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开展阅读教学。教师需要积极改变个人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发展自身语文素养,进而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拓宽个人文化视野,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调整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高考;教学策略
对于高中生来说,如果要获取丰富的语文文化知识,必须提高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考虑到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定语文语感和阅读技巧,不断提高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并认真审视阅读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在新高考背景之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语文阅读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当前的高中语文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容易陷入唯分数论的教学困境,在日常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分数当作考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难以激发个人的语文阅读兴趣,导致个人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同时,新高考题型也发生变化,与以往单一、碎片化的阅读问题设置相比,自然语境的出现更为强调学生能否关注到阅读语篇语段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如果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阅读套路,而忽略了学生基于文本情境阅读能力的增长,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将会有所下降。学生在阅读新的语篇过程中一拿到阅读题目,就按教师的阅读指示按部就班地进行阅读,而忽略了个人阅读思维的扩展,没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迁移创新,在文本类的阅读过程中无法得到高效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会渐渐僵化,也容易失去对语文文字的感知能力,不利于个人阅读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教师的阅读指引下掌握泛读和精读的阅读技巧,学生也能通过教师设计的具体、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把握语文阅读的深层含义,掌握语文语篇阅读的技巧,有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按照个人理想的教学步骤进行阅读学习,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那么会导致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较为低下,学生也无法通过个人的理解掌握阅读技巧,进一步培养个人语文综合能力。
二、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新高考背景下,阅读教学所选择的文本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其传统的特设语境转变为自然语境,突出了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实用性和高效性。因此,教师需要突破高中阅读教学课堂的局限,创设丰富多样的阅读情境,使得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为有趣,活跃课堂的阅读学习氛围,进而让学生积极发挥思考能力、启发语文阅读思维,投入到阅读的学习过程中。
比如:在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十四课《故都的秋》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在阅读的情境创设中,归纳本篇散文的主要内容,掌握用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散文特点。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先播放一年四季变化的视频,让学生根据四季的变化,联想起有关四季的诗句。教师不仅利用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关注,还帮助学生在情境的激发下体会到了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的美好。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进入阅读语篇的自然语境研究环节,向学生提问:“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如果换成其他地方的秋景描写,是否还能凸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在阅读过后,回答教师:“故都的秋有清、静、悲凉的特色,作者利用了芦花、月影、碧空、青布等景象来展现了故都的秋景特色。”同时,学生基于教师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发散个人的语文阅读思维进行联想,发现这篇文章有关秋天的描写全都是贴合作者的“故都”印象,如果换个情境进行描写,会缺少恰如其分的适切性,让读者感到突兀和不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能够结合课文的具体自然语境思考文本的语言,有利于学生高考语用题解题能力的发展。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辩证思维
由于高中阅读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冗杂和枯燥,加之新高考的阅读量随之增设了近几千的字数,对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阅读的问题,帮助学生能在教师不同问题的设计中,启发语文阅读的思维,体会阅读语篇的语言结构形式,进而在阅读语篇的深层内涵上掌握阅读技巧,有效地将“问题的思考”转变为“阅读的长进”。
比如:在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十课《师说》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新高考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文言文的字词注释、句段翻译等内容,还需要提升个人解析文言文核心内容的能力。当学生基本了解这篇文言文的大意后,为了推动学生对古代论证方法的了解和论证内容的掌握,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有哪些?”在听闻教师的问题后,学生不仅需要结合翻译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还需要和其他学生展开探讨,通过回忆以往的论证方法,深入分析这篇文言文的论证技巧和艺术特色,比如:有的学生回答:“这篇文章在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解惑’概述了教师的职责,并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结论,这是下定义的论证手法。同时,‘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教师的三大职责。”在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比现代议论文和古代议论文的特點,体会阅读语篇论证技巧的独特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创新题型,让学生进行理解性的默写,比如:关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一句描写,教师可让学生以“《师说》中的哪一句能够概括‘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理”为索引进行默写,深刻启发学生对文言文句子内容的思考。
(三)丰富个性化活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互动、相互促进,由此学生能够在和教师的互动中激发阅读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个性化的活动,适当地结合语文语篇泛读和精读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能够在教师设置的个性化活动中,主动探究阅读的内容大意和深层内涵,提高自主探究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此外,教师不仅要组织高中语文阅读活动,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更为丰富的阅读教学活动,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比如:在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雷雨》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启发个人的阅读思维,通过教师设计的个性化活动,加深对阅读语篇的理解和体验,熏陶个人的思想情感。在学生初步阅读戏剧片段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将全文分为几个重要的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泛读的阅读环节,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学生可以根据主要人物或是主要场景的转换为依据来划分剧情。