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1.022
今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颁布。“双减”作为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旨在切实为中小学生减轻负担,以实现高质量推行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责任感的基础。落实好“双减”政策,需要“家校社”各方完善机制、通力协作、各负其责,进一步强化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统领地位,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茁壮成长。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积极响应号召,坚决拥护“双减”,首要任务在于全身心地投入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行動中去,让作业更有质量、更有作用,在减轻负担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一、正确理解“双减”政策的关键着力点
做好教学改革,必须正确理解“双减”,否则便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总体而言,“双减”政策的落地是重塑全民教育价值观的过程,是教育机制体制重建的过程,是让全社会越来越尊重科学教育规律的过程,更是让学生回归正规学校教育的过程。具体来说,“双减”不能简单地做减法,学校的责任并没有减轻,而是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减负”最终要落在学生身上,但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减轻无意义的课业负担,是为了创设更加广阔、更加多元的发展空间。学校不仅要做好常规教学,更要承担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一个关键点在于“把时间还给孩子”,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互补,让社会机构与资源更多地服务于学校教育,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既各负其责,又能相互补充,并力发展,协同创建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良好生态。
二、“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总体思路
回顾我校往年的工作经验,超前的培养、过度的竞争、沉重的负担这些问题同样存在,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特别是简单、重复的抄写与练习,只能让学生们停留在记忆层面,作业的目的只是呈现结果,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育的总体思路应为——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课后作业搞面面俱到的“一刀切”,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消极对待的主要根源,“双减”减的就是这些重复、机械、无意义的作业,但“减”绝不能过激,更不能片面化、机械式地推行,必须与课程设计等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考量。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状态,更高品质的学习生活,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高质量的学习体验、高质量的师生交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皆密不可分。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量身打造了“绿芽欣然生长”课程——《一周实践指南》,围绕“学习小主人”“博览小能人”“健康小达人”“生活小强人”“创意小超人”五大主题,各学科教师围绕本学科的特点来设计实践内容,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课余时间,通过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个性化的课程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后作业成为一种自然的顺承,而非额外的负担,更注重实践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逐渐养成批判思维能力。
在作业管理上,基本原则是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学科评价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进行精心设计,精准理解学生对于知识、技能、概念的理解层次要求,评估学生的思维层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最为关键的实施者,教师绝不能通过“多留作业”的粗暴方式,让学生通过牺牲睡眠、牺牲锻炼时间、延长学习时间来提升学习效果。作业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合理调控作业结构,进行作业分层与个性化设计,以期通过更有效的作业设计,体现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具体到“课后服务”环节,我校严格落实减负提质,加强学科组、年级组统筹力度,合理调控作业结构,进行作业分层与个性化设计,并结合本班学生课后服务作业完成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修正,以期通过更有效的作业设计,更加高效地体现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分层作业”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基于具身学习理论,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引导学生置身其中。具身学习一定是具有实践性、活动性特征的,引导学生将“身体”置于认知实践的中心地位,强调认知是通过身体体验及其活动的方式形成,鼓励学生通过体验、探索、实践、感悟、迁移,以促成真正意义的学习,进而实现学生成长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为此我们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进行了作业设计。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实行分层作业,以学生自愿选择为主,教师加以引导,并对分层进行动态管理。教师十分注重对于学生选择分层作业的引导和评价工作,既注重学习结果,又注重学习过程,让每一名学生都能通过分层作业巩固知识、收获自信。
第一,丰富类型,调试作业分层梯度。根据课业难度、学生能力设计出复习巩固型、积累交流型、劳动实践型作业三个层次的语文作业,形成阶梯式的格局,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作业,在课后作业总量减少、课业压力减轻的情况下,作业对于提升复习效率、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作用却更加明显。
第二,“花式”减量,激发兴趣。针对班级学生课堂参与状态进行评价。对于发言积极、表达精彩、质疑精准的同学分别加盖小印章,累积一日印章较多的前5名学生奖励减少复习巩固型作业。除此之外,默写全优、习作精彩的学生也可变积累型作业为实践型作业,学生可以靠实力为自己“减负”。
