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互动设计在儿童书籍中的应用

2022-03-23 03:05陈莹林海燕
湖南包装 2022年1期
关键词:触觉感官书籍

陈莹 林海燕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现阶段的新生儿父母大多以80、90后为主,其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各种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等移动端设备的吸引力远大于书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儿童书籍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纸质书籍受限于固有的图文特征,从过去二维平面形式转向现在互动体验形式。市面上的儿童互动书籍占有比例不断上升,但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互动设计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文章以儿童感官敏感期与皮亚杰认知为理论依据,以儿童为中心,应用多感官整合设计与多元化互动形式为儿童图书设计提供更宽的思路,让顺应时代发展的互动书籍更有发展潜力与研究价值。

1 儿童互动书籍的定义

从传统意义上解释,“互动”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和变化的行为过程,具有双向作用的含义。“互动设计”所关注到的是人与产品间的相互关系,注重人的体验与行为,这一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设计师比尔·莫格里吉提出的。儿童书籍中“互动”设计理念是通过儿童与设计师双方来进行的,以书籍为媒介,形成“设计师—书籍—读者”为一体的互动构建。基于儿童行为特征与生理特点,设计师通过对材料的尝试、各种折叠方式的应用以及新的制作工艺的创意加入来探索书籍的设计空间,或者在图文空间上设计一些独特创意,让儿童通过视、听、闻、摸等与书籍产生互动行为,提升儿童的综合感官体验并带来新信息的输入,这样针对性的设计方式带来了更真实、有情感的互动交流。

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儿童”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缺乏标准统一的定义。根据现代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研究资料显示,孩子从出生到成熟可概括为以下5个发展阶段:从出生后到28天为新生儿期、28天—1岁为乳儿期、1—3岁为婴儿期、3—6岁是幼儿期同时也称为学龄前儿童,最后7—14岁为学龄期[1]。所以在设计初期,应该考虑到受众的年龄群体,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设计。

根据儿童互动书籍设计的要素与特点,互动方式分为感官互动与行为互动。感官互动体验包括嗅觉、听觉、触觉、视觉等,行为互动主要体现在撕开、抽拉、堆叠、涂抹等行为动作上。互动书籍可动互动可玩,具有玩具与书籍结合的特征,书籍内容能够与书籍结构契合,让孩子获得半自由的参与、游戏的趣味性。以趣味为导向,贴合儿童的阅读特点,互动书籍的行为与感官交互方式设计带来丰富的可能性。

2 儿童感官敏感期与认知发展特征

2.1 儿童感官敏感期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提出了幼儿敏感期的教育理念,针对幼儿的敏感期发展特征来进行相应的科学教育引导。6岁以下的儿童正处在感官敏感发展期,对判断事物的外部特征如大小形状和方向位置、色彩颜色、高低音量和辨识字母形体等方面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敏感性特征,幼儿获得感知主要依靠于感官。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喜欢用身体去感触周围的事物,这一阶段相应地给予他们一些程度的刺激,有利于儿童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和观察力的发展,使智力和思维得到开发[2]。所以儿童认识世界形成认知结果的主要来源是感官体验。由张增慧等[3]进行的3—6岁儿童颜色及图形视觉辨认试验研究证明:3—6岁的儿童对于颜色和图形的辨认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学前儿童在不同颜色呈现速度情况下,均对黄、红、绿三色的辨认正确率为最高。这一阶段可以为儿童设计主题颜色明确的视觉探知图画书。在书籍中整合多感官设计运用,能让阅读过程中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2.2 儿童认知发展特征

认知能力是指通过感知、记忆、想象、辨别、推理来获得需求信息,以智力、实践和理解信息内容来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4]。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了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幼儿在刚出生阶段,智力与认知能力飞速发展,通过身体与感官的接触,形成感知世界的途径;前运算阶段(2—7岁),表现为具体形象思维,这个时期的儿童能够将书籍中的符号与事物相对应,有较浅显的理解;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下思维已具备逻辑性,认知和理解能力逐步增长;形式运算阶段(11岁之后),儿童思维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可进行复杂的思维思考[5]。

