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邰媛媛 黄圆圆
(1.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2.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200092)
面对全球化、科技化及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确立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为此,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以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1],力图塑造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综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设计艺术作为文科门类中最具综合性、交叉性的专业,加强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是适应国家创新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
虽然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不少高校的设计艺术类专业或从课程建设、教学体系改革等角度[2],或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等层面[3],或从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建构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4],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缺乏贯通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整体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如何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有着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同学自由组织在一起,通过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共同发展,切实提升以创新、创意、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对其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因而,以学生工作室为载体,探寻其发展战略与运行机制,无疑可以为设计艺术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策略。
2021年4月,习总书记在参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5]可谓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在现代社会中高品质生活追求、城乡审美品位提升、文化自信力增强、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鉴等要求,离不开艺术、科学、技术等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尤其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
(1)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创新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未来世界的竞争必然是人才的竞争。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强国梦想,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心怀国家、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推进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其重要目标[6]。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打破学科与专业壁垒,“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增强学生科学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7],这些都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与国家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迫切要求。
(2)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设计艺术类专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设计艺术类专业是一门与社会密切接轨、应用范围广、实践性强的综合型专业。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与艺术、设计与科学的关系一直密不可分,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设计艺术与文学、哲学、历史、美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与专业的结合日益密切,必然走向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古往今来,虽然学界对什么是设计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下过不同的定义,但无论怎么界定,“创新”始终是设计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从“无”中生“有”,将社会的潜在需求通过创意思维、创新设计、艺术造型等方式变成现实需求,是创造新产品、新事物、新价值的过程。而这些“创意设计”“创新思维”“艺术作品”一旦获得市场认可,就有可能带来市场收益与社会财富。设计艺术类专业是与创新、创业联系最紧密的应用型专业之一,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其自身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解决设计艺术类学生培养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向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发展态势强劲,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产业升级与融合发展迅速,对创新型设计艺术类人才培养提出了大量需求,然而长期以来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灌输式教育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设计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企业与市场需求。此外,很多高校虽然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其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整体而言仍然重在理论知识讲授、创业形势与政策讲解、创新创业技巧培训,而缺乏实际的市场运作与项目实操,未能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贯通。
(4)学生工作室可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实践平台。最早以工作室(工作坊)实践教育模式培养设计艺术类人才,始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工作室中,学生可以在师傅或导师的指导下,了解材料特性,尝试作品设计,熟悉工艺流程,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实现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欧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促进了现代设计的勃兴与发展。虽然国内的一些高校也曾借鉴包豪斯工作室的模式,设立了工作室,并将其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但它们都是以导师为主导,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8]。同时由于受到教学大纲与课程建设等约束,缺乏灵活性,甚至徒有工作室之名而与传统课程教学区分度不大,从而导致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成效不明显[9]。因而,如何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结合专业与学生特点,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组建学生工作室,激发其兴趣与热情,通过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在实践锻炼中加强其创新创意能力培养,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工作室为载体,打破学院、学科与专业的限制,将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理想愿景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搭建一个融创意生产、实战实训、学习研讨为一体的工作室,建设全方位、多层级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探讨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与实践途径,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意能力、创业激情、市场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积累创业经验与社会资源,打造其核心竞争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团队,搭建以学生工作室为载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由于设计艺术是一个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其创新创意作品的完成,需要文史哲及科学、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因而组建学生工作室,应以海纳百川的心胸,面向全校院系与专业开放,允许感兴趣的同学跨学院、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进行组合,并按照一定的原则与标准,采取“自我申请+指导教师推荐+竞聘选拔+主管部门审核”等方式选拔工作室的负责人与成员,完善组织架构,制定工作室的发展规划与工作流程,秉承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理念,在尊重学生个人的意愿与兴趣的同时,充分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促进其成长成才。
(2)选派多元化的指导教师团队,指引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学生工作室虽然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自我创造与自我发展的愿望,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放飞自我。工作室的运行与管理应在学校、学院政策允许范围内,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科建设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了确保工作室的正常运营与发展,需要选派具有创新能力与创业经验的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指导,确定工作室的指导大纲与手册,明确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目标与边界,将其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与范围,避免天马行空与恣意妄为。因而优秀的指导老师对工作室的整体发展十分重要,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从多个层次、多种范围进行选任,组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一是具有科研与创新能力、手中拥有重大或重要课题与项目的教师;二是校内有着丰富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经验的教师;三是校外有着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与设计师;四是已毕业并创业成功的校友。这样可以为学生工作室带来丰富的社会资源、项目支撑与指导团队,从而指引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
(3)实施“项目驱动、竞赛提升、培训研讨”发展战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如何统筹规划这段自由自在的时光,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因素之一[10]。因而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除了夯实其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其广博的人文素养外,还应将学生大量的闲暇时间合理地运用起来,让工作室成为贯通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基地,将其闲暇时间的注意力转移到个人实践能力提升与成长成才上来。这就必须为工作室注入丰富的、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项目、竞赛、实训、研讨等方式,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学习方向与努力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此,应充分调动校园内外师生、企业、政府、社团等积极性,多层次整合社会资源,开拓市场,实施“项目驱动、竞赛提升、培训研讨”的发展战略,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外承接项目,通过项目分工、市场调研、方案设计、产品制作、风险评估、市场推广、信息反馈等项目实训与管理,熟悉项目流程与市场运作,提升创新能力,积累创业资源[11]。同时在校内积极参与挑战杯、“互联网+”及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凝聚团队力量,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创新创意思维,撰写项目计划书、讨论商业模式、解决行业痛点问题,在竞赛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检验与拓展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提升专业能力、创意思维、创新意识。此外,邀请校内外行业专家、企业家通过讲座、案例分析、竞赛指导、项目研讨等形式,对学生在实际项目运作、学科竞赛、专业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讲解与培训,提升其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其核心竞争力,实现与企业、市场的零距离接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完善工作室运行管理与激励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帮扶。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创业能力,不仅需要为其提供合适的实践平台,而且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与“合力”。为此,不仅要制定《学生工作室申报与管理办法》《学生工作室项目入驻与申报办法》《学生工作室团队管理办法》,而且要出台《学生工作室指导教师选聘与管理办法》《学生工作室指导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学生学科竞赛组织与奖励办法》《学生工作室考核与退出机制》等制度。一方面为工作室的设置提供必要的办公场地、资源设备,设置准入与退出机制,制定管理流程与组织架构,配备优秀的指导团队,开展学生团队组建与工作室申报;另一方面通过激励机制与考核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防止其仅“挂名”而不“指导”、对学生的指导流于形式。同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取多种措施,将学生吸引到工作室的学习、交流与实践中来,确保工作室的规范管理与有效运行。此外,积极与政府及相关创新创业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为学生工作室提供资金与帮扶政策,并为有条件创业的学生个体或工作室引入投资基金,进行相关创新创业孵化,从而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创业实践落到实处,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支撑。
以学生工作室为载体,以“项目驱动、竞赛提升、培训研讨”为发展战略,探索设计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模式,不仅可以拓展设计艺术专业教育的空间与时间,促进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发展,推进新文科与“双一流”建设,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激情与学习动力,合理规划其闲暇时间,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并在切实的项目运作、竞赛参与、实战培训的切磋交流中,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将中国高等教育培养顶尖级创新人才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汇入到中华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