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2-03-22 16:14谭轶群马辉
大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

谭轶群 马辉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教育教学过程目前仍存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脱节等问题。一体化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推进课程互通共享,构建双向驱动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课程、竞赛和成果孵化打造校校、校地、校企相互协同的教、学、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师生一体化的互动评价体系,完善现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一体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2-0171-04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當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刻不容缓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原本可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行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并将其教育效果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实现人才培养的升级发展,进而达到服务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目前还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

一是二者的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现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教育往往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其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以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二是二者的课程、教材与课堂教学脱节。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以专业课程为主,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较少,在创新创业相关教材和课程开设等方面,明显滞后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而已有的创新创业教材往往局限于通识教育,缺乏针对性,课程整体设计又缺乏系统性与权威性,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即便有的高校能够开设相关课程,其教学也往往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师资、经费、安全等方面的原因却往往被忽略。即便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也很难嵌入专业教学计划之中,二者仍处于“两张皮”的脱节状态。三是二者的教师队伍脱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来自各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或实践教育教学部门,他们往往缺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能力和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而专业教师往往创新创业经验不足尤其是创业经验不足,这样的两支教学队伍都很难单独承担和胜任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

当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难以有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人才培养体系中,从而导致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碎片化。这个碎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培养体系碎片化。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都只体现在几门通识选修课中,而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二是教学方式碎片化。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比赛、讲座、沙龙等形式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教育目的很不明确,教育内容也不成体系或针对性不强,而且在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碎片化,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三是培养对象比较零散。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以学习小组、专业竞赛、校内孵化等形式进行,参与的学生太少,受众面太小,其培养对象呈现出比较零散的状态。

(三)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脱节

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基础的、重要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但创新创业教育更需要学生的大量实践,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传统填鸭式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传授,其教育评价往往侧重于教师理论教学质量,或仅看重短期的竞赛获奖成绩,评价体系与学生需求的脱节,容易导致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脱节,最终导致学生有可能出现理论学习不扎实、有理论无技能、有智商无创新等问题。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脱节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于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契合,直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跟地方经济发展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的需要脱节,与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人才需求脱节,导致其在培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体系上均缺少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互通,从而进一步导致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忽略了学校自己的条件和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高校习惯于通过传统路径向老本科学习,办学趋同现象严重,办学特色和优势缺乏,较少考虑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竞相设置热门专业,这也会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脱节。

二、一体化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1],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

1.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目标取向上是一致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其中,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又是专业教育的强化。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强化自身内涵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二者的有机融合,首先是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融合,也就是从源头上真正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大一学年,通过将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基础课的融合,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积累的同时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初步建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慕课课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到大二、大三学年,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意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智能制造挑战赛、大学生微创业大赛等,推动理论与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进一步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不断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与专业技能。到大四学年,通过企业实习、企业参与学生毕业设计指导等方式打通学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体验的壁垒,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专业学习与双创学习的有机融合。以“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立足专业、贯穿全程”为原则,构建由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融合的课程体系[2]。加强行业前沿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进一步融合专业知识,建设立足专业、学研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具体如图1所示。

2. 推进专业教育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互通共享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不断升级课程资源的配置方式,突破不同学科的专业壁垒,逐步实现全校课程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大学课程联盟的共享优势和慕课建设优势,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双创教育共享课程,探索建立在线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可系统。坚持课程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完成毕业设计等手段,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不断实现创新创业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坚持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加强跨学科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独立学习、选择学习和创新创业的需求,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机遇。具体如图2所示。

3.构建双向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专业实践为基础,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专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提升其实践的能力与素质,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2]。因此,可通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驱动,进一步优化专业教育的理念、定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二)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系统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课程、竞赛和成果孵化“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努力构建课程、竞赛和成果孵化“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通过开设面向所有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激发其创新创业兴趣。通过对创新创业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和组织其参与竞赛,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双创精神,为其创新创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为已取得一定创新成果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促进其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和成果孵化的实现。具体如图3所示。

2.打造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推行案例教学、实景教学、体验教学、项目导向等教学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校内—校外”结合、“教师—技师”结合、“创新—创业”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3]。引导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种专业性“实验班”,邀请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改变大四一次性实习模式,开展分散式实习,让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后立即进行专业实习,并分等级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多层实践平台,按照“以兴趣为导向,以学生为导向,以过程为导向”的理念建立一种创新创业实验教学模式,以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师生互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自我发展和教师指导相结合为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4]。

3.建立政府、企业、院校“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政府、企业、院校“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是政府、企业、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以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5]。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研发优势、专业优势以及企业的设备优势、资金优势、场地优势、生产优势,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适合学生知识积累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双向互动平台[6],构建“政府组织、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双创教育载体和“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同培育”的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建立专业科研与产业经济发展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创新发展的良好机制,实现政、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具体如图4所示。

(三)构建师生一体化的互动评价体系

转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场人才培养观念上的根本性變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应积极推进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改革。通过开展参与式教学、参与式实验和模拟实验,基于基础科学研究课程、主题竞赛以及针对教师的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以名师为核心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和基于典型产品设计案例研究等来进行评价。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鼓励师生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必须明白,创新创业教育是全校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专业课教师在开展专业教育时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应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其他课程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所有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提高自身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再次,建立一支由在校教师和企业家组成的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主动聘请企业家校友、风险投资家校友和行业人才,担任创新型企业家培训师或兼职教师并教授创新创业课程,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学生到行业企业去见习实习,整合校内外资源,鼓励师生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2.多部门协同制定相关制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多部门协同配合,紧紧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建章立制。首先,教务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确定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并对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出台弹性学制的学籍管理办法,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其次,学工处、校团委应在面向广大学生认真做好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工作以及加强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的建设等基础上,制定相关扶持奖励制度,在评先评优中为创新创业学生给予加分认定。再次,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学校科协的作用,促进教师积极吸纳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积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坛,做好学生科技成果的催化、孵化、转化工作,做好学生专利申请和保护工作。最后,人事处应根据指导教师所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发表论著、申请专利、参与各级竞赛获奖等方面的成果,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认可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保障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四)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推动自身的特色发展、差异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实践证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贴紧靠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不断优化办学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汇聚人才队伍,做强特色优势学科,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大力培养各行各业创新创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增强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拔尖人才,产出重大成果,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要创新校企、校研、校校等合作机制,大力拓宽合作领域,不断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努力实现双赢、多赢。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改革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逐步改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培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与评价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理念共享、课程互通、实践共融,构建政府、企业、院校协同育人体系,打造课程、竞赛、成果孵化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20-06-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赵光锋. 专业教育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原则、模式与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6(2): 16-18.

[3] 包水梅,杨冬,魏海瑞,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障碍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6(1): 74-78.

[4] 陈洁娜,丁学恭.校企共同体下高职院校办学形态“友嘉模式”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 2012(10):11-13.

[5] 叶鉴铭.校企共赢·我们在路上:校企共同体实践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6] 曹瑜.高职院校“校企共同体”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友嘉机电学院为例[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收稿时间]2020-07-25

[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2017年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训练的研究与实践”(GW-A-17-70)。

[作者简介]谭轶群(1964—),女,湖南人,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政治思想教育以及创造学等。马辉(1985—),男,河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

sdjzdx202203231620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