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 曹姗
摘 要:插班生往往因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显得沉默寡言,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对新环境存在着戒备心理。作为班主任,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调整这种心理,使其尽快融入新集体中,使转学成为其进步的新起点。
关键词:插班生 心理调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1.041
每当新学期来临之际,每个班级总会或多或少增添几张新面孔,我们通常把这些学生称为插班生。他们转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为搬迁自然转学,有的因为不适应原来的学校想换个环境,当然转入我们私立学校的,多半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老人无暇或无能力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及辅导功课,只能指望学校和教师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类学生往往因为刚到一个新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教师和同学,显得沉默寡言。因而处于这段时期的学生都存在着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对新环境存在着戒备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果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开导,原来活泼的性格可能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和别人交往,会出现学习障碍;进而无法适应新的班级环境,无法融入新的集体生活。
怎样让插班生转变心态,融入新的集体来生活学习,如何使转学能够成为他们新的学习起点呢?这些年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用掌声来体现新集体的热情
当插班生甚至还有家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站在教室门口的时候,如果有一个简单而又不失隆重的欢迎仪式,相信一定可以消除他们心中的种种顾虑。因此,班主任接到教导处的通知后,就要考虑如何帮助插班生信任新集体,抓住其转学的时机让其取得进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开学第一天,组织好师生、生生的首次见面。插班生报到的时间通常是突然的,在全班同学报到结束时,他独自来到教室门口,班主任此时应该停下手中的工作,立刻迎上前去,热情地表示欢迎,而不是劈头就向家长询问孩子在原来学校的学习成绩或表现,在和家长热情而又简短地打招呼后,就该转身把新同学带入教室,向全班同学作别开生面的介绍。比如说:“这学期我们班这个大家庭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员,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XXX同学的到来。”插班生能体会到同学们的热情、亲切,而不是陌生、冰冷的面孔,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给予他集体的温暖与关爱。这样,他们在见到新教师、新同学前的犹豫、害怕、抑郁的心情就可以得到部分缓解。即使原先有抬不起头来、怕被人嫌弃的消极心理,此时也会解除,内心点燃起新的希望。
二、用关心摆脱孤独的阴影
马斯洛的“人的需要”金字塔结构理论显示,一个人满足爱和尊重的需要之后,自我实现需要位于最高需要的位置。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曾说:“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是人性最深刻的原则。”要想树立插班生自我实现的信心,就要先满足他对友谊、感情的需要,使他们活泼开朗,摆脱孤独的阴影。因此,我通常将插班生的座位安排在成绩好、愿意助人为乐的同学旁边,并私底下交代这些同学要对新生多加照顾,主动与其交往,帮助他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带领他们融入新集体中。如果插班生表现出情绪波动,班长应及时汇报教师。班主任要关爱、尊重他们,了解他们的需要,走进其内心世界。因为人最难以忍受孤独,插班生处于一个陌生群体之中,需要的关心比别人更多。
在这个学期,我们班就转来了四个新同学,其中有个男孩子,年龄特别小,读五年级了,才九岁。过去一直有妈妈陪伴在身边,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才把他转到私立学校,并成了一名全托生,周末才能回家团聚。初来乍到的他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小伙伴,吃不到妈妈煮的饭菜,又面临学习上的压力,他那双乌黑的大眼睛经常闪过一丝迷惘和惊恐。尤其每周一早晨从家中坐校车到学校来的时候,更是泪眼汪汪,任凭同桌怎么安慰也无济于事。一次,在他暗自垂泪的时候,我走到他的身边,揉揉他的头发,指着他桌子底下那一大袋吃的笑着问他:“小家伙,刚来学校就想家啦?告诉教师,妈妈给你带什么好吃的了,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啊。”小男孩一边抽噎着,一边掏出零食要跟我分享。发现我在逗他,不禁破涕为笑,想家的愁绪也被冲淡了许多。我再告诉他父母为他转学的良苦用心。懂事的他也慢慢接受了转学的事实。在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泪珠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灿烂的笑容。定下心来读书的他,最近在識字巩固比赛中考出了满分的好成绩,他很自豪,父母也十分欣慰。