上述两个方案执行开来,收效十分明显,首先是避免了教学、作业与评价的脱节,每一项作业内容都与课堂教学、学生成长息息相关,对作业进行“控量提质”,使得学生在更短时间内更好地复习与提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全新的作业设计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让中等生“跳一跳也能够得着”,且作业是动态的,尊重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学生的差异,更强调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差异,如果某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作业的难度和探究价值便会更高,某位学生的学习较为吃力,作业便调整为以稳扎稳打为准,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作业设计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减负工作的深度、速度和广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度的个性导致“检查难”,班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习惯、方法、爱好、情感、意志不尽相同,导致分层作业布置易,检查难,因此经常会出现教师作业改不完,学生“偷工减料”的现象。二是突然的松绑导致“收心难”,多数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双减”的意义,对于学习能力、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索性“破罐子破摔”,直到夜深才勉强完成作业,即便家长介入,也收效甚微。
四、基于“管理育人”模式的创新性实践
如何让“分层作业”发挥应有的效果呢?我们进行了深度思考,对前期工作进行了纠偏,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却疏于培养,使得学生缺乏“长性”,在本质上仍是学校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非“学习的主人”。我们将创新的关键点设置于此,深入挖掘和研究“管理育人”的要点、内涵与规律,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做法,精心设计学生作业管理的体制机制,让学生“自己管自己,齐心共努力”。
第一,花样取名,制定规则,唤醒学生成长内驱力。班级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分类,再进行“均匀混合”,组建学习小组,确保组内有一名“实力”担当,带动其他同学,选出一名成绩优异、管理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制作《 组作业PK清单》,每天统计组内各项作业的上交顺序,在小组内形成了良性竞争,学生考虑到“面子”问题,主动做作业,争当组内小冠军。在此基础上,各组商议为小组取一个个性化名称,“齐心奋进作业团”“高效作业旋风组”“卧虎藏龙学神组”等名称纷纷涌现,充分起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作用,使得追求进步、抱团成长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扮演者“发令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布置好作业后,便宣布各组“PK”开始,提交作业速度最快且面批正确率高的前三组为胜者,赢得最终大奖——一份美味的零食,或者观看一场10分钟的纪录片。这些看似寻常的奖励,却是孩子们心中的荣耀。在荣誉感的指引下,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投入到“战争”中,如果因为某一名同学拖了后腿,便会导致小组内其他成员的不满,负向激励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无须教师批评,便要自发地改正错误。
第二,“抱团取暖”,互勉共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项制度的效果显著,实行一周后,学生们作业完成速度大大提升,作业质量也水涨船高。但小组内良莠不齐,部分“特困生”成了该组学生的众矢之的。本是借小组竞争来提高作业完成效率,现在倒有些激化“贫富”矛盾了,甚至有一些小组因组内有学习吃力、作业完成慢的同学而向教师“鸣不平”,认为竞争的制度不够公平,多数人的努力会因为个别人的落后而“白费”。
基于上述现象,转变模式迫在眉睫,教师动态观察各组运行状况,适当进行了“平均主义”的调整,取得了良好效果。关键的手段是发出“在竞争中合作”的倡议,由组内效率较高、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该组内学习吃力的学生,根据组长统计的作业提交顺序,哪一组后进生提交速度、作业质量进步最快,该组可直接“晋级”——获得最终大奖。倡议推行开来后,小组成员再次凝聚起来,课后服务时段教室里焦急的催促声、不和諧的争吵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三两两辅导作业的温馨画面,学生间互助共进的效果十分明显。
第三,互相监督,争做学习主人,在“学”中立人、立身。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尤其是在无人约束的情况下,想要他们自律更是难上加难。这个问题在教师面批的过程中尤为明显。一个生动的体现是,原本只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当一组交来作业,我开始面批指导时,底下“蠢蠢欲动”的人便多了起来,使得课堂上出现了骚乱,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
为何不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互相监督提醒呢?为了调动学生的管理热情,班主任发出了表扬信,送给课后服务全神贯注的几位同学,并告诉全班学生,接下去由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同学的学习状态,来写表扬信或督促信。班主任将这样的“大权”交给学生,使得学生积极性提高,每次等待面批的学生都会擦亮眼睛,关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引导全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双减”政策施行以来,我们聚焦作业减负这一关键环节,迅速行动,精心设计,在推进作业改革的过程中逐渐纠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也有所提升。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对标先进地区、学校,我们也要正视工作中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作业分级的问题上,现行的分级标准较为宽泛,缺乏科学性,在组建小组的层面上,主要基于学习成绩这一关键性指标,对于学生个性的关注不够。二是在管理模式的创新上,小组PK的形式运行已经十分成熟,导致学生新鲜感大不如前,参与热情有所减退,小组组长等小部分学生的调动作用也十分有限。三是在家校共建的互动上,作业总量大幅压减,并不意味着全部取消,学生回家后仍要完成少量任务,家长的监督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与校方的互动不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样的理念在“双减”背景下尤为适用,作业是折射学校教育价值观和专业水平的“名片”,是“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支撑点,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连接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负担和成绩的关键点。做作业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去理解、内化和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过程。正是回归这样的初心,我们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管控课后培训、设计分层作业、进行实践活动等减少学生压力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如何在“减负”的同时让学生自我成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每一名教育者应该不断去探索。只有引导学生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不断发扬个性,发挥自主性,帮助他们成为自己的“小主人”,为将来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当指出,教育是一项复杂性、全局性的重大工程,单靠学校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加强学校、教师、家长三个方面的交流,构建高效的合作机制,才能营造团结共进、积极向上的良好教学氛围,学校教育不应该孤立于家庭与社会教育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业也应该逐步向更为丰富、更加多元、更有特色的方向拓展。
339150190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