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的现状分析与策略探究
——以安徽省部分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2022-03-22 08:12徐鑫森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安徽省考核中职

徐鑫森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2019 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第一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并且要求提高中职发展水平、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这为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指明了发展方向。[1]2021 年9 月28 日安徽省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完善安徽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即巩固中职教育基础地位、推动高职教育提质培优发展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一、“中高本”衔接的理论依据与内涵解析

建立“中高本”衔接系统,不仅是职业教育政策的要求,而且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技术知识具有诸多特点,比如拥有多元化来源,经历了复杂过程才得以形成,并且具有独立性等,这些特性都要求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单独的教育类型,实现“中高本”的有效衔接。在心理学领域,学者们对心智和动作技能展开了研究,发现要成长为一名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经历长期的磨炼,因此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需要从人才发展规律出发,构建“中高本”衔接的培养系统。

(一)“中高本”衔接的理论依据

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理论是“中高本”衔接的第一个理论依据。早在19 世纪末,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分别被定义成“基于外向的定向活动”和“基于内里的定向活动”,这两种教育的差异体现在“职业”和“学术”教育上,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发展路线成为两条平行线。[2]20 世纪末,以斯托克斯为代表的学者们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了双向模型,认为技术是独立于科学的知识,该理论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提供了支持。[3]徐国庆教授在对职业教育类型属性进行分析时,分别从多个维度着手,全面分析了技术知识的独特性。首先,从本质上,技术知识就不同于科学知识,它无法通过推理获得,因此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必须做到类型化。其次,智能时代背景下,人们需要掌握更多更深刻的技术知识,经验在技术中的含量得以提升,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掌握更为复杂的技术知识结构。单一的职业教育层次较低,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因此必须丰富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形态。最后,技术知识拥有多元化来源途径,既可以在学校学习,也可以在企业中学习,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在管理上实现类型化,还要体现跨界性特征。[4]“中高本”衔接正是建立在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理论基础之上。

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理论是“中高本”衔接的第二个理论依据。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技能进行类型定位,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即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后者被纳入到认知范畴,在培养这一技能时,必须遵从特定的认知规律。美国加涅(Robert Mills Gagne)认为,认知学习具有两个十分显著的特性,即层次性和积累性。不管什么知识或技能,在学习时都要做好充足准备。在他看来,人们若想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需要使自己具备习得性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需具备一定条件,除了形成内部心理控制之外,还需长期坚持练习。[5]如今迈入信息化时代,技术难度更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学习技术,单凭中职和高职教育根本无法满足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需要。

(二)“中高本”衔接的内涵特征

从职业教育类型地位来看,“中高本”衔接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贯通性。发展职业教育,既要考虑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又要从实际生源情况出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二是应用性。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特征。“中高本”衔接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必须顺应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设计的课程必须满足职业发展需求,能够帮助人才胜任岗位任务,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三是融合性。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属性,跨越了企业和学校、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界限。

“中高本”衔接涉及两个维度:一是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在进行内部衔接的过程中,必须完善教育层次。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职业教育将呈现“定阶到进阶递升”的特征。成熟的职业教育需要涵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二是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衔接。这一维度涉及三方面内容:其一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就培养规格来说,“中高本”衔接要形成多个层次,相互之间应该具有协调性,推动建设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衔接专业目录,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考核方面,针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要设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其二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将岗位标准转化成专业标准,继而转化成能力标准,最终形成课程标准。在不同阶段要做好衔接,设置的课程要在结构和内容上体现出延展和递进的特点。其三是教学实施标准的衔接。教学实施标准的衔接涉及多项内容,比如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实训条件等。要建立纵向“中高本”衔接的教学实施质量标准,每个层次的教学要加强沟通协作,以保证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二、安徽省“中高本”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截至2021 年9 月,安徽省共有职业院校330所,其中,高职院校75 所、中职学校255 所,在校生144.9 万人,其中,高职院校65.8 万人、中职学校79.1 万人,实现了高职院校在全省地级市的全覆盖。[6]2020 年度高职院校专业布局3626 个专业点,覆盖19 个专业大类,涉及89 个专业类和418 个专业;2020 年度中职学校专业布局3039 个专业点,涉及18 个专业大类的234 个专业。现有“双高计划”建设校5 所、国家优质校8 所、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9 所。在过去五年中,安徽省职业院校平均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40 多万名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2021 年的数据统计,全国已经有32 所职业院校得到国家批准,升格成为本科层次“职业大学”,而安徽省尚无一所职业本科高校。《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至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这样测算的话,安徽省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会跃升到6.6 万人以上。全省有普通本科院校46 所,其中有31 所高校在其简介或章程中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或应用型发展方向。根据《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以及安徽省教育厅颁发的《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试行)》等要求和规定,这31 所本科高校应承担本科职业教育及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7]