我认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甚至是拍拍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都是体现教师关爱的形式。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关爱的形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使学生能将教师当作自己可信的贴心人。
三、用期望点燃信心的火苗
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当教师对学生寄予诚挚的期望时,这种积极的情绪会感染学生,并使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行动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潜意识里靠近被期望的目标,从而产生超常的效果。
家长为孩子选择收费相对昂贵的私立学校,除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外,更多的是因为孩子在原来就读的学校成绩不理想或行为习惯存在偏差,甚至两方面的表现都差强人意。作为班主任,应该把他们和旧生一视同仁,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承认个体的差异性,给这部分学生创造更多表现、展示自己及获得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发展优势,克服弱点,增强自信,使自己逐步提高。曾经,在任教的班级转来一名男同学,据其家长称,对这个孩子实在是束手无策,只好把他“关”到私立学校来。显然,这个男同学也有点破罐子破摔了,他不但令科任教师和阿姨头痛不已,而且还常和同学闹矛盾,仗着个子大,动手打架。眼看着“这颗老鼠屎要坏一锅粥”了,我也决定“兵行险招”。在一次班会课上,我任命他为纪律委员,负责课间、午休、用餐等各方面的纪律。我还郑重地对他说:“我们班能不能拿到纪律流动红旗就靠你的了。”在同学们的哗然声中,我看见他的脸涨得通红,头伏得低低的,不知在想些什么。那节课上他破天荒地没有搞小动作。面对我的信任和期望,纪律委员这顶乌纱帽成了孙悟空的紧箍咒,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渐渐地,他不但能约束自己,也开始展现出他的管理和领导方面的才能,“权力下放”,任命小助手,对同学的不良行为进行劝阻,组织大家做了许多对集体有益的事情。虽然他的学习成绩进步不大,但依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和认可。新集体接纳了他,他也爱上了新集体。
我们应让插班生觉得自己被重视,被热切期待,有时会有惊喜。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教师可以了解插班生的爱好特长,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展现自我,从而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和表扬,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用期望点燃信心的火苗。
四、用信任打开孩子的心灵
上学期,班里新转来了一个男孩儿,姓周。他瘦高个儿,白净帅气,大大的眼睛里闪着好奇与疑惑。见到他羞涩地躲在妈妈身后,听他了父母说的这孩子在原来学校的情况,我暗自庆幸班里又来了个文静的男孩子,教育和管理上应该会让人比较省心。
我郑重地把他和另外两个新转来的小姑娘介绍给大家,鼓励全班同学与他们交朋友,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平时的课堂上,我关注这三位新来的孩子,只要他们有勇气举手,我就让他们来回答问题,并给予表扬。羞涩的他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积极举手发言,听课特别投入。还记得第一次作文课上,他的作文《我爱登山》写得太生动了,于是我拿来当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大家为他热烈鼓掌。在羡慕和佩服的目光注视下,他的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快乐。看到他能这么快地适应新班级新环境,学习上表现得这么出色,我也很高兴。
然而,一天课间,有学生急急忙忙来找我说,周同学把马同学打哭了!怎么可能?马同学本是班里数得着的调皮的男生,还会被文静羞涩的周同学打哭?直眼见到马同学捂着腮,泪流满面,而周同学一副打了人还有理的倔强表情,我暗自心惊。问明了情况,原来只是因为下课了,马同学没有及时给坐在里面的周同学让座位,周同学在狭窄的桌缝中难以挤出去,一生气给了他一耳光。两个人就打了起来,还都很委屈。我耐心地劝解他们,让他们考虑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对的地方,这样的小事如果互相谦让一下,礼貌地沟通想法,就不会发生打架受批评这样严重的事情了。两个人最终认错并互相道歉。没过两天,周同学又抓破了赵同学的脸,把王同学打哭了……每次他还硬着脖子绷着脸,好像受伤害的是自己一样。接二连三的冲突让我震惊不已,把同学之间的一点点小碰撞都当成是别人对自己的侵犯,还不善于表达,化解误会,攻击性强,总是用较极端的方式处理问题,反而弄得他和班里的同学关系紧张。
