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铭敏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实践 作文教学 写作 综合性学习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与现状
1.学生写作不积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唉!怎么又要写作文”,这句话反映了不少学生对于作文的态度是厌恶和逃避。如果学生本身对写作不积极,不感兴趣,那么是很难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的。我相信许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只要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就怨声载道,抱怨连篇。在课业负担较重的初中,一篇八百字的作文无疑给了学生不小的压力,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文,还要写得好,写出新意,写出真情实感,这无疑是一大挑战。与此同时,日渐成熟的网络环境和高度发达电子设备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网络上复制一篇优秀的作文,也许比自己冥思苦想几个小时得来的还要好,这也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写作重要性的认知,丧失了难能可贵的原创力和想象力。
2.学生写作缺材料
学生写作不积极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无事可写,导致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我的任教生涯中,批改学生作文一直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同校的几位语文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写作缺乏材料,没有真实事例支撑,从而导致作文千篇一律,没有真情实感。写作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个体化活动,是生命个体面对生活与人生的体验、思考及感悟。但目前的学生群体,生活方式趋于统一,特别对于住校的學生而言,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导致个人体验相对较少。再加上短视频等各种社交媒体的影响,学生除了文字,还有各种其他形式的表达出口,比如照片、视频等,更加深了学生写作时无事可写的现状。时至今日,学生写成长、尝试,或是亲情相关的主题作文,用的材料还是学骑自行车、下雨天送伞、父亲背我去医院等等。一个班级几十篇作文,批改下来独特新颖的内容少之又少。再加上部分初中生语言基础不扎实,习惯了口语化表达、词汇量缺乏等问题,使得作文越来越干瘪,没有个人特点。
3.书面表达同一化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持续不断的网络的浸淫之下,价值观、审美、口语表达都越来越趋于一致化。尊敬、景仰、佩服、拥戴、恭敬、推崇、爱戴等情感的表达被简化成了“瑞斯拜”和“yyds(永远的神)”,悲伤、痛苦、心酸、哀思、懊丧、凄怆、悲痛等被简化成了“蓝瘦 香菇(难受 想哭)”;不言而喻、了然于心、心有灵犀被简化成了“dddd(懂的都懂)”。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的确,每个人的悲喜都不相同。那么,用如此同一化的语言来概括不同个体之间并不相同的情感,真的合适吗?这样的语言真的美吗?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全还未完全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些单一化的词汇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言。作为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很多网络语言,我都是从学生那儿最先接触到的。虽然网络用语难以避免,但我们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真实的表达,提醒学生少受网络流行的价值观和语言的影响,要多多阅读经典的优秀的作品,培养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4.教师授课传统化
写作能力,是衡量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尺度。但目前的作文教学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放任自由型,出题后撒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发挥;二是包办代替型,给学生作文设置各种条条框框。前种做法,学生在一个作文命题下来之后,则开始冥思苦想,焦头烂额,最后胡编乱造,文笔优美的同学则将以早已背下来的优美段落填充其中,匆匆上交。后种做法,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万能结构,填空式完成写作任务,毫无真情实感。这样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只会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写作文的不良情绪。动人的故事、表达的欲望往往来自于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则需要热心实践和留心生活,需要观察、体验、探索与追问。所以,将综合实践课与语文作文教学进行联系与整合,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
二、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的特点与优势
从表面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属于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与专属于语文学科范围的作文教学似无多大关系。但自2016年使用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以来,综合性学习越来越受重视,甚至有了专门的“实践·探究”单元。综合实践课强调学生与生活、与社会、与世界的关系,让学生去体验和亲历,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掌握一手的、有着个体独特感悟的信息。并且,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十分利于学生写作:
1.自主性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综合实践课就是非常符合孩子天性的一种课程类型,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教学的。初中生基于其自身的年龄特点,本身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而不是关在教室里被动学习。因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课堂形式。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自主性,从而激发表达欲。
2.实践性
经常阅读的人也许会发现,优秀的作家、作品总是有其鲜明的特点,他们的选材常常和自身经历或身边人的故事相关联,这样写就的文章也往往更具有真情实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情。著名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经说过:“若你打算当作家,迟早会把所有你经历的人、事物拿来写。”而他的长篇处女作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以及代表作《老人与海》也都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初中生本身就缺乏实践经验,而综合实践课侧重于实践,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强调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和统一。这种让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做法,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和真实素材,从而使学生有事可写,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过程性