具体拿3—6岁处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发展特征来说:在心理与生理上都与成人区别开来,在感官的发育过程中,他们更喜欢视觉与听觉上的反馈;在外界的刺激下,能够在事物挑战与冲突中获得快乐,对于目的与结果的在意性不强,注意力持久性较短,在行为上引发的后果难以控制,孩子模仿能力的强弱随着年龄成长呈现波动。儿童满足感的主要来源是体验丰富的外部环境、同伙交往、群体游戏等。因此在书籍的外部设计特征上可体现为丰富造型的立体书、贴画书、材质书综合材料包,具体以活动形式呈现,书籍内部则以丰富的故事与插图为主,设置任务线等反馈机制,使内容联系紧密等。因此结构了然、色彩明确、内容简短的图书作品更受儿童欢迎、儿童情绪直接反馈了他们对书籍产品的喜爱程度、偏好等。

相关研究[6]表明:从行为互动与感官互动两类上看,5—6岁学龄前儿童偏好的书籍交互方式是感官互动、行为互动中的折叠互动和抽拉互动,儿童期待在图书馆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触觉互动、嗅觉互动和折叠互动的书籍交互方式同时能够满足儿童的情感体验需求。这在书籍设计交互方式中提供了参考依据,做到不同设计方式解决多种感官与情感需求。

3 多感官互动设计在儿童书籍中的应用

儿童互动书籍设计中感官体验的整体化、图文空间的形式表现等设计带来的交互真实感,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心理、情感、感官共同参与。这种由真实交互带来的阅读体验,通过多感官的刺激与情景的交融,让孩子形成对阅读的积极情绪,在儿童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通过不断互动创新的儿童图书设计,才能把传递的知识性、趣味性、感性思维等完美融合为一个整体,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7]。

3.1 视觉体验

视觉是在幼儿出生后逐渐发育成熟的,一本书阅读全过程的参与者是人的首要感觉之一,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身体对书籍触摸建立触觉联系。儿童书籍的整体设计以视觉为基础,儿童在最初被书籍吸引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视觉体验。而明亮鲜艳的色彩是最为直接的感受,书籍中色彩作为核心要素可以在第一时间抓住儿童的心理并给予儿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由中国书籍设计师刘斯杰设计的《中国弹起》(图1),整体以插画与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精选了中国代表性的六大场景,以立体结构呈现在读者面前。内文的色彩与封面颜色各有讲究,设计师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了巧妙的色彩组合。长城这一景点内页打开有1米多长,采用春夏秋冬过渡的方式来演绎长城的壮阔景观,在同一画面中出现了代表四季极具差异的色彩搭配,让儿童轻易地理解书籍中所传递的主题与内容。

图1 《中国弹起》童书中的视觉体验

3.2 听觉体验

与其他感官相比,听觉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听觉对于记忆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针对这种特性,设计过程中在书籍中加入发声装置,实现声音在儿童书籍中的巧妙结合,让读物生动起来,孩子通过听觉建立对书籍内容的理解途径。绘本大师艾瑞·卡尔创作的《好安静的蟋蟀》(图2)就是这样一本有声图书,他以蟋蟀为视角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特殊之处是在书籍内页设计安装了一个感光发声器,孩子手指按下就能发出非常真实的蟋蟀叫声。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贴近现实生活,认知到昆虫的声音。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听觉刺激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设计师需要酌情考量儿童不同年龄段对声音的反应,寻找合适体现的题材设计,避免不恰当的声音过度惊扰到幼儿。

图2 《好安静的蟋蟀》童书中的听觉体验

3.3 触觉体验

不同于视觉,触觉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发育成熟了。作为人身体发育时间最早的感官,儿童在看书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书籍,这样就形成了触觉的刺激。而书籍材质作为触觉的载体,对触觉的影响最大,可以在设计上用不同材质制造拥有不同触感的书籍,营造孩子在触觉体验上的多样性从而获得读者的喜爱。它主要应用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书籍印刷用材料,另一方面是依据书籍内容需要添加触摸型材料。

《企鹅冰书:哪里才是我的家?》(图3)是一本可以靠触觉互动来阅读的图书。该书以一只小企鹅为主角,向孩子们讲述因全球变暖原因导致的冰川消融,让小企鹅家园消失的故事,让孩子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这本图书是国内首次在出版中使用热敏材料的创新型出版物的新探索,在阅读之前,首先将空白的书放入冰箱的冷冻层冰冻15~25 min,随着温度的下降,图书的内容会逐渐出现,直到完全显现出来。然后将书从冰箱拿出,儿童可以通过触摸、呵气等交互动作来体验到冰山的消融,书籍内容重新变成空白,让孩子意识到什么是全球变暖下的冰川融化危机,以此来建立书籍内容与孩子情感的共融。

