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视角下初中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探析

2022-03-21 21:18崔素云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教育

崔素云

摘 要:新时期,德育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围绕着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初中德育工作,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更能够为德育活动的后续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经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情感上主动接受德育,这才是初中德育的真正意义。本文从人本视角展开论述,探讨如何在人本视角的支撑下落实初中德育。

关键词:人本视角 初中德育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1.038

人本视角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育人活动中,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需求开展学习活动,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学习素质进行同步干预。在人本视角下,教学不再是一个教师引导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师干预学生成长的过程。人本视角下的德育,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也能够进一步开发德育的育人价值。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规划德育,将人本思想的价值融入初中德育当中,才能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道路。

一、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

第一,目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几乎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网络而生活。在初中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互联网,信息传播非常迅速,同时在信息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管理漏洞使不良信息、不良思想等进入学生的视野,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并不完全,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作出一些对社会、对自身不利的举动,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且,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吸引着学生,与学校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更喜欢网络学习,所以对学校开展的德育教学活动并不感兴趣,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难以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各国之间的联系密切,各种思想、文化流入人们的生活中,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一些思想观念的流入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利影响。各种思想观念融合在一起,价值观念逐渐呈现多元化状态,学生会在思想观念形成上出现迷茫,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判断力和接受能力,所以在面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时就会出现明显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开展德育工作。

第三,我国的教育观念太过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下,很多学校、教师都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最终目标,评价学生的标准也仅仅是学生的成绩,很多家长也受到影响,尤其看重学生的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给学生报各种补习班,这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教师和家长都忽略了学生的德育。而且很多学校对升学率极其看重,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而设置各种优惠政策,比如奖学金、学费减半等,吸引更多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一行为也影响了教育的平衡,使得学校教育水平差距很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重视学生成绩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课堂中关注的永远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好,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没有进行德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严重缺乏,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第四,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形式太过单一,一般是通过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德育,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述各种思想道德理念,内容陈旧,而且教学方式单一,又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不高,所以很多理论知识并不能被完全理解,无法体会德育的意义。并且大多数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大,学生的兴趣也不高,这就造成了德育工作效率低下,不能达到德育的目标。

二、人本视角下初中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1.理论教育引入德育,重视以人为本

要让学生在新时期接受德育,首先要考虑解决“什么是德育”的根本性问题,帮助学生整理德育的有关概念,使其对德育活动的目的、价值形成一个清楚的认识。人本理念下,初中德育要从学生的学习要求入手,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在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下,学生所需要的才是落实德育的真正素材,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让德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在落实德育工作之前积极开展理论授课,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引入德育素材,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在人本背景下落实初中德育工作,教师要在理论授课层面做好教学指导,对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行纠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在理论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理论课率先引入德育。在课程安排上,可在每个星期的周五设置一节“德育课”,与学生开展交流互动,向学生提出德育问题。教师通过改變主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观点,从而进行德育。

以主题“失德”为例,教师在理论课上向学生提出互动问题:什么样的行为属于失德?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便不再干预教学工作,而是要求学生独立反思、总结。将德育活动转化为理论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与道德意识的综合提升。在德育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开展教育工作,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出发点,实现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所见所闻给出答案:言而无信、损人利己、口是心非,这些都属于失德行为。道德教育理论课的支持,在学生的心底画下了“道德标准线”,使得学生形成了更为全面的德育意识。理论层面的德育,让学生明白了“德”的真正含义,在后续的教学中,也能够主动对德育的有关要求作出回应。德育的支撑下,教学是一个更为完善、成熟的过程,学生的思想与教学理论互相碰撞,德育的价值也将进一步提升。

2.文化素材升华德育,贯彻以人为本

德育不是“空中花园”,在人本视角下,教师要考虑德育与文化素材之间的联系,借助文化素材来升华德育,为德育提供扎根的土壤。以往的德育活动中,教师依靠规则、要求来约束学生,在德育环节,不断向学生提出任务,“你要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导致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丧失。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下,德育是一个能够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良性影响的过程。对于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形成情感意识的材料,要积极应用到德育当中。

以中国文化素材《三字经》为例,一些教师将《三字经》视为低龄儿童的教育启蒙读物,忽视了初中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文化素养正在提升,文化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更加出色,行文工整的《三字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更能够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三字经》当中的不同板块落实德育工作,如“孝道”教育。在传输文化素材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满足了“孝”的要求,算不算称得上“孝”?而《三字经》当中的一些言语则使学生看到了新的德育要求:修身养性,自我约束。人本理念下,教师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约束。故此,在学生围绕着《三字经》接受德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尝试布置学习任务,而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以《三字经》为参照物,修身自省。以人为本,重視学生的情感表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3.实践活动践行德育,落实以人为本