很快,班里的孩子对他敬而远之,最初两周他给大家留下的好印象也渐渐改变。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习状态,上课不爱举手了,课间没有人和他玩了,文静的他显得孤僻了。通过了解,我得知,他在原来学校也存在这些问题。与同学相处时经常发生冲突,用打架来解决问题。学习上也是家里人催得紧,但他不愿写作业,抵触心理、厌学心理都存在。理性分析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孩子很聪明很要强,他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欢迎,但毕竟是孩子,好的习惯需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另一方面,他不太会与人相处,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对他太严厉,缺少沟通,依靠打骂来约束他,只会让他的性格更加孤僻倔强,只会用打架这样的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最需要的是关怀与帮助,耐心教育和不断鼓励。以谈心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帮助孩子,鼓励孩子。
在学校里,我能怎样帮助这个敏感而又倔强的小男孩呢?发生了这么多不愉快的事情后,小家伙总是躲着我的目光,看得出他内心的痛苦。一定要帮他渡过难关。我无意中看到他写的习作——《神秘的世界》。他的爸爸妈妈给他买了一台电子显微镜,他用顯微镜观察鱼缸里的一滴水,发现了一个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不光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还配有视频录像,真是太好了,可以借用这篇习作来好好激励一下这个小家伙。我利用晨会邀请他到讲台上给大家做解说。在同学们一阵阵的惊叹声中,周同学内心的激动让他说话也结结巴巴了。我又在大家面前问他:“你想不想邀请同学们到你家里,一起来用显微镜观察。”他兴奋地不住点头。同学们一下课就围着他问长问短,微笑又一次洋溢在他的脸上。就让这台显微镜给孩子们打开一道知识的大门,让他们一同去探寻一个新的世界。但愿这台显微镜能为他打开心灵的一扇窗,让他能够接纳更多的友情,感受分享与快乐。
渐渐地,他和同学们又玩到了一起,过去的不愉快也被大家淡忘,他找到了新朋友。他的学习状态也逐渐调整过来,上课精神了,成绩稳定了……
五、用真诚争取家长的配合
罗森塔尔效应——你是最棒的!积极评价能够让人产生正面效应。有时插班生在学校犯了错,不应该常向家长告状,而是静下心来和他谈心,让孩子自己发现不对的地方,给他们改正的机会。这样做不是护短,而是为了避免孩子被家长批评后产生逆反心理,对新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今后的教育工作就更难开展了。如果必须家长配合的,应注意讲话的方式与方法,让家长感觉教师是在帮助孩子,感受到教师是自己孩子的人生导师,和自己一样都是为了孩子的进步。
记得有一个新学期,班上转来了一名女同学,她的性格十分内向,从不主动和教师、同学讲话,离群索居的样子显得格格不入,而且一上课就打盹。一问才知道,不但家庭作业没完成,还经常上网到深夜,只好白天来补觉了。我建议她妈妈控制一下孩子的上网时间,谁知,她妈妈一句话就把我逗乐了:“我女儿不是读书的料,在家上网总好过出去撒野。女孩子嘛,总是要嫁人的,读不读书没关系。”我只好一方面做孩子的思想工作,鼓励她向成绩好的女生看齐,经常拿一些得了网瘾的人做了傻事的报道给她看,一方面继续保持家校联系,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向家长报喜。慢慢地,孩子的母亲也渐渐转变了“读得好不如嫁得好”的错误观念。在一次家长会上,她妈妈非常高兴地告诉我,孩子现在懂事多了,家里的宽带拆除了,她居然没有闹意见,而且还懂得尊重长辈,性格也开朗了,不再一头扎进电脑里了。当初,让女儿转到私立学校是为了让自己省心,现在,她不但省心还十分放心。
作为班主任,插班生在各个方面有进步时,要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有很大改变,教师对孩子投来了赞许的目光,从而产生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愿意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积极协助教师,形成家校合力。这样就会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形成情感上的融合,从而积极乐观地、有目标地改变家教方法,让孩子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班集体中。
古人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一定意义上讲,转学能让孩子的各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若能正确有效把握,往往能有出乎意料的效果;若任其随便发展或教师不加重视,没有及时采取策略,则会错失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 王华《因人施教特殊儿童矫治个案》,《班主任之友》2019年第6期。
[2] 李家成、王晓丽、李晓文《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
33185019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