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峰
摘要:本文从学生个人未来发展需要、学校内涵建设需要、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等角度阐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强化敬业意识、借助实践环节培养职业素养、紧抓顶岗实习提升职业素养三个渠道的有机结合,落实机械专业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机械专业 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何谓职业素养?相关文献指出,职业素养是职业技能和道德修养的结合,是个人从事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它的关键要素是:职业素养、技能水平、习惯行为。爱岗、敬业、诚信、乐观、互助等是良好职业素养的表现;牢固的专业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做好一项工作必不可少的要素;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成功的关键。
二、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
中职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与掌握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具有崇高的品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而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不管家境如何都享受着家长提供的优越条件,造成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的憧憬过高,对薪水和待遇要求过高;工作中避重就轻,没有任劳任怨的奉献意识和敬业态度;团队互助意识弱,重视个体利益,忽视企业的有关制度;心高气傲、频频跳槽等,得不到企业领导的认可。
(二)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力提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竞争中领先,不仅仅要提高办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知识、技能这些在短时间内通过培训、学习很容易获取,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需要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因此,中职学校要想在众多学校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调查分析得出,近几年企业越发注重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他们一致认为中职毕业生具备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完全能胜任工作岗位。这些学生思维灵动,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离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企业从自身的发展考虑,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职工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机械专业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策略
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日常管理以及课堂教学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非单纯地依靠一两门职业素养课程。学校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内涵,强化敬业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不单要传授专业理论内容,更要深度开采教材中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关系密切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教师可以将大国工匠的事迹和作品的展示作为切入点,适时对学生开展爱岗敬业职业素养教育,将枯燥无味的专业课学习变成培育职业素养的土壤。比如学校安排有钳工实训,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很困惑:钳工实训既脏且累、生产效率低下、作品精度低,明明可以通过数控车、铣等先进设备来完成,没有开设该课程的必要。实际上在中职教学中开设钳工课程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解决理论上相关的教学难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其次,钳工操作脏、累,学生需要坚持不懈、任劳任怨才能完成任务,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育;最后,使学生明白很多高科技领域中的零件是机器无法完成的,必须靠手工完成。事实证明,钳工课程学习中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和有着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的学生,在其他课程如数控车、数控铣的学习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二)借助实践环节,培养职业素养
实训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动手操作,“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从而实现能力和知识的内化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实訓环节中的各种规范要求、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等对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沟通交流、团结合作等工作精神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实践环节,让学生们在锻炼和提高技能的同时受到职业素养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1.规范实训场所。职业素养的培养仅靠课堂上的专业理论学习成效较低。通过引进企业相关元素、渗透职业背景,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熏陶,必将成效显著。这要求学生首先在购置实训设备时必须完全按照国家技能考核标准执行,保障硬件配置;其次对购置的设备如数控车、数控铣按照企业的规范标准布局、放置;再次,在各实训场地张贴本工种的操作规范示例和安全警示标记;最后做好宣传工作,开辟专门的宣传栏,展示学校前几届优秀毕业生的就职状况、对学弟学妹的要求和期许,以及在行业中有一定威望的全国各地的技能工匠的优秀事迹,从而让学生在模范的引领下理解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落实8S管理制度。要想成为行业的精英,前提是要成为一个称职的员工。因此,学校应推行企业的8S管理制度,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成为他们成就事业的执着追求。学校在执行8S管理制度时,注重与企业管理的衔接,模仿企业生产环境,严格要求学生:实训操作严格按照程序,一旦发现不按程序操作的要及时纠正;加工的工件要严格检测,与要求不符的再次加工,直至与规定和要求一致为止;实训完成后清扫机床,并将各工具按要求整齐摆放。借助8S管理制度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造就学生务实、严谨的行事作风和专心、笃定的工作意志。
3.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学校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实训场所8S管理》《机床保养和维护责任分布》等相关管理制度,只有严格践行相关标准,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良好职业素养的目的,否则学校制度就成了摆设,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毫无作用。因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不定时地对数控、车工、钳工等实训场所进行突击检查,要求相关人员根据督查结果及时整改,并将检查情况纳入期末考核,从而保障制度的严格执行。在实训过程中确保学生人人参与,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为顺利通过技能考核提供保障,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紧抓顶岗实习,提升职业素养
中职学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注重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例如,学校与江淮奇瑞企业合作过程中,邀请企业的专家为机械专业的学生作职业发展与展望报告,为学生们讲解企业的用人标准、管理模式以及自己的成功经验,从而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以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调整心态并重视职业素养的形成。学校派专业教师深入江淮奇瑞企业参与理论培训,以传经送宝的形式将理论知识教授给他们的员工,采取这种合作的方式实现职业素养的传递。
综上所述,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学校内涵建设需要和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出发,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以高标准、严要求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为国家、社会、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寿祖平.从大国工匠谈机械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J].职教视点,2017(9).
[2]江欣怡.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才智,2014(24):69.
[3]王在勤.技工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4]赵素萍.职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之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5(12).
责任编辑:唐丹丹
335150190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