科学成熟的德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育层次,在人本背景下,学生看见了德育对自身发展所提出的硬性要求,在落实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践行德育、响应德育的机会。学生愿意回应德育工作的有关要求,对德育的特点形成了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的德育才是有意义的。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教师要尝试在实践活动中穿插德育,或是借助专业的实践活动开展德育,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入德育,让德育在初中课堂中发光发热。

教师可从专业的德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两个角度入手,为学生创造践行德育的机会。在专业德育环节,可以开展以爱国奉献、孝亲敬老为主题的德育活动,这一环节的教育指导工作中,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敬老院、烈士陵园等场所开展德育工作,在帮助学生感悟孝亲敬老、尊重先烈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学习老人身上的勤恳精神,学习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敬老、爱国的思想,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提供思想上的支持,解决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德育,则要强调德育活动的目的性: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出色的品格与学习意识,让学生不断成长。这一环节中,教师从卫生清扫、纪律维护、日常学习表现等角度入手,对学生的行为开展德育。如学生逃避责任,不愿意负责班级卫生的清扫工作,可以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来教育学生;学生好逸恶劳,则以“周楚改正除三害”的故事勉励学生。让德育在实践活动中流动起来,站在“人文思想”的角度践行德育,实现人为本视角下的德育。

4.学生主动引入德育,实现以人为本

学生已经成为独立的个体,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能够以独立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参与到德育活动当中,甚至对教师所提出的德育问题与德育要求作出回应。在围绕人本思想落实德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备对德育活动作出回应的能力,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如果将全部的教学活动大包大揽,则学生很难回应德育工作的有关要求,后续德育活动的开展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人本视角下,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发挥、主动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践行德育,对学生的德育意识、德育思维进行开发,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但不布置具体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在“放养式”教学理念的支撑下,为学生提供践行德育的机会。教师选定主题,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学生从多个角度搜集材料:从“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的忠诚,到“吞炭漆面、结草衔环”的知恩图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学生看见的是不同背景下的“德”。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学生得到情感上的触动。在后续的教学环节,可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教师向学生提出新的学习任务:践行德育,日行一善,此时便可通过日记、作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等方式,帮助学生接受更为深入的德育。在德育背景下,教师不能只看见“学生得学什么”,更要强调“学生学会了什么”,鼓励学习者将德育知识表达出来。主动表达,主动解读,深化“以人为本”下的德育。

5.因材施教实现德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大多学校都是一个教师管理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开展德育时,教师的任务会比较重,教师需要掌握每个人的情况,然后因材施教,解决每个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做到以人为本。

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当学生有进步时,学生会出现骄傲的情绪,当学生在学习中退步时,很多学生会将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不愿意直视自己的缺点,学生的缺点得不到改正,慢慢地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做好德育,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一一解决。比如,教师可以先分析学生退步的原因,然后再与学生进行谈话,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退步的原因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教师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德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6.重视家校共育的德育工作

初中阶段学生的德育不光需要在学校开展,家长也需要参与进来,学生的成长与家庭和学校都有着密切联系,家长必须和学校站在统一战线,坚持共同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家长必须与学校进行交流,如果家长与学校的教育理念不一样,那么就会影响德育。学校可以通过举行家长会来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交流,家长可以在家长会上学习教师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向家长传达学生平时存在的一些问题,让家长平时多加注意,这样家长与学校统一教育观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德育渗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有利于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实现德育的目标。

总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为初中德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的道路,但从整体的教学要求上看,德育的有效性、育人价值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德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在围绕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规划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抓住德育、“人本”两大理念,建设新的教学体系:通过学生的自由发挥、主动配合来进一步升华德育,让德育的价值进一步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张淑虾《人本视角下初中德育策略应用研究》,《新课程》2021年第17期。

[2] 樊红旗《例谈人本化视角下初中德育管理新策略》,《新课程》2020年第45期。

[3] 邓永红《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初中德育工作渗透策略》,《北极光》2019年第1期。

[4] 刘赞峰《以人为本视角下初中教育管理与德育的融合发展研究》,《教书育人》2020年第14期。

[5] 江焕伟《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初中德育工作渗透路径》,《当代教研论丛》2018年第4期。

3988501908203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