、摘穷帽中坚定制度自信、谋振兴中奏响胜利凯歌”等议题,结合具体案例,展开讨论、探究、思辨、总结。此举是基于问题驱动、交流讨论、头脑风暴等的思考协作环节,讲究读中思、思中悟、悟中会,挖掘出“读思达”的导学功能。
思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思维碰撞,并通过训练矫正与实时监控,学以致用,巩固迁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提高其思维能力。比如,数学学科“均值不等式应用”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组合题例:
表达教学的把控要求有条理、有顺序,要准确、完整。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敢于、善于准确又完整地表达,可采取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形体表达,实物展示等形式,尤其应重视利用“思维导图”与“思维展示”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可以全方位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可操作性;地理和生物等学科已普遍采取“思维导图展示法”,学生在构划思维导图过程中体现出的表达能力和基于深度阅读基础上的“阅读分享”“思维展示”的表达方式,又在课堂汇报互动中得以纠正和重构,恰当地呼应了表达体系的准确与完整。
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训练初期建议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要尽量做到“开其意,达其辞”,把控启发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方法。比如,在生物学科教学之初,学生很难完整概述出“核酸与遗传信息有什么关系”,此时教师应以大单元知识的布局来统揽教学,耐心等待“细胞分裂”和“基因本质”的教学,让学生分期完成阅读任务,启发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的系统化,赋予学生表达、输出能力的生长性,培养学生精准表达的优秀品质。
“读思达”是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模式,也是知识建构的必经之道,在教学实践中三个环节既可以分也可以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有所侧重地灵活运用。
比如,物理学科教师在“向心力”概念教学中,应侧重于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以“思”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师利用感知活动“奥运会自行车场地赛的视频”并设置探究任务,触发学生对“向心力”的直观认识;紧接着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技巧理解“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瞬时加速度”的产生过程;最后,通过“力→加速度→运动”和“运动→加速度→力”的“双线”思索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监控和进一步的矫正[4]。
再如,数学函数建模教学通过阅读实际问题提取关键信息,加工、理解、建构出相应的纯数学问题,继而进行数学求解,历经逻辑推理、演绎、计算等思维过程,得出该数学模型的解答,再通过实际问题的验证进行剔除或矫正,最终得到符合实际问题的解答。
“读思达”教学法在两语及文史类学科教学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对初始年级尤佳,对理工类学科建议在新授课中采用。教师要注重挖掘“思”环节的功能和作用,当然在教学应用中读、思、达各环节的侧重点不一样,效果也不尽相同,忌“形到而神不到”的生搬硬套,要尽可能地拓展“读思达”的内涵和功能,实现教与学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