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提升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路径探索

2022-03-21 01:08武晓燕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质量提升实施路径

武晓燕

摘要:教育部针对职业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基于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现代质量文化。中职学校在发展进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就读职业学校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无奈之举。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中职学校的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质量提升背景下,中职学校需要明确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涵,探索有效实施路径,精准诊断,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容与意义,探究中职学校教学诊断改进路径,为中职学校实施诊改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质量提升;教学诊改;实施路径

中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主要是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管理与制度建设、校企合作、质量监控等诸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为宗旨,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质量保障的有效机制,营造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现代质量文化,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推进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教学诊改是学校实施质量自我管理的重要举措,注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每一个个体及组织,从每一个学生、每一名教师、每一门课程团队、每一个专业团队,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处室、每一位学校领导,直到整个学校,都依据自己设定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周期性进行自我建设、自我诊断、自我促进、自我提升,学校通过制度建设、机制运行激发每一个组织和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犹如动车组列车,除了车头牵引,车厢还自带动力,所以能跑出三四百公里的时速。教学诊改能够激发每一个个体和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校发展的活力,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二)有利于激发全员的质量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诊改以质量为主旨,以形成现代质量文化为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引领,学校通过制度建设,激发全员内生动力,促使各质量主体依据学校发展的目标、标准体系,设定自己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通过聚焦要素,依据数据分析,定期发现问题、查找不足,持续关注现状“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形成常态自我定位、诊断,持续问题导向、改进,不断完善提高的工作模式,从而实现组织和个人同步提升,实现不断超越原定目标,持续改进螺旋上升,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容

(一)办学理念与学校组织

诊断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办学定位是否准确,是否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是否符合国家的职教形势与导向,是否对学校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指导思想;诊断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人才培养规格是否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诊断教学体系中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师教学理念对教学的影响,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学校组织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治理结构方面,要对学校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进行有效诊断,从而判断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否完善,诊断学校组织在人事管理、专业设置、教师管理、绩效分配等各个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制度建设与工作机制

诊断支撑学校工作运行的制度是否健全,流程是否清晰,教学管理机制是否科学运行,只有完善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学校建设方案的落实,为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首先诊断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运行情况是否符合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其次,诊断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目标、标准是否明确并层层分解,各专业是否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培养方案。第三,诊断学校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否起到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及教学质量的提升的作用,主要分析绩效考核制度是否合理,是否起到了激励作用。

(三)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重点诊断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建设方案是否科学,专业定位和目标是否明确,条件保障是否到位,是否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否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是否随产业发展需求适时进行调整,是否基于培养规格设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

(四)资源建设与校企合作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中职学校需要根据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资源配置。重点诊断信息技术是否对教学提供支持,实训基地建设能否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硬软件条件是否符合各专业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软件是否及时更新,符合新时代专业发展特点。是否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是否合理应用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否满足教师顶岗实习及学生实习就业。师资队伍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还需要注重教师资源的诊断。诊断师资队伍数量是否充足,结构是否合理,能力水平是否符合专业教学的要求是否满足教学需要。

(五)立德树人与素质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中职学校不仅要注重培養学生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开展道德情操、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高素质发展。要重点诊断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情况,了解中职学校德育大纲的落实情况,结合学生们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德育课程开展的实效性。其次,开展德育实践的诊断。了解中职学校德育活动、劳动教育开展的情况。第三诊断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第四诊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教育内容、效果等。第五是诊断学校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结合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情况。

三、基于质量提升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诊改理念,营造质量文化

教学诊改工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谋划,首先建立诊改的组织机构,明确各质量保证主体的职责,掌握教学诊改的内涵及实质,做好《教学诊改制度建设与运行方案》,梳理教学诊改的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准确把握诊改工作的目标、任务、意义,明确诊改重点、要求、周期、路径。其次,加强质量文化的建设,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育人的质量文化氛围,变过去被动接受评估为主动思考、积极实践。让诊改与学校日常工作与绩效考核有效接轨,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让诊改融入教学常规管理,成为自觉行为。通过建立制度、分解任务、明确标准、梳理流程,建立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方法、质量奖惩制度等。学校全员树立质量意识,认同质量价值观,“时时、处处、事事”都为质量负责,通过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诊改体系,加强制度建设

