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坊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3-01-03 17:40张帆
湖南包装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作坊交叉工业

张帆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工业设计应当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以文化创新为引导,以设计创新为方法,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发挥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并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诸多知识要素,以需求为导向,发挥人的创新、创造、创意能力,大力发展设计服务型制造业,达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消费、发展经济的目的[1]。因此,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亟待创造性培养和创新性发展,当前部分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已越来越难以应对行业升级对人才实践及创新创业的要求。目前,我国独立学院或民办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大多为“大一统”的通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从表面看有较多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但是缺乏特色和“一技之长”的工匠人才。同时,部分独立学院或民办高校虽然在工业设计专业硬件方面具备一定条件和基础,建立了优秀的师资团队,签订了一批专业实践实训基地,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但还存在只注重工业产品机械结构和功能的壁垒,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只注重外观造型,放弃产品结构内核的单一思维。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第一,在培养方案方面,虽然每年均进行微调,3年一次调整,但依然存在着课程设置陈旧、因人设课、课程逻辑和开课学期不合理的现象。第二,在课程体系方面,虽然设置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部分课程明确了理论学识和实践学时,但时间课程中的项目内容大部分是假题假做,没有与社会需求、学科竞赛及市场发展结合起来,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意义,所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第三,虽然建立了校外实践实训基地,但由于学生人数多、场地分散、考核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不便于根据具体课程进行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训练。第四,工业设计专业方向宽泛,没能形成特色,同时缺少课程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第五,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过于依赖授课教师评价机制,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因此,工业设计专业如何解决专业教学瓶颈问题的研究,如何充实和完善教学体系,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如何切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模式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未来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向集多学科为一体的融合方向发展,如智能交互设计、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服务设计、用户研究与用户体验设计、新材料及应用、可持续设计、设计生态等。这就要求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本文主要探讨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和举措。

1 工作坊及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1 工作坊概念

工作坊(workshop)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2]。其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依据“艺术与技术统一”的理念,创立了不同形式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工作坊导师和其他导师相互配合的方式,实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协同发展。在此之后,美国和欧洲的设计教学也强调互动、合作,创作者在自由和平等的氛围中共同调研探讨、分享交流、集体创意、互助合作,共同推动方案的实施,最终产生出项目成果,上述方式正是工作坊模式的本质。因此,国外工作坊在设计教育视野中的作用,对我国工业设计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工作坊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

近年来,国内工业设计专业发展较好的高校率先走在改革的前列,积极探索并建立工作坊制度,以此强化人才培养,向社会输送可以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如湖南大学建立“人工智能+设计”工作坊,所开展的“2020智能产品专题设计实践工作坊”课程,主要主题为:跨设备场景下人工智能交互模式与实例设计,旨在运用系统的交互模式归纳构建框架并发掘潜在机会点,提出创新性与实用性的跨设备交互方案;同济大学建立了针对产品概念设计的短期工作坊。同时部分学生对工作坊在设计专业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马辉[3]从工作坊的建设、运行,以及工作坊在学生能力训练模拟方面做出了研究,有效地将创新设计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肖瑱[4]建立了教师考验项目进课堂的工作制度,项目负责人作为主导,学生团队共同参与完成项目。综上所述,工作坊模式在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的应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相关高校和学生没有放弃尝试和优化实践,结合各自优势,丰富工作坊模式的应用。

2 改革举措

在各类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课程连续性、逻辑性以及实践性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同时课程中只注重通才教育模式,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的学生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从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出发,以工作坊为抓手进行改革,会对上述问题加以修正。

2.1 培养模式改革

2.1.1 建立开放型教学模式 首先,学生和教师应该共同理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工业设计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主要面向企业需求,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输送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在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使学生自身能力有所提升[5]。其次,改变大部分独立学院以老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方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式、协作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授理论内容的过程中,巧妙地设置“项目式”的实践内容,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问题理解、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提出方案,并进行总结汇报。最终的实践过程评价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不同小组之间可进行相互评价,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6]。这种“反转式”的教学模式不仅给教师的备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队协作等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能较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7]。

2.1.2 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首先,在大部分应用型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设置的实践课题内容为虚拟内容,这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不符合目前人才培养的目标[8]。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3种思路。第一,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引入课堂,基于该项目成立虚拟产品设计公司,该公司引入真实公司的架构和运营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在该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产品设计运营能力。这种作法是适应当今和以后社会注重团队合作协同创新的要求和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8]。第二,将企业真题引入课堂,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践内容和要求,学生可深入企业或适时与企业沟通,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课堂纪律管理或解答部分专业内容,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完全有企业相关人员完成,可根据完成情况进行适当奖励。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第三,利用好校内资源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如专业工作坊的利用,可以让有相同兴趣、相同研究方向的同学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讨论、思考和创作,不同类型工作坊之间可以分工协作,对同一个产品的不同功能部分进行分别设计,最后协同汇总,形成统一。这样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准性,同时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提升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