三、安徽省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现状分析

(一)“中高本”衔接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实施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优化“知识+技能”考试结构,健全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政策,逐步完善“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2019-2021 三年间,全省共有40 所本科高校面向高职院校专升本招生7.3 万余人,16 所本科高校面向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招生1.7 万余人,74 所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分类招生24.3 万余人,22 所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试点,123 所中职学校和50 所高职学院联合开展初中起点的五年制贯通培养。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安徽省“中高本”衔接主要呈现为两大类结构形式。一是独立式结构,包括对口招生和专升本;二是一体式结构,包括分段式培养和五年一贯制。具体内容如表一所示。

表一 安徽省“中高年”衔接结构形成

(二)“中高本”衔接存在的问题

成熟的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体系,更高层次职业教育应该建立在前一层次基础上。但目前安徽省仍然是高考后成绩差的上高职、中考后成绩差的上中职,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机制还不够健全,“中高本”职业教育衔接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高本”衔接制度不健全,尚无职业本科高校

安徽省中职和高职教育的“中高”衔接机制不顺畅。安徽省已经开始“3+2”中高职、“3+2+2”中职+高职+本科的职业教育试点改革,中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升入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继而获得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中高本”教育衔接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3+2”本科院校都是普通本科高校,目前还没有对本科高校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制,也没有批准设立一所职业本科高校,从而导致在管理制度和人才规格上,高职和本科教育都无法做到有效衔接。

2.“中高”衔接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规格层次不清

以安徽省部分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根据中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网络营销、网店编辑、客户服务等工作;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要从事营销推广、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应依据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来科学合理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两者应既具有技术性和职业性的统一性,又具有培养层次上的差异性,在培养人才上要遵循由低到高、相互衔接的原则。而从目前“3+2”中高职衔接分段人才培养调查情况来看,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具有趋同性,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设计,主要问题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3+2”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都强调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却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3+2”与非“3+2”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表述基本一致,高职“3+2”与非“3+2”人才培养目标相差无几,没有体现出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以及培养规格的差异性。

二是“3+2”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岗位面向相同,即“网页设计”“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等,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人才培养层级的划分,未能体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级教育间的分工及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衔接性,“3+2”中职与高职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具体,未能体现出“3+2”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层次性。

3.“中高本”专业课设置重复,专业核心课衔接不畅

“中高本”院校的课程是依据教学大纲、专业需求以及各校自身情况进行设置。根据课题组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安徽省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中高本”衔接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内容相同、课程衔接错位、教材使用重复等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缺乏连续性和递进性。重复的课程内容浪费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时间,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教学效益不能最大化,严重影响了课程衔接的质量。二是“中高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由于几所中职对接一所高职、多所高职对接一所本科,高职和本科院校无法兼顾多所学校的课程设置,出现专业课程设置重复,导致课程内容缺乏有机的衔接连贯,课程内容取向层次性差,存在课程内容重复或雷同现象。“中高本”三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的是“知识累积式”,而不是“能力累积式”,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广泛,专业课学习“泛”而不“精”,导致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较差。三是中高职教材使用重复,教材管理不规范。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可知,电子商务专业教材更新不及时,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中高本”学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院校资源、学生、教师、企业人才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各自适合的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教材,有效实现衔接课程与教学内容递进、连贯,构建“中高本”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4.中高职转段考核无有效衔接的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作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教学反馈,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当前“中高”转段考核评价中存在考核流于形式、专业技能考核占比不高和评价主体不够多元化等问题。通过调研发现,电子商务专业“3+2”中高职人才的考核分成三部分,先是进行中职考核,然后要接受“3+2”转段升学考核,最后还要参加高职阶段考核。后两个考核是按照各自的教学特点以及各门学科的课程目标来设置考核内容,彼此相互独立。中间阶段的“3+2”转段升学考核是对口的高职院校的招生考核,仅以文化基础课的考试分数作为“3+2”衔接班学生升入对口高职院校的录取凭证,未考核评估学生专业素质和基本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导致“3+2”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职阶段偏重理论知识,轻视专业技能操作。转段升学的考核评价标准不严格,考核评价流于形式,淘汰率低,没有竞争机制,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3+2”转段考核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总体而言,当前“3+2”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未形成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未体现多元开放化的考核评价理念。考核评价标准不严格,转段升学考试仅以笔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未遵循“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考核要求,淘汰机制不完善。考核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以学校教师评价为主,缺少行业、企业和学生自己的考核评价,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企业用人需求。考核评价方式不完善,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对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较少。