教学诊改以两链为起点。以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为依据,形成部门和个人的年度、学期、月度工作计划,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分层实施,并明确每一个责任主体在每个阶段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学校战略发展的目标体系;与目标体系相对应,依据SMART原则,制定各层面具体的、可实现、可度量的工作标准、建设标准,形成标准体系。

教学诊改以制度为支撑。首先依据学校发展的各功能板块(如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梳理和优化部门职责、岗位标准、工作流程,使日常工作模块化、制度化、流程化,围绕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各工作模块的质量管控制度及流程。其次,建立学校教学诊改专项制度。学校的诊改制度要明确各层面诊改的主体责任、诊改的内容、路径方法,形成模块化、网络化、联动式质量保证体系,重点建设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自我诊改制度、诊改过程监测与数据分析制度、诊改激励制度、平台管理与数据采集制度,为教学诊改提供常态化的制度保证。再次,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支撑,依托智慧校园,建立职责明晰、责权统一、管理高效、自我监控、自我诊改的人才培养数据运行及预警系统。对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资源管理等项目,专业设置、设备设施、生源、经费等要素进行定期监测或实时监测,通过平台的有效监测,对质量生成的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性、周期性诊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建立数据思维,构建管理平台

教学诊改以平台为载体,以数据为依据,用数据支持来发现问题,确保诊断的客观性、准确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周期性采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并和以往的数据进行对比,形成数据分析报告。但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信息量大、数据量大,为了从繁冗的数据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挖掘到有价值的数据,学校需要建立数据中心,教师也需要建立大数据思维,培养数据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其次是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引进优质高效的软件开展数据治理,数据趋势预测,风险防范等工作,实现工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些数据也能为中职学校教学诊改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例如可以以学生发展平台为例,中职学校可以合理设计学生的成长评价指标,在职业素养指标下设置公民基本素养、通用职业素养、专业职业素养三个指标,在职业技能方面,设置通用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三个指标,对这些指标开展针对性的评价工作,然后利用平台对学生的状态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实现不同维度指标的可视化,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情况。

(四)基于质量改进,建立诊改常态化运行机制

从实施路径看,教学诊断与改进就是要完成“确定目标”“聚焦要素”“查找不足”“完善提高”的系列工作过程。确保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常态化,就要以质量改进为前提建立“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运行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关键或核心工作的目标标准,确立诊断点及预警指标,通过业务平台对各工作过程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工作的质量主体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表象;诊断问题,能够从问题表象入手找出病因;定位问题,开展问题的分析研究工作,确定问题的主要类型,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反馈问题,形成诊改报告,实现及时反馈,并有效实施改进。形成分析现状--制定规划—目标任务—明确标准—设计方案—(监测-预警-诊断-改进)组织实施—开展诊断—学习激励—创新改进—达成目标的“8”字质量改进螺旋。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运行实施,更好地落实各项工作的周期性诊断与改进,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诊改运行机制,内部工作主要聚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培养等多个维度的指标,开展自我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确保内部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在外部工作中引进的第三方参与到外部诊断与评价中。第三方需要做好跟踪评价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情况,可以和其他学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发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诊改措施,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中职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就需要重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有效实施,提高理念认知,并将教学诊改与日常工作相融合。聚焦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诊断项目、诊断要素,确定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点,开展周期诊断改进。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制度建设与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监测管理,确保诊断准确、改进有效。树立大数据思维,建设学校的智慧校园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及管理平台,实现工作数据的即时采集、分析及预警功能,为教学诊改提供数据支撑。还需要建立一个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将教学诊改与日常工作相融合,逐步提高学校、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形成管理变治理、被动变主动、主观变客观的转变,促进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俊. 职业学校质量提升的新引擎 ——解读《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J].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7(1):24-29.

[2] 梁卿. 中等職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反思[J]. 职教通讯,2017(1):27-30.

[3] 孙文英.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区域研培探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10):66-68.

[4] 方涛.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21,31(4):64-67.

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教学诊改背景下以两链建设推进中职课程质量提升的创新与实践》(JZY21139)

3715500589218

猜你喜欢
质量提升实施路径
采油厂适应新形势跨越极寒期实现提质增效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 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