图3 《企鹅冰书:哪里才是我的家?》童书中的触觉体验

3.4 嗅觉体验

嗅觉是常常在书籍设计上被忽略的,但现在嗅觉互动在书籍设计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嗅觉具有情感化的特征。不同的气味可以正面诱发儿童的阅读情绪,丰富儿童的感官阅读体验,能够提升儿童的参与感。国内出版社引进的嗅觉认知书《来,闻闻大自然的味道》(图4),书籍内容以花卉香料、水果蔬菜以及绿植树木为主,采用香味油墨材料来呈现不同的气味。在翻阅的过程中摩擦一下图片产生相对应物品的味道,丰富的感官刺激可以提高儿童的敏锐性与判断力,形成与事物、图像、气味之间的联系,开发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

图4 《来,闻闻大自然的味道》童书中的嗅觉体验

3.5 味觉体验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一般是通过舌头“品尝”动作来实现的[8]。因此味觉体验一般不能直接作用于读者,目前被设计的领域较少。但对于引导儿童在阅读上的感官体验,在设计上可以理解为书籍的外形、颜色等给读者传递产生的联觉效应。儿童可依据已有的感知经验等来进行味觉体验互动。例如颜色对味觉的传达能力,在《波米诺学对比》的这套认知书中得到了呈现。传统认知书介绍颜色通常是“黄色”“橙色”,而在这套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柠檬酸不溜丢的黄色”“胡萝卜切成丝的橙色”。把“柠檬(物体)酸不溜丢(味觉、口语)与黄色(颜色)”巧妙地结合起来,配上形象的插图,儿童的语言丰富度与味觉感知得到了充分的启发。

4 图文空间探索在多感官互动书籍中的体现

4.1 文字符号的空间表现

在儿童互动书籍中,文字的编排方式随着书籍自身传递的内容与版式构造而改变,文字的设计形式是多元化的[9]。如《会跳舞的abc》(图5)这本书在文字呈现上做了立体结构创新,设计出了风琴书脊与交错连接的卡片式内页。抓住封面和封底向两侧拉开时通过书脊传动,达到内页自动交叉弹起的效果,书籍展开后字母跳出来显得活泼生动,有较强的听觉与视觉冲击力。图文满版编排的方式让孩子能看懂内容也可以理解,这样的设计促进了书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充满惊喜与童趣,达到了情感上的愉悦,加深了孩子对字母的深刻记忆。

图5 《会跳舞的abc》童书中的文字符号空间表现

4.2 活动插图的场景体验

插图在儿童书籍内容中占主体地位,尤其是对低幼读者的阅读需求而言。在互动书籍中,设计“半参与”式的阅读方式,充分调动孩子从多感官的体验再到情感上的共同参与,增强孩子在书籍交互中与生活的经验关系认知,形成阅读情感上的满足。

《春节盒子》(图6)这本书顺应了孩子“自己做主”的小想法,通过设定好一部分场景与故事情节,留给读者自编自导的故事想象空间,真正地让孩子过一个由自己布置的春节。书籍中的插图不仅需要生动形象的表达内容,还可以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从结构上加入翻转弹跳等机关设置,并且可以多人互动,让孩子在游戏场景中完成阅读体验,这种新式的阅读模式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性与时空感,身体多感官的调动让读者对这本书的阅读产生愉悦感。

图6 《春节盒子》童书中的插图场景体验

5 结论

儿童互动书籍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多元交互的整体化设计在儿童书籍领域得到了拓展。通过对儿童感官敏感期与认知发展特殊性的分析,在儿童书籍设计中加入与时俱进的互动性改良,让孩子有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闻得到的真实交互感以及沉浸式的体验阅读。此外,互动书籍相关的插画、结构设计、图文编排方式探索也是需要设计师关注的。在多感官互动书籍的版式设计中,综合运用“视、听、触、味”的设计形式,达到多重感官参与体验的愉悦感,从而让孩子从电子产品的沉迷中回归到纸质书籍的交互体验上来。

互动性书籍设计还只是在儿童书籍中迈出一小步,将来从多感官到行为互动设计的观念应该在儿童图书上更进一步发展。如何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发挥互动书籍的重要影响,丰富儿童书籍的形式,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探索。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猜你喜欢
触觉感官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亚里士多德的触觉科学辨析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船内船外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