四、安徽省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对策思考

(一)一体化设计“中高本”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第一,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鼓励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中职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我省中职教育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一方面,我省发展中职教育要以产业和经济发展为导向,在中职教育教学上投入更多财政资金,让学校具备更好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更加明确办学方向。升学目前已是中职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中等职业教育是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基础,要加强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

第二,延伸职业教育层次,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一是职业专科教育的地位必须得到进一步巩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办学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区域范围内,支持高职和中职院校联合办学,中职院校可以开设高职的分院或者分校,采取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方式,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人才。二是推动满足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中高职学校招生的人数和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办为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积极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三是试点发展一批高水平职业本科院校和专业。2021 年5 月《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到“支持安徽统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和独立学院,合并转设组建职业本科院校;支持安徽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基地”,这为安徽省“中高本”一体化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今后,我省须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对表对标国家有关标准,稳步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本科院校和专业。

(二)建立“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机制

一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需要明确标准,这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2011 将教育分为A、B 两类。B 类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到专硕教育,是其中的3-7 级。中等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依赖动作技能或经验技术进行操作;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运用策略解决岗位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应用型本科教育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职业教育的每个层次在培养人才时,既要考虑专业技能,又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为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做好准备。

二是课程体系标准的衔接。“中高本”衔接的核心在于衔接好课程体系。“中高本”的课程体系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特征,从职业需求出发设计课程,学生学习的知识必须非常实用,可以直接用于完成职业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在中职课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是什么”的问题,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功能性知识,能够解决“怎么样”的问题,进入本科阶段,需要学习系统性知识,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分析出“为什么”。

三是教学实施标准的衔接。教学实施标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包括教学实施问题,还涉及到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针对“中高本”教学必须实施严格的统筹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构建多层次人次培养的方案,并做好不同层次之间的衔接;教学实训和学生顶岗实习,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完善的标准;要从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特点出发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打造双师型队伍,通过完善机制实现校企师资的双向流通。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确保“中高本”教学实施标准的一致性。

(三)健全“中高本”衔接考核评价机制

第一,完善学生升学的选拔和考核体制。一是完善职教高考和长学制制度,让更多低层次职业教育毕业生有机会进入高层次院校继续学习。例如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统一的招生平台,以此提升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推进“职教高考”,在招生方面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考模式,普高、中职和社会生源,只要成绩优秀,都有机会进入更高层次的职业院校学习。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差异,采取“中高、高本、中本”等弹性学制联合培养模式。二是完善“中高本”学分银行,搭建数据信息平台,专门用于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比如在记录学生选修课程成绩时,采取百分比的记录方式,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技能掌握情况,降低考试带给学生的压力,消除完全依靠考试成绩选拔产生的弊端,将原有的选拔范围进一步扩大,确保教育公平。

第二,制定完善的学分和学习成果转换机制。欧洲国家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学分积累和转换的ECTS 体系,我国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建立“中高本”学分银行统一学习成果的认定标准,把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统一起来,使专业模块和课程目录更具有完整性。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对于课程学习有更明确的方向,还可以有效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学习动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猜你喜欢
安徽省考核中职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内部考核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