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勤
由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主办,《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协办,中共海淀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共同支持举办的“变革·创新:成就不一样的你——首届‘育·树’教育论坛”于2021年10月1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隆重召开,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社长郑疆,《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刘海军,北京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程舟,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教育部国培计划校长培训班百名学员,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多所知名学校的校长参加了会议,就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展开了热烈讨论
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刘海军表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如何起好步、开好头,全面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需要我们全力以赴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他认为本次论坛在一所普通小学举办,可以近距离、真实地贴近教育现实,边研讨边调研,就诸如如何满足社区居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如何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话题,探讨变革与创新方略。
北京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程舟认为本次论坛以“变革·创新:成就不一样的你”作为主题,毫无疑问,变革与创新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站在“两个一百年”的重要转折点,如何深刻地理解时代变革,如何在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不断创新,如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积极调整既有的教学实践,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认为,学校教育创新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突破和超越,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她认为参会代表们就“变革·创新:成就不一样的你”论坛主题,深入研究样本校——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这一研究聚焦现实,具有典型意义;当下我们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十四五时期是学校教育内涵与特色发展的关键转型期,这一研究定位在谋求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构建学校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发展空间,让每个学校找到自我发展的协调点,使不同类型学校都能够通过变革与创新探求自我生长的生态,这也涉及到不同区域的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目标,要确立新发展理念,构建基础教育新的发展格局,建构高品质教育。她认为高品质教育的内涵奠基于“创新+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认为,从学校能够“变革·创新:成就不一样的你”发展路径看,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加强党建引领,以本次论坛调研样本校——双榆树一小为例,落实党团队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有效地促进了党团队一体化建设。首先明确了党员的责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团队力量;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学校的党支部也充分发挥了党建的引领作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成就每一位学生的不一样,为每一个学生发展助力。
其次,学校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校长能够带领团队基于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开展务实工作,践行新时代教育理念,在变革创新的过程中踏上快车道,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
再次,学校要努力为每一位学生与教师的特色与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系统重构学校德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全面改善教育生态,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第四,家校协同,在发展过程中,学校要始终把家长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家校协同、共同发展;家长学校启迪家长智慧拓展了育人的场域,家长导师团等参与学校管理,提高了学校的认可度和家长的满意度,拓宽了教育治理的路径。
第五,资源整合,学校要利用周边所在的社区、科研院所、社会历史人文博物馆等社会资源,走进社区、参与实践、打开校门,融通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不断从各方的资源当中汲取促进学校变革的“能源”。
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认为,“变革·创新:成就不一样的你”内涵特别厚重、丰富、深刻、新鲜、系统,体现现代精神;近现代学校,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活动、一样的评价,很容易“培养一样的你”,弱化了“全面发展”;他从传统文化寻根溯源:为什么要成就不一样学生呢?“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这是万物的情状,是客观规律,不可改变。朱熹解释:“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所以孔子讲“因材施教”,王阳明讲“随才成就”,都是要“成就不一样的你”,所谓高质量一定是成就不一样的每个学生;“育·树”就是育人树人,育之以德、树之以材,“育·树”有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扬其所长,助其成长。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介绍“海淀经验”,这几年海淀基础教育工作的一个关健词是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年初以来又有一个热词“双减”,其实一直所抓关键就是校内提质,“减”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遵循规律的发展:第一是课程提质,这是各学校一直在做的,例如双榆树一小的阳光课程;第二是教学提质;第三是作业提质;第四是课后服务提质;第五是教学管理提质;第六是家校社协同提质,重点是家庭教育提质。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书记、校长丁凤良,总结了“系统思考变革实践、资源整合协同育人”的办学实践。结合时代进步的背景,结合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结合学校发展的阶段,综合作出抉择:“以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为引领,积极回应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坚持系统思考整体推进,问题导向变革实践,资源整合协同育人。他将“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分为四个系统,即:目标与价值系统、育人模式系统、制度管理系统和办学资源与条件系统。通过厘清概念、明确目标,顶层设计、文化浸润,以“三线六中心”矩阵管理为架构,以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依法治校优化流程;以“五育七树”育人体系为依托,构建支点着实底色,五育并举七树筑基。他为代表们详解了三个支点具体包括“若水德育”“阳光课程”和“生态教学”。“育·树”生态课堂教学强调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教师讲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关注教师的教为关注学生的学、变重知识的传授为素养的提升;强调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教和学、预设和生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立德树人总体目标达成。
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指导下,教育部国培计划校长培训班学员等与会代表们还带着研究任务深入双榆树第一小学语文、数学公开课课堂,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的状态、学生的表现、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问题的价值、教师的行走路线、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评议,由16位知名校长呈现数据支撑的结构化、可视化的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代表们从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师生课堂行为的视角演绎、解构、诠释“变革·创新:成就不一样的你”育人理念,深入探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与实践,陈锁明院长作了论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