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海燕 冯琳 丁娟 尚云侠
摘要: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头端定位中行腔内心电图技术(IEGM)的效果。方法:数据遴选我院新生儿科收治108例PICC置管极低出生体重儿,“双盲法”分参照组(X线进行头端定位,n=54)、腔内组(IEGM引导定位,n=54),2组置管效果比较。结果:与参照组比较,腔内组导管尖端到位率更高、并发症率更低,P<0.05。结论:IEGM用于PICC置管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可准确置管尖端到位性、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崇。
关键词:腔内心电图技术;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头端定位;并发症
现阶段,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治疗的主要途径以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为主,具有减少药物外渗、静脉穿刺等优势,在静脉营养支持、长期静脉输液及肿瘤化疗中应用广泛,可为新生儿生存提供有效保当,但导管尖端未达中心静脉处,易增加静脉炎、感染风险,因此尽早如何精确定位导管尖端、成为临床关注热点。张秋云[1]证实,常规PICC置管时,根据既往经验置管、结束置管后拍摄X线片、明确导管尖端位置,若未达预定位置,需对无菌区重新建立、调整位置,增加感染风险,效果有限,鉴于此,本文分析PICC置管极低出生体重儿行IEGM引导定位的价值,汇总: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前瞻性研究,样本取自本院2020年5月-2021年9月收治的108例PICC置管极低出生体重儿,腔内组(54例):男女比例30:24,日龄1-6d,均值(3.24±1.15)d;体重1300-1450g,平均(1372.56±0.84)g;参照组(54例):男女比例29:25,日龄1-7d,均值(3.45±1.27)d;体重1380-1490g,平均(1389.75±0.96)g。P>0.05、可比较。家属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①均为极低出生体重儿、预计输液时间≥1周;②输注药以高渗透性药物、强刺激性药物为主;③确定经SVC入路置管;④有完整资料。
【排除标准】①PICC置管禁忌症;②其他因素引起肺源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瓣膜性心脏病等;③伴先天性疾病;④中途转院。
1.2 方法
参照组(X线进行头端定位):临床医师根据既往经验,借助常规体表测量后、对导管长度加以明确,完成后实行穿刺处理,拍摄X片定位无误、即可使用。
腔内组(IEGM引导定位):①PICC穿刺置管:在预测长度送管,待成功后将右下方心电监护仪的导联取下,连接导丝、观察心电图显示的P波变化;②抽取0.9%、10ml氯化钠溶液,与导管连接,缓慢注入0.9%、10ml氯化钠溶液,有规则的机械波出现;③明确PICC导管尖端位置:观察P波、若有P波幅发生倒置情况,则不再送管,将导管缓慢回撤,若穿刺期间无特异性P波出现,表示导管尖端并未到达上腔静脉,需及时调整后再行穿刺,直到处在尖端位置,破鞘固定。
1.3 观察指标
并发症:统计2组发生感染、静脉炎及血栓形成的例数。
导管尖端到位情况:统计2组导管尖端首次到位的例数,到位标准为: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中下1/3位置。
1.4 统计学方法
excel表整理,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n(%)],x2检验。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与参照组比,腔内组导管尖端到位率更高、并发症率更低,P<0.05,见表1。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2],IEGM引导定位用于PICC置管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具有可行性,分析发现:①经上腔静脉将窦房结穿过、直到右心房的环节,心电图P峰变化较明顯,IEGM以此为原理,借助心内连接转换器、转变体表心电图为心房内心图,实际置管期间,以心电图变化为基点,全程对置管进度了解掌握,通过有效检测其中的P波形成,可对P波规律切实掌握,明确导管尖端的最佳插入位置、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保证完成精确的置管操作,避免对血管、神经造成损害,还能减轻X线带来的辐射损害、降低并发症风险,可达到预期置管效果,具实践价值[3]。
本研究示:与参照组比,腔内组导管尖端到位率更高、并发症率更低(P<0.05),说明本文与陈健碧[4]文献相似,因此IEGM引导定位可保证一次性尖端到位、保证置管安全、减少并发症出现,效果较理想。
综上所述:PICC置管极低出生体重儿行IEGM引导定位可准确定位尖端、减轻家属对置管风险的担忧,降低并发症风险、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秋云,林艳,张庆云.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予以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的作用[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2):172-173.
[2]姜敏,潘晋洲,兰君等.不同P波幅在腔内心电图引导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0):1791-1792.
[3]王平蓝,潘关凤,谭建平等.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9,27(3):355-358.
[4]陈健碧,刘凤英.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头端定位中的应用进展[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0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