学生在思考过后,将语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家庭的内部冲突,另一部分是社会的阶级斗争。接下来,教师可设计小组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分别研究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精读的阅读过程。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根据这两部分的情景,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研究第一部分的小组总结出“周朴园是个伪善和冷酷的人,戏剧情节在表面平静中展开,但实则字里行间透露出针锋相对的局势,每个人的心里都交织着十分复杂的情感”这一结论。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还可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按照小组划分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能够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细细揣摩人物的性格和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能够体会这部戏剧中的矛盾突出点,了解戏剧起伏跌宕的情节,体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四)利用多媒体资源,开阔学生阅读视野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已经达到一定成熟程度,如果教师只拘泥于语篇阅读内容教学,学生容易感到一定的枯燥感和无聊感,也不利于阅读思维的深度扩展。同时,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关注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入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在不断积累中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
比如: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玩偶之家》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创造时机,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教师所引入的课外阅读材料,开阔个人的阅读视野。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初步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名家庭妇女娜拉在为丈夫瞒报负债之后,认识到了丈夫的真面目,看清了自身所处的“玩偶”处境,她为了摆脱腐朽的封建束缚,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玩偶之家”。此时学生已经通过阅读理解娜拉是个个性解放、幡然醒悟的叛逆独立女性。教师可设计相关阅读延伸活动,让学生能够想一想娜拉出走之后,会遇到哪些事情?此时有的学生积极发挥想象,联想娜拉出走之后遭到社会的歧视,最后回归了原本的家庭,有的学生联想娜拉出走之后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努力,获得了其他女性的支持,最后能够顺利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在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之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娜拉出走后的话剧视频,并向学生介绍鲁迅在阅读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后,也发表了个人对娜拉出走后的境遇的看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分析娜拉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能够谈一谈娜拉最后结局的原因,由此深化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
(五)及时归纳总结,促进学生掌握技巧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语文优美语言文字的一个过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语文阅读,积累和体验语文语言文字中流露出的文化内涵,提高个人的语文阅读水平。目前不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容易忽略及时归纳总结的作用,认为学生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掌握重点词汇,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可,实际上这种教学是极为不利于学生的深度阅读学习。为了引导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主要信息,更要利用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实现长久、持续的阅读能力发展,能够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个人的阅读水平。
比如:在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十五课《我与地坛》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作者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之情,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心态。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在完善的教学流程中层层递进,由此掌握阅读知识,发展个人的语篇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过后分析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或对生活的态度,在总结分析中归纳高中语文阅读技巧。比如:教师可从阅读语篇的意象分析入手,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意象寄托个人的思想感情,能够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学到的归纳总结技巧。教师也可从《我与地坛》中作者想要反映的问题入手,主要选取《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进行总结归纳,由此学生在总结第一部分的问题中,意识到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后双腿瘫痪,对于生死这一问题的深层思考;另一个问题则是:作者在母亲过早去世后,突然明白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此时,教师便可基于这两个问题的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全文,并找出这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升华阅读主题。接下来,学生在结合这两部分所反映的问题后,能够总结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表达了一个命途多舛的儿子对早逝母亲深深的忏悔和思念,其本质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期望的过程。此时,学生能够在这一总结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也能够掌握一定阅读归纳的技巧。由此可见,教师在阅读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回忆起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而查漏补缺,发现个人在之前的学习中有疏忽遗漏的地方,以便进行合理的深化阅读,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归纳总结中完善个人的阅读知识,进一步发展个人的阅读水平。
结束语
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获得语文文化知识,培养个人良好的性情。新高考背景下的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积极创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积极提高个人的阅读水平。教师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语文文化知识和阅读经验,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获得健康成长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沈雯瑶,曾丽婷.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教学资源协调策略研究[J].创新教育研究,2020,8(2):177-183.
[2]马榮红.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8):189-190.
[3]付斌斌,赵康廷.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0).
作者简介:吴婧(1987—),女,汉族,福建南平人,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一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301050190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