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艳,王星月,罗凤鸣,王坤杰,肖 羽,万学红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四川成都, 610041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新时期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从培养高层次专门应用人才转变为培养“德育并举、科教融合、创新实践、全面发展”的健康战略储备性人才。现行研究生教育管理方式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存在诸如研究生生源不均[1],不同专业间竞争差距较大;教育形式固化,忽略贴近学生心灵的解惑[2];管理主体模糊[3],缺乏对研究生足够的关注和思想引领[4];管理过程缺位,长期存在“经验主义”“结果导向”的粗放管理思维等问题[5]。面临研究生教育管理困局,吕淼华[6]、王青[7]等提出基于学科设置班主任,梅贻琦提出倡导“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式教育[8],构建以爱相济、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探索。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医学研究生班主任工作展开民主评议,深入客观评估医学研究生班主任工作实效,探析医学研究生教育内在规律,探索构建契合医学研究生培养特点的研究生班主任工作制度,以期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提供有益的实证参考。
选取四川省某高校医学专业全日制在读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纳入标准:医学专业全日制在读研究生。排除标准:①非全日制研究生;②学籍异动研究生;③拒绝参加调查的研究生;④问卷被判定为无效问卷的研究生。本次调查共收回1153份问卷,剔除22份无效、重复问卷,有效问卷1131份,有效应答率为98.09%。
1.2.1 问卷设计。问卷设计阶段,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遵循思政教育导向性和工作成效可量化评估原则,拟定专家咨询表,内容包括: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关心学生(学习指导、生活关心);关注学生(安全维稳、心理健康)。
专家咨询阶段,选取10名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临床医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统计学领域专家进行咨询,所有专家工作年限超过10年,8位专家为高级职称,均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对于本研究内容的专业权威性和熟悉程度高。采用问卷征询、现场访谈和电话咨询的方式开展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9]:第一轮调查,专家针对作者依据文献分析和前期研究工作结果编制的问卷条目与选项构想,提出增加、修改或删除意见,初步形成指标体系框架;第二轮咨询选取指标变异系数反映专家对指标评价的协调程度,变异系数值越低表明专家意见一致程度越高,选取专家评分均值高于3分、变异系数低于20%的条目,包括“班级建设”“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共计3项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和12项三级指标,形成医学研究生班主任工作评估指标框架。对评价条目采用Likert等级评分法进行逐级赋分[10],形成问卷初稿。预调查阶段,采用问卷调查及面对面访谈相结合方法抽取10名医学院校教师和20名医学研究生开展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调整问卷后,开展正式调查。
1.2.2 问卷调查。结合调查对象特点确定可行的抽样方法,抽取医学专业全日制在读研究生1153人,运用问卷星进行在线调查,遵循知情同意和隐私原则,通过告知、密码、必答题、答题时效等设置,保证有效回收率和调查质量。数据整理分析过程中,详细检查数据以发现和更正错误,严格清理数据排除无效和重复问卷。采用Cronbach'alpha检测问卷内部一致信度[11],Cronbach'alpha为0.960;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问卷结构效度,KMO值0.968,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0.01),解释了总变异的70.103%;结果表明此研究设计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及效度。
共纳入硕士研究生675名(59.68%),博士研究生456名(40.32%)。其中,配置班主任研究生共计946名(83.64%),按年级在专业内横向配置班主任研究生247名(21.84%),按相近学科及相同学位类型纵向配置班主任研究生699名(61.80%);未配置班主任研究生185名(16.36%)。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表2调查结果表明,在班级建设工作方面:学习动力与投入、学风考纪、学习成果指标中7个条目评分均值为高于理论中值,学习频次评分均值最低为2.71±1.37,课程学习评分均值最高为4.00±0.85;在关心学生工作方面:学业指导、就业指导、日常关心、困难学生关心指标中8个条目评分均值为3.53±1.20-3.82±1.05,均高于理论中值,专业技能提升评分均值最低为3.53±1.20,困难学生关心评分均值最高为3.82±1.05;在关注学生工作方面:安全教育、应急处突、宣讲教育、危机预警、危机干预指标中5个条目评分均值为3.86±1.06-4.05±1.02,均大幅高于理论中值,安全教育评分均值最低为3.86±1.06,应急处突评分均值最高为4.05±1.02。总体来看,医学研究生班主任工作成效20个条目评分均值高于理论中值。
表2 医学研究生班主任工作成效评价
本研究以是否配置班主任为分组依据,开展医学研究生班主任工作成效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见表3):对于班级建设工作成效,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在“学习效率”“学习氛围”“学习风气”“课程学习”5个条目评分均值高于未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学习风气”组间差异分值最大,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83±1.05,未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33±1.07;“学习效率”组间差异分值最小,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40±1.15,未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08±1.11。
表3 医学研究生班主任工作成效差异分析
对于关心学生工作成效,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在“学业指导”“就业指导”“日常关心”“困难学生关心”4项三级指标8个条目评分均值高于未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和“遇到学习瓶颈能向班主任求助”组间差异分值最大,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分别为3.74±1.12、3.66±1.15,未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分别为3.26±1.04、3.18±1.08;“及时获悉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并提供有效帮助”和“科研经验分享和指导”组间差异分值最小,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分别为3.82±1.05、3.67±1.15,未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46±1.09、3.31±1.07。
对于关注学生工作工作成效,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在“安全教育”“应急处突”“宣讲教育”“危机预警”“危机干预”5项三级指标5个条目评分均值高于未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并制止危机进一步发展”组间差异分值最大,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95±1.05,未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45±1.09;“帮助提升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组间差异分值最小,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86±1.06,未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52±1.09。
