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体验的纤维艺术创新设计

2022-03-23 03:05陆众志张真真
湖南包装 2022年1期
关键词:互动性观者纤维

陆众志 张真真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等随之发生变化,给艺术领域带来革新与转变,艺术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开放。大众开始渴望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强烈的参与感,体验式的互动艺术应运而生,它为艺术作品的创新表达提供多维创作思路。纤维艺术家们从古至今不停地探索纤维艺术的多种表达形式,尽管纤维艺术的主流发展依然以传统艺术形态存在,但由于互动式创新设计思维的介入,使得艺术的创作媒介和表现形式发生巨大变化,这将成为纤维艺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为之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艺术创作主体、客体与创作对象之间的关系将会发生巨大的转变[1]。

1 纤维艺术概述与发展研究

1.1 纤维艺术概述

纤维是指天然或者人工合成的具有细丝状或者呈现线性外形结构的物质,如棉、毛、麻、玻璃纤维、涤纶等[2]。纤维艺术则是以材料为依托,通过编制、环结、缠绕、缝缀等工艺为手段,创造出兼具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艺术。纤维艺术最早起源于西方古老的欧洲传统壁毯艺术,它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艺术形式,具体表现在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发展出形态多元、风格多样的纤维艺术。其特征可概括为以下4点。

一是质感特征。质感是指在纤维艺术作品中运用不同的技艺手段,表现不同材料特质,其质地会引起别样的审美感受。其中软硬、糙滑不同的材料所展现的质感不尽相同。例如金属钢铁纤维表现为坚硬冷酷感;棉质、羊毛类纤维给人以温暖柔软感;草、麻类纤维触感粗糙;而丝质材料则具有明显的丝滑光亮感。二是色彩特征。色彩感是构成纤维艺术作品的第一视觉要素。从色彩心理学角度来看,纯度较高的色彩会显得生硬、尖锐,降低纯度则会感到舒缓,色彩艳丽或暗淡,都可传达不同的情感。因此,纤维艺术创作需把握好色彩的原理和情感表达。三是肌理特征。肌理是指纤维艺术作品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而材料是肌理的重要载体。除了材料之外,织造工艺也是纤维艺术肌理美的另一个因素。肌理更多作为一种视觉要素,不同的线条、色彩以及制作工艺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如平直或曲隆、沉静或跳动。四是空间特征。空间感在纤维艺术中有不同的特点,分别体现于平面、立体和空间装置中。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里空间形式是最抽象的”,纤维艺术家把这种抽象形式凝聚在作品中,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超乎现实的空间感受。正是因为纤维艺术的肌理美感能营造出独特的空间艺术,所以无论是平面形式、立体形式或是空间装置形式,纤维艺术在人与环境中起到改善空间人文环境的作用。

1.2 纤维艺术的发展

纤维艺术的材料物质性决定了它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发展历史更是源远流长。众多考古发掘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之前就有了经纬交织结构的织物[3]。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与艺术趋于融合,使纤维艺术呈现出多元与开放的发展态势。艺术家们的创作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以手工编织为主的纺织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艺术家的创作需求,于是开始探索新的材料和创作方法,其中受众的参与体验和浸入程度成为作品的一部分。通过从逆向角度思考创作主体、客体以及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促成在互动艺术中创作主体与观者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到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传播路径的转变。纤维艺术的发展总体有两种表现特征:一种是坚守传统,采用传统的材料,例如软质的棉麻丝毛和硬质的竹芒藤草等天然材料,或人工合成等化纤材料;另一种是走向当代、适时创新,使用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科技性智能材料,甚至纸材、废弃布料、铁丝等都可用于艺术创作,作品的形式也发生了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到抽象、从室内到室外的转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纤维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需要我们更进一步深入挖掘创新艺术语言。面对科技发展迅速、更加开放的社会和诸多新奇的艺术现象,再加上人的主体地位的提高,“互动”性质的艺术作品随之诞生。