综合性学习不仅仅关注孩子们学习后的结果,更关注这个学习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整理、体会、交流、总结,尽可能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为之后作文表达的条理性及完整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4.开放性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的目标是多维度且很灵活的,它强调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强调人与世界的关系。它的收获通常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会触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对学生的未来也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大胆地探索世界,去怀疑、去询问、去查找、去思考,还会对不同的结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大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一点与作文教学也是相契合的,作文是有创造性的智慧结晶,开放的作文教学才有利于学生在广阔的世界里训练习作,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开出花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树立起大语文观,不断丰富教学资源,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三、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对作文教学的帮助及影响
1.在活动中学会观察
作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周边人、事、物的细心观察和理解。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具有清晰的目标设定,需要学生根据目标,积极主动地在生活和实践中寻找答案。在“孝亲敬老”活动中,同学们观察到了父母及老人的特点和变化;在“低碳生活”中,同学们观察到了汽车尾气将马路边的花坛蒙上了一层浓浓的灰色;在“身边的文化遗产”中,同学们观察到了婚礼时各种形状、纹路的喜饼正逐渐被喜糖所代替,还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讲客家方言。这一次次的活动任务,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世界的能力。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只有认真观察、留心生活,学生笔下的人物才不会千人一面,才会变得生动立体、令人记忆深刻。
2.在交流中丰富语言
综合实践课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模式从表面看来是一种相互配合的协作,其实從内在来说,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中,同学们可以了解他人的逻辑思维,体会他人的语言特点,切身地感受到不同性格的人的行为模式和口语表达都是不一样的。运用到写作中,就是人物的语言应该符合人物的自身情况和性格,这也是确保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地同学的交流中,还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方言,从而可以更加丰富自己笔下的人物的语言,使其更具代表性。去年,使用海丰话创作歌曲的五条人乐队快速走红,因为他们用熟悉的方言写出了一个南方海边小县城中的普通人的境遇。在中文写作中,使用方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地域特点的代表作品也比比皆是。比如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沪语小说《繁花》,香港作家马家辉的新作《鸳鸯六七四》,一位湖南老奶奶记录自己母亲一生的《秋园》。他们都会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适当地使用方言,使作品中的人物更加立体、生动。在综合实践中,在小组合作时,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这些不同地方的、可爱的、独特的方言才会迸发出来,丰富同学们的语言,为写作创造出新的活力。
3.在实践中积累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的写作教学有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阅读决定写作,从而忽视了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陶行知曾经说过:“鸟笼毕竟还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学生在教室里冥思苦想,根据优秀作文选的模板“复制”的作文是没有灵魂与意义的,更不用说拥有真情实感。局促狭隘的空间和生活也会局限学生的思维模式。所以,一个个有主题、有目标的综合实践课正是能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材料的好方式。
语文综合实践课是语文学科知识储备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初中三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包括“有朋自远方来”、 “孝亲敬老”、“新闻采访与写作”、 “低碳生活”、 “身边的文化遗产”、 “天下国家”和“诗歌学习与创作”等多个主题,从友情到亲情,从小说到诗歌、从周边社会到家国天下。这里面的许多内容,如果不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是很难接触和体会得到的。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我鼓励内宿生去采访饭堂阿姨和学校保安,如果不是这个活动,学生很少会去关注这些身边的人。因为采访,学生们了解了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知道了他们的家乡在哪里、他们在工作中都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事儿和糟心的事儿。正是这些面对面的采访与交流,成就了学生笔下的一个个典型人物和真实事例。在“身边的文化遗产”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客家围屋,去身边的烈士纪念园、东坡纪念馆等地,发现和了解惠州特有的人文历史和文化传统。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客家围屋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了烈士们的光荣事迹,爱上了一个豁达开朗、乐观大度的苏东坡形象。因此,学生作文中的景物描写不再是毫无地方特色的红花绿树,变成了符合广东实际特点的“三角梅”和“木棉花”;不再是鳞次栉比、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而变成了夯土砖木结构的广东省第二大客家围屋——崇林世居。他们知道了东坡最爱的侍妾王朝云就葬于惠州,知道了苏东坡被贬此地却发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豁达。通过综合实践课,学生们积累到了比课堂上多太多的、一手的、真实的、典型的材料和事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事可写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静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资源整合》,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
[2]殷世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素质教育》,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王小琴:《浅谈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学周刊》,2013年第3期。
[4]王友福:《在实践中写作——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教育科学周刊》,2012年第12期。
[5]张瑜:《让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联姻》,《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3期。
[6]沈赛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的整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5期。
[7]魏鸿颖:《从主体体验到心灵的表达——论综合实践活动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10月。
[8]高胜男:《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的整合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