其次,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把专利申请引入课堂教学和工作坊常规成果建设中。为学生讲解和示范专利类型及事情条件,也可将专利机构相关专业人员邀请进入课堂或作为工作坊专业讲师,为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指出其作品的创新点和不足处,是否可以申请专利等。同时,可将学生的部分作品在专利机构的协助下完成查新检索分析,将符合条件的作品进行专利申请,不符合条件的作品作为案例在课堂进行分析,为学生学习提供依据。

最后,通过“以赛带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交流方面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老师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和平台。给学生建立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从不同领域解决相同问题。工作坊是很好的平台,相同的问题或参赛项目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坊中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通过比赛带动学生对专业课和跨专业课程的学习,真正实践和实现“以赛带学”的教学模式。

2.2 课程体系重构

改革课程体系,通过“调研策划、整体规划、专家论证、过程管理、严格执行”等流程,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创业能力。建立数学、科学和工程基础,减少技能类课时,突出设计思维,强化对技术、人本和商业因素的综合分析。

立足轻工行业、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行业需求现状,加大力度开设或增设一些应用性强、适应性广的课程,如:交互设计基础、服务与体验设计、商业模式设计等。紧跟工业设计行业发展前沿,专业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引进课堂,将研究方向在课程教学中或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2.3 专业工作坊建设

专业工作坊是指由专业教师成立,学生为团队成员的实践教学模式[10]。专业工作坊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将课堂教学转移到专业工作室,让不同学科领域的同学可以进行大胆地探索和交流,实现真实项目训练的目的。不是所有学生可以进入同一工作坊学习探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工作坊,在进入各自工作坊之前需对相关理论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工作坊可以拓展知识领域和更高阶的学习目标。不同工作坊之间要相互联系,专业角度有一定的链状特点,相互连接与配合,使学生对产品设计的流程和工艺的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专业工作坊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不同的方向链、核心课程链、工作坊平台链“三链”系统贯穿的专业链状工作坊教学体系,组建不同领域的工作坊。如交通工具、交互设计、包装设计、漆器艺术、服务模式、文化创意等实践工作坊。在专业链状工作坊的持续建设和发展中,团队成员新老结合,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传承各个工作坊的方向和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专业工作坊的教学思维和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对行业有整体性把握,同时工作坊教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突出的实践意义,可以根据企业要求或学科竞赛进行项目化协同发展,让不同领域的学生进行交流,以符合市场要求。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工作坊模式为载体,建立工业设计教育特色体系,同时探讨工作坊的管理模式、运作模式和具体考核等标准,来探索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专业工作坊模式在工业设计中的实践应用仅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初步,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社会创新设计、可持续设计、交互设计等新领域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为工业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突破口。但也不能一味追求新,还是要将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技术+艺术”坚持发展和改革下去,为社会传输优秀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2.4 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2.4.1 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构建学科交叉平台和团队 学科交叉融合是目前比较重要的课程改革方式,借助综合类实践课程的特殊性,探索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可能性。例如“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该实践课程的目的是将理论课中所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加以应用,大部分学生只是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建模,以数字模型的形式提供课程作业,而非实物设计,造成工业设计学生只会进行外观设计,不懂运行原理。若能够和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融合完成,可能会设计出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因此学科交叉融合是通过寻找合理高效的模式,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现有资源,将不同理论与共同实践目标相结合,提高学生跨领域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工作坊建设也可以根据学科专业建立,不同于专业实验室。不同学科工作坊主要是为跨专业学生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服务,让不同专业学生带着相同目标共同研究,扩展研究范围,让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在工作坊成果中更好体现。如作者所在专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金融工程、软件工程、网络与新媒体、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共同建立工作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学生发表论文4篇,申请并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包括国家级和省级)6项,获得“蓝桥杯”大赛视觉艺术设计类比赛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全国工业设计大赛省赛二等奖4项,中国创意包装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二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一等奖2项等成果。

2.4.2 制定激励学科交叉融合的措施办法 在培养计划制定时,可根据专业特点引入不同专业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该类课程,获得相应学分。在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团队组建时,打破专业界限,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形成团队,一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工业设计方法,另一方面在老师引导下发挥各自专业的知识才能,优势互补,提高设计的完善度[11]。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改革目标,需要不同学科组建学科交叉平台和团队,打破教师归属界限,尝试工作量互认等方式,更好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目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工作量认定细则以及奖励措施,以制度文件的方式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尤其是基础学科,实现“重基础、强过程、促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模式。在学科融合方面优秀的团队,依据平台建设和交叉融合的成果,在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奖励,打开广大教师“走出去、引进来”的成长空间。

3 结语

基于专业工作坊建设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拓展和延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及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及育人体系的完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专业工作坊建设,探讨了独立学院或民办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举措。但在专业工作坊的规章制度建设、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望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能和相关研究者沟通交流,共同为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工作坊交叉工业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艺术管理国际工作坊暨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连数
连一连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