2 互动艺术的由来与应用

“互动”是指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并彼此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艺术与互动技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互动艺术,是一种基于技术活动并强调观者参与作品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互动艺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例如互动游戏、互动玩具、超文本文学、互动动画等;从另一方面讲,互动艺术并不局限于人机交流,甚至是一场展览设计、一堂课堂教学中,都可融入互动的设计理念。“互动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发展迅猛,已深入应用到教育学、文学、互联网、计算机科学、商业以及艺术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当中,并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互动体验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著作《设计心理学》中所阐述的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由本能层、行为层到反思层的主观感受,经过发展延伸到其他领域。综合来讲,带有互动性的体验项目或者产品都称为互动体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互动体验更多融入技术手段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表现效果。由法国团队Metamorphy所创作的一件互动投影装置作品(图1),艺术家将真实的物理反馈与虚拟的影像相结合,造成一种扭曲现实的幻觉,在作品中当观众用手触摸面纱时,面纱上反射出来的投影与观众的动作相呼应形成变化。波兰最大的音乐节之一“MeskieGranie”委托创作的互动式轻型装置艺术“The Light Waves”(图2)。作品由15个鼓组成,需要观众积极参与其中并共同打鼓,其强度取决于击鼓的速度和强度。此时,艺术对象参与其中,成为创作主体的一部分,这实现了艺术的互动体验感。

图1 Metamorphy创作的投影装置作品

图2 《The Light Waves》

互动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首先观者应身入其中,与作品开始产生联系,通过声、光等发出指令,作品接收信息指令进而转化出现全新的艺术表情符号。互动艺术不仅常见于互动装置艺术、游戏等形式中,一些传统艺术如戏剧、音乐、舞蹈、表演、绘画、视觉艺术以及新兴的艺术形式更是与互动性相融合。互动与文学交叉,产生了超文本文学;互动与商业交叉,衍生出一系列互动游戏、互动玩具等新型的商品形态;动画与互动艺术交叉,形成了互动动画。互动性创新思维在这些不同领域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文化、商业与艺术的发展催生了互动艺术,互动艺术反过来又作用于这些艺术形式。“参与”“对话”“沉浸式”“虚拟现实”“感官体验”“互动”等这些时代艺术逐渐成为了互动艺术的标签。

3 纤维艺术与互动体验的融合

随着数字时代步伐加快,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与传统艺术相比,互动艺术首先侧重于“互动”的性质,其次互动艺术的最大特征就是技术性强,作品实现的媒介几乎依赖电子信息设备支持。艺术家通过将互动技术植入传统纤维艺术,从而改变原有静态的艺术表达方式,赋予作品新的艺术语言,激发观众参与并获得更多的感官体验,超越了既定的艺术欣赏和接受模式。融合互动装置的纤维艺术将融入新的设计元素、丰富的形式甚至是更具现代化的综合性纤维材料,形成多种感官的体验融合。互动科技的介入使参与者可以更好地与作品产生互动,甚至可以与艺术家进行交流,以此形成良好的体验感受,互动性纤维艺术无疑是一种新的艺术传承发展方式。

3.1 互动性纤维艺术的表现特征

一方面,互动性纤维艺术的表现特征为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相统一。在互动性纤维艺术的创作中,情感与逻辑并不冲突,反而可作为一种规范性的系统,产生均衡的艺术碰撞与结合。互动艺术的性质决定了纤维艺术作品最后展现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由观者发出不同的指令以及互动行为,作品产生的结果也会不同,因此,互动艺术的最终结果经常是随机的,这将为互动性纤维艺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任光辉与陶肖明两位艺术家共同完成的光纤作品《物象出瞳》(图3),作品在光纤材料的基础之上,运用激光与光纤技术呈现瞳孔镜像原理,并利用激光镭射技术进行制作[4]。作品以发光织物材料为媒介,装置成许多大小不一的飞碟形状的立体发光器,并在每个发光器表面用激光辐射出人类不同种族的虹膜图案,其中部分发光器个体中安置了感应装置,当观者走进作品时,便开始打破作品的静态进而产生变化,发出感应,光从光纤织物中流出,并随发光器里输出的音乐旋律闪烁流动,如同流光溢彩,浪漫迷幻,从人的眼中释放,使得观者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在作品展示的过程中,观者便与作品之间产生了流动式变化的动态,唤起享受抑或是紧张等不同情感,促成了互动效果。在完成整个艺术体验之下分别经历了吸引、认知、价值判断、参与等逻辑体系。这些加入新形式的艺术语言所带给观者的众多新奇的心理和视觉体验是传统静态的纤维艺术作品所不能及的。

