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应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一个篇章页,该页标明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就为一线教师指明了准确把握单元学习重点、获取教材文本训练资源、采用具体教学策略的方向。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统整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和习作等资源,全面考量单元文本内容的前后联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
一、解读语文要素,把握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单元篇章页中的语文要素,是教师解读文本内容与制订教学目标的指南针。教师要深入解读语文要素,在此基础上,准确、具体地制订教学目标。
1. 明确意图,设定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与学生、文本进行对话,还要领会编者意图,与编者进行对话,才能准确制订教学目标。
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由《大青树下的小学》等三篇课文组成,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閱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从这三篇课文的内容来看,要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必须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基于此,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必须紧扣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有新鲜感的词语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深入体会词句,让阅读语句与想象画面相统一。这样,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切实将语文要素与课文内容有效对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
2. 纵联横比,确定教学目标。统编教材与之前的教材相比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关注册数与册数、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从不同册数视角进行纵向比较,还要从单元角度进行横向对比。
以“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为例,在统编教材的不同年级都有体现:二年级是要求学生借助关键性词语或插图简单复述故事;三年级是要求学生借助相关信息详细复述故事;四年级是要求学生根据故事的前因后果简要复述故事;五年级是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复述故事。可见,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以简单、静态的视角来解读语文要素,而要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进行分析,把握同一语文要素不同年级的联系与区别,并落实在教学目标中。
二、关注语文要素,分解整合并用
每一个语文要素的落实与语文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逐步推进。同时,落实一项语文要素时,也要注意整合其他语文能力开展综合实践。
1. 循序渐进,落实语文要素。语文要素的充分落实需要经过一个繁琐、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来落实语文要素。首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说说作者分别借助什么事物表达情感;其次,在细致品读中,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对具体事物情感的相关语句,并品悟作者是怎样把浓浓的感情表达出来的;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最后,引导学生仿写一种自己的心爱之物,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可以说,围绕“抒发感情”这一语文要素设计的板块教学,要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文章的感情,而且要能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出对心爱之物的喜爱之情,使得“抒发感情”成为感受语言和体验活动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
2. 统整契合,提升语文能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的语文要素或语文能力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更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可以从课后思考题入手,引领学生思考老屋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教师可以这样展开教学:首先,从教材插图入手,让学生思考这是一座什么样的老屋。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提取关键性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样的老屋,完成最初的语言建构。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预测,并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随后,让学生小结预测的方法有哪些,如对题目的预测、对插图的预测、对故事内容的预测等。最后,再让学生运用学到的预测方法对接下来的故事发展进行大胆预测。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将自主阅读、预测猜想和语言表达等语文实践能力融入同一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语文实践更加丰富,并在深度语文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聚焦语文要素,实施整体教学
教师在寻找、设置和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语文要素,精心研制教学策略,实施整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
1. 研制策略,推进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或者障碍时,要采取适切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要素。
如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将“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作为核心要素。三年级的学生大都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但他们不一定能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明白蕴含其中的道理。为此,教师就可以采取教学策略(如师生对话、自主合作、营造氛围等)进行帮扶,紧扣关键词语“奚落”(谁奚落谁,为什么要奚落,怎样奚落),抓住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语言的语句,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这样的教学,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相应的策略支撑,给学生搭建完整的学习活动过程。
2. 亲历过程,提升学习效果。阅读是充满个性化的行为,教学环节要从学生的视角进行设计与推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教师要创设情境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亲历中受益。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有位教师为了将“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落实到位,安排了以下活动。活动一,默读课文,按照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活动二,再读课文,说说在游览过程中哪个景物特别吸引你(如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为什么吸引你;活动三,细读印象深刻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部分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写清楚的(如孔隙的狭小);活动四,利用“初试身手”,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根据示意图按顺序说一说参观植物园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还重新建构了文本和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提升了教学效果。
总之,紧扣语文要素,树立单元整合的教学理念,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整合,实施单元整体备课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宋晓颖)
286150118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