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2-03-21 21:18王仕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语文

摘 要:初中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是義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语文对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深远影响。语文是最能展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学科,因此,我们在初中教学中,应更加重视语文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让学生习得知识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透过语文课堂这一窗口,探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内在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1.0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古与今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志,是我们保持生命力的支撑,保持文化自信的能量。当代教育是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并行的教育,传统文化的输出力度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素质教育程度,传统文化应好好借助语文这一学科加以传播。初中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形态已渐渐成型,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以及妥善取舍,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这对学生整体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1.提升学生的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发展至今的瑰宝,对于学生的精神以及价值观的建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初中生所学习的传统文化大多是优质内容,比如说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礼义,要求学生发挥尊老爱幼的精神,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这样便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形成诸多的优秀品质,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能够学习古人的智慧,比如古诗以及文言文等,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更好地对传统文化予以传承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下,中国一直力求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予以保留,只剔除其中一些落后的、封建的思想元素。但是在社会经济以及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手工艺以及文化精华,由于缺乏传承者,导致其逐渐淡化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甚至是失传。对此,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够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自发地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青少年正是社会发展的栋梁,从中学开始,就对其灌输一定的传统文化思想,能够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认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和使命。另外,在当代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进行不断创新,从而达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

1.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包括武术、京剧、黄梅戏、宣纸的制作工艺,等等,在今天依旧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但是,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没有深刻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认知都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一方面,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集中在对古诗和文言文这种传统文化的教学,而教学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应对中考,因而教会学生的大多是技巧,而没有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另一方面,诸多教师虽然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但也不是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生活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比较少,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便会有意避免。

2.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待激发

当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能够发现,诸多中学生的学习兴致都不高,尤其是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面对语言简洁难于理解的文言文存在诸多的疑惑;同时,当今初中生大多并不了解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也比较少,这都会导致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另外,诸多初中生沉迷于网络,甚至追崇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排斥的心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作为青少年的重要担当,这些都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将来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阻碍,甚至会导致诸多传统文化不复存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其主动了解并发扬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三、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1.用古典文化作铺垫

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理解上存在误区,导致对古典文化的学习停滞不前。对此,教师应当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不能单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开展课堂活动时,给学生铺垫古典文化知识,借助古诗或文言文,浅析文章的背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保持好奇心。

2.代入古诗词

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内容,古诗词便是其中之一,古诗词凝聚了时代的特色,饱含了诗人的情感和寄托,是思想情感的升华。譬如《赤壁赋》,是千古名篇。当赏析这一名篇时,一定要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赤壁赋》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从21岁中进士,45岁时作《赤壁赋》,其间他的父母妻子相继去世,使他颇受打击。后因乌台诗案,苏轼被关牢中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其弟苏辙舍命奔走,最后苏轼才被放了出来。出狱以后,颠沛流离、身心俱伤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已经心灰意冷。他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赤壁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被贬谪的悲愤与无奈。这首诗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把这些精炼、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更加认真仔细地去品味古典文化的精髓,久而久之便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置身其中。

3.对课外知识进行拓展

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该扩展到课外,从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人们在休息时精神是放松的,对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变高。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是个很好的选择,通过课外的拓展,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理论。

比如讲文学作品《刘姥姥进大观园》,它选自《红楼梦》,可以让学生先对《红楼梦》进行了解,查询背景、人物关系,记录自己对文章的不解之处,便于在课上有效提问、有效交流,教学既高效,又生动。这种提前阅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学知识,对文章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该是新颖的,是与世界文化因素相互衔接的。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语音、文字和视频,把传统文化搬上屏幕,活跃学习的气氛,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中给学生带来一点轻松,在放松的同时,也学习到了传统文化知识,积少成多,对日后的学习、考试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积累。

四、传承人文精神,重视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内涵丰富,具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传统节日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情怀的尊重,承载了传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任务。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其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传统节日是世代相承的意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华传统美德

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中一些祭祀祖先的仪式反映出中华民族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清明节扫墓的风俗与寒食节有关,而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秦破楚时,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传统节日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万物相生、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表达的思想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春节除旧迎新,清明节踏青,端午节挂艾草、赛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3.贵和尚美的精神内涵

“贵和尚美”即对美好生活、团圆美满的向往与追求,在许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都有所体现。除夕、元宵表达了人们追求团圆美满、合家欢乐的愿望;七夕、乞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中秋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表达思念故乡和亲人,祈盼丰收和幸福的愿望。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这些文化内涵,决定了其具有传承民族精神的特点。

另外,语文教学还需要对传统节日部分足够重视,讲解节日的渊源和过节的习俗。过中秋节时可以让学生拍摄纪录片,记录节日这天家人的活动,夜晚赏月时的感想,同学们互相分享,享受过节团圆氛围的同时,领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过端午节时,可以让学生学习包粽子,观看赛龙舟比赛,看关于屈原的视频,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和心理认同。

五、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想象能力

传统文化是精神上的传播,真正的重点在于领略它的内涵。一味地背诵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可能会导致对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一无所知,这是很可悲的。教师有授课之法,学生也应该有自己的学习之法,运用想象力是非常可取的,图像结合的方式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例如学习《观沧海》时,将自己代入其中,想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景象,整篇诗要细细品究,用心感受,结束时会惊觉自然的神奇和诗的磅礴,也会从中学到描写的手法,运用到作文创作中。也可仿写,邀请教师和同学对其品鉴,从而加深了对原文的印象,也会铭记自己的创作思路,那种朦胧揣测,欲尽所想的状态,大概就是享受。这种新颖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能使传统文化在初中课堂中熠熠生辉。

2.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愈发显现,不过,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相对还比较弱,对于知识的辨别能力并不强,因而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对此,要想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就应当起到相应的表率作用。最为首要的应当是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可以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能够对传统文化予以正确认知,也能够丰富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思考,比如说在对《论语》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更多的资料,为学生介绍《论语》的背景以及与其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增长学生的见识。另外,教师在日常生活以及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主动践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多关爱老人,不随地扔垃圾等。

3.以语文教学为根基,发扬传统文化

在学校对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系统培养,最为重要的还是依据教学目标来开展。对此,教师最应当关注的是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体现,以语文教学为根基,从而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在当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其实承载了诸多不同种类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古代人的智慧,还包括古诗、文言文等语言文化,因而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地对教材的作用予以把握,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关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教授,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语文是一门较为开放的学科,仅仅依靠课内的知识是不够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应当是全面的,因而教师应当基于教材进行拓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传统文化读物,可以将课堂教学作为依托,让学生展现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积极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另外,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以语文教学为根基,但不应当局限在知识的教学中,还应当结合传统文化所能够表现出的情感,比如说爱国情怀等,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才会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重要途径是初中语文教学。在科学教育时代,教學方法、教育模式也要敢于突破,以目的为驱使,让学生乐于理解传统文化,让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充满传统文化要素,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意义。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自主性,要充分提升家长以及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为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建立规划以及课后连接,这样不仅能够尊重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丰富了教学理论知识。作为一名初中生,要更肩负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让全世界看到传统文化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张志明《初中语文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思考》,《东西南北:教育》2020年第5期。

[2] 李敏《初中语文中国传统文化主题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核心探究》,《数码设计》2021年第9期。

[3] 陈志刚《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与教学策略的研究》,《华夏教师》2020年第23期。

(王仕全,1984年生,男,江苏赣榆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3125501908229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传统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