图3 《物象出瞳》

另一方面,互动性纤维艺术的表现特征为审美基础与意识形态相统一。首先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其次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重点体现在技术美与艺术美的辩证统一,具体可表现为艺术家着重关注作品如何表现、观者如何与之互动或者观者如何通过作品彼此互动等方面,甚至在这个互动过程与行为中也可被称为互动性纤维艺术作品,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达到1+1〉2的效果。在2019“iArt青年艺术计划”中,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郭耀先的参展作品《熵》(图4)以及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思路,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众的直接物质性参与成为了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观众走进作品时便会触发感应,马达开始显示转动,带动彩色经纬的变化,最终改变画面。在整个作品展示中,观众的每次互动参与,作品都会产生交织以生成不同的画面效果。这种不可预判、不受控制且无法预期的结果恰是体现了互动性纤维艺术中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相统一的重要特征。除了作品本身,这个过程与行为也可被称为艺术。作品《天书》(图5)也是通过观众的参与,不断增加改变系统的内部转动进而产生一系列无法准确预测的最终成果。

图4 《熵》

图5 《天书》

3.2 纤维艺术的互动式创新设计

纤维艺术发展至今,其跨界融合已经相当广泛。互动体验理论介入纤维艺术创作中,形成了互动性纤维艺术,它包括手工技艺、计算机图形技术等学科,不仅能拓宽纤维艺术创作的表现维度,更能满足人们的参与体验过程和对艺术的审美趣味的需求。互动式纤维艺术除了拥有纤维艺术自身的特性之外,还具有互动性、动态性、材料性、交流性、技术性五项特性。

3.2.1 互动性:数字艺术形式激发受众多维度感官体验 在当今数字时代,人们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感官体验,互动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将越来越多样化。互动性纤维艺术的本质要求是注重其“互动”的特性,互动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使得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产生关系与变化。例如通过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利用软硬件设计,在作品中加入声音等装置,加强视听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用数字信号代替传统媒介,使观众能够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等多维度去体验艺术作品。这样可更好地调动受众的参与热情并刺激受众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惊叹作品表现形式的同时,更加愉快地进行互动交流。随着电脑控制程序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为纤维材料的发展开辟出一番新天地,而当编程技术、图像处理等数据控制手段引起艺术家们的关注之后,技术对纤维则产生了另一种精神寓意上的复兴和启发,并且呈现出当代艺术语境中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5]。有赖于科技的进步,为纤维艺术的互动性创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3.2.2 动态性:由传统静态向动态的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对新的生活方式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传统静态纤维艺术无法满足人们的参与行为。古往今来,人类的一切艺术(包括影视艺术)作品都是静态化、定态化的,或者说是确定性、唯一性的。互动艺术作品却一反既往,其作品都是动态化、非定态化的,或者说可变性的、非确定性的[6]。因此,动态的互动性纤维艺术将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动态艺术包含着受众可感知的运动,由于计算机等技术的介入,受众与作品产生近距离接触,作品会呈现变化,可能是虚拟运动,也可能是真实的变化。艺术家珍妮·萨宾与Microsoft研究部门合作创作《ada》(图6),作品采用轻型材料,蜂窝状的结构装置由数据驱动,使用纺织品和发光纤维来吸收、搜集和发射光线。该作品会对人们变化的面部表情和语气做出反应和变化,将观者沉浸在响应式和交互式发光中。传统纤维艺术作品的形态是静止、固定的,仅是依靠单向、线性的传播形式,而通过互动艺术的介入,则出现了双向、充满运动的作品传递[7]。

图6 《ada》

3.2.3 材料性:新旧媒材的创新性实践与探索 互动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同时也出现诸多可能性。在互动性纤维艺术中,对新材料的探索是必要的,过去的较为传统单一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艺术审美力,更多的艺术家仍在尝试挖掘探索不同的材料与表现方式。如:林乐成教授等共同完成大型竹装置《光之亭》(图7),作品长12 m,宽6 m,高6 m,主要由660根不同尺寸的竹子、35根6 m长镀锌管、LED线条灯和数条光带组成,艺术家将当地的人文特色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同时将传统竹纤维材料与编程技术结合,造型兼具具象与写意,看似一片茶叶、一粒种子。夜幕下,作品呈现出直线与曲线交织、冷暖光交替、波光流动闪烁的声光电艺术形式,整个作品与水面的倒影交相辉映,蔚为壮观。作品融艺术与实用为一体,让人身临其境、交互体验,感受地域竹文化艺术空间之美。艺术家杨静、李娜的作品《Yes or No》(图8)采用新科技纤维材料热敏、光敏变色线进行艺术创作,让整个展品呈现出瞬间微妙、充满变化的状态,达到了可反复、可循环、可互动的特殊效果。大自然的一切物象都是纤维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各种纤维材料及技法成为纤维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灵感。

图7 《光之亭》

图8 《Yes or No》

3.2.4 交流性:建立起物质与意识结合的交流形式 信息网络时代形成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和文化多元性,使人们学会接纳不同形式的艺术。无论有声或是无声、实景或者虚拟,无论是互动的特性还是跨领域的交流创作,抑或是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互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环境的情感交流,从而达成心灵的对话[8]。例如堀内纪子与Tezzuka建筑事务所共同完成《箱根之亭》(图9),作品是用彩线编织而成的巨型网状式儿童游乐场,不仅加强观众与作品的交流与参与,吸引观众参与互动,还丰富了互动的形式,更借此表述了关于物质与生命相连的艺术理念。在互动性纤维艺术作品中,除了艺术家本身,还有观者和参与作品制作的技术人员都称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加体现艺术创作主体、客体以及创作对象之间的交流性,同时这也要求纤维艺术家更应关注观者在与作品互动时产生的身体感受和心灵感悟。

图9 《箱根之亭》

3.2.5 技术性:源于当下技术领域的艺术变革 新型科技材料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拓宽至传统手工艺艺术家无法独立掌握的层面,这就要求创作出现跨专业跨领域合作模式[9]。纤维艺术作品要实现“互动体验”,必须依靠科技技术支持,才可突破传统纤维艺术的表现形态与创作模式。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20世纪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商业、艺术、科技、文化等因素进行碰撞与融合,促成了互动艺术的生成,一个新的艺术领域与不同的专业进行结合。从微观层面分析,杜尚曾说,“创造的过程不是艺术家一个人完成的”。不仅是艺术家,一些跨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也将参与作品的创作。美国纤维艺术家利亚·库克女士的作品大多是传统的编织壁毯,但又具有现代科技手段,她通过与科学家进行跨领域合作,运用仪器检测了解到观众触摸她作品时的神经变化,计算机将之处理集合成图像,再将这些图像植入她的作品中,这无疑是多领域合作的艺术创作。纤维艺术创作者也需要对各个艺术门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未来将会塑造一批有综合素质的艺术家。

4 互动性纤维艺术设计的趋势与意义

4.1 互动性纤维艺术设计的趋势

互动式创新设计思维的介入让大众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纤维艺术存在的意义,这正是纤维艺术之所以历久弥新的重要缘由。互动性纤维艺术因为“新鲜”,所以充满了朝气和活力,这样的新生事物将充满挑战。融入了科技手段,将会面临材料性质的改变,针对于其他互动艺术的表现形式,互动性纤维艺术拥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无论是互动游戏、互动影视、互动装置艺术等,都更可能会存在虚拟性承载媒介,而纤维艺术最大的特征是其表现性材料,如果演变成为虚拟性纤维艺术,这之间的界限难以界定,需要更多的探索。但是不论是纤维艺术常用的传统材料,或者是新兴的智能纤维材料,均不能破坏材料作为纤维艺术的本质要求以及其工艺性的体现,应当坚持走向当代高科技材料与恪守传统工艺相结合,进行重新解构,发挥出新的艺术创新形式。

4.2 互动式纤维艺术设计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求,他们追求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互动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传统纤维艺术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得传统艺术形态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又促成新艺术形态的诞生。而对于纤维艺术家,需要扩大考虑的范围,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这也符合国家对全方位发展人才的需求[10]。互动性纤维艺术的存在与发展将打破艺术本身高高在上、诘屈聱牙的状态,拉近与普通大众的距离,使观者在参与中享受艺术、理解艺术,与艺术进行零距离接触,产生交流与互动。

5 结语

现代纤维艺术将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艺术家以复合型创作理念打破传统纤维艺术的意识局限,不断地萌发新的艺术思潮,试图开拓一条传统与时代对话的新路径。文章立足于纤维艺术的特征,研究互动式创新设计思维与纤维艺术的融合问题,通过论述两者融合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进而总结出互动性、动态性、材料性、交流性以及技术性在互动性纤维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互动性纤维艺术作为一种高科技形态的新艺术样式,其核心灵魂存在于作品与观者互动的行为中,这是决定互动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本质部分,不仅为观者增加了体验感与参与感,丰富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拓宽了互动艺术的应用范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并对当下艺术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互动性观者纤维
解锁先进功能纤维
纤维的无限可能
基于CDIO模式的互动性动画视频受众群体特征挖掘方法
端午节观龙舟赛
玩转表演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膳食纤维通肠道
面向提升校友网站互动性的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