本研究以横纵向配置班主任为分组依据,按年级在专业内横向设置班主任,按学科和学位类型纵向设置班主任,开展医学研究生班主任工作成效差异分析,表4结果表明:对于班级建设工作成效,纵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在“学习时长”“学习氛围”“学习风气”3个条目评分均值高于横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学习时长”和“学习风气”组间差异分值最大,纵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分别为3.37±1.25、3.88±1.04,横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分别为3.15±1.40、3.66±1.08;“学习氛围”组间差异分值最小,纵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46±1.15,横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26±1.17。
表4 横纵向班级研究生班主任工作成效差异分析
对于关心学生工作成效,纵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在“学业指导”“就业指导”“日常关心”“困难学生关心”4项三级指标8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横向班级中的研究生,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及时获悉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并提供有效帮助”组间差异分值最大,纵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90±1.01,横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61±1.12;“遇到学习瓶颈能向班主任求助”组间差异分值最小,纵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70±1.13,横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52±1.21。
对于关注学生工作工作成效,纵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在“安全教育”“应急处突”“宣讲教育”“危机预警”“危机干预”5项三级指标5个条目评分均值高于横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帮助提升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组间差异分值最大,纵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93±1.03,横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65±1.14;“及时识别心理状态波动学生”组间差异分值最小,纵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96±1.04,横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为3.73±1.14。
以学科专业为主轴,选聘专业教师担任研究生班主任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成效评估结果表明,“学风建设”“学习指导”“生活关心”“安全维稳”“心理健康”等教育工作任务取得良好成效。
这与研究生班主任自身专业背景和教育环境紧密相关,优秀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针对学科特色化学业指导、职业化价值引领、专业化文化传承等教育内容,提供“从游”场景[12],通过学科专业教师智慧,将教育课堂延伸到临床实践工作及科学研究场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延伸到专业知识的案例探讨及生命科学、医学伦理、人文关怀的思辨范畴,促进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及临床技能实践的完整性与体系化,是新时期从游教育理论的良好实践。同时,班主任日常工作与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班集体活动加强师生联系,在学风引领、心理健康促进、突发事件处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是否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评分均值组间差异最大的6个条目为“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遇到学习瓶颈能向班主任求助”“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宣讲”“及时识别心理状态波动学生”“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并制止危机进一步发展”,提示医学研究生班主任开展关心和关注学生工作是关键。
一方面,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化程度高,研究生班主任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专业学习经历,对于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及科学精神培养和帮助指导学生克服学习瓶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研究生个性化特征显著,学习阶段的心理状态与专业学习密不可分,研究生班主任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前线,近距离接触学生,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关注学生内在发展需求,为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波动提供了有效路径,为第一时间内有效干预心理危机事件和突发安全事件提供了可行渠道,可见,医学研究生班主任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搭建“学生-班主任”“班主任-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三维紧密沟通渠道和育人协同体,完善“学生-教研室-学院-学校”全过程管理循环体系,加强研究生管理与教育过程中上下联动的可及性,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模式。
调查表明,是否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对于班级建设指标中“学习时长”“学习频次”“科学研究”3个条目评分均值无显著性差异,“学习效率”“学习氛围”“课程学习”3个条目评分均值组间差异最小,“学风考纪”条目评分均值组间差异最大,提示医学研究生班主任对于班级建设过程中学风考纪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而学习动力与投入和学习成果孵化等工作成效有待提升。
一方面,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指导者,在本专业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学生对于科学研究更习惯且倾向于寻求导师指导和帮助。可见,对于学习动力与投入和学习成果孵化方面,应发挥导师首要指导作用,班主任的设置应作为现行导师培养制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班主任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过程中,“点对点”和“面对面”的教育模式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学风引领作用。研究生学习成果的取得与自我管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效率等密切相关,通过班级学风建设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倡导“学风从游”而非“学业助游”,是医学研究生班主任班级建设工作值得探索的重要内容[13]。
面临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不同学科专业化差异、不同学位类别培养模式差异、不同培养阶段差异,探索配置班主任的差异化模式尤其重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常按照以年级为单位横向编制班级或以学科专业为单位纵向编制班级两种模式进行管理[14],李武武提出横向班级利于集中管理,但医学研究生按专业细分进入临床或实验室学习,集中规范引导和日常管理变得行之无效[15];王方芳等提出纵向班级打破培养阶段界限,按照学科专业组建班级构建更为公平的管理体系[16],有利于学科专业内传帮带传承作用。
本研究过程中发现,纵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对于“班级建设”中“学习时长”“学习氛围”“学习风气”评分均值高于横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P<0.05),“学习效率”“学习时长”“课程学习”评分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关心学生”和“关注学生”13个条目的评分均值高于横向配置班主任的研究生(P<0.05),与王方芳等研究结果一致[16]。结果提示班级建设工作中,纵向班级比横向班级在“学习时长”“学习氛围”“学习风气”“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收获与认可度更高;在关心和关注学生工作方面,纵向班级比横向班级在“学业指导”“就业指导”“日常关心”“困难学生关心”“安全教育”“应急处突”“宣讲教育”“危机干预”“危机预警”评分均值更高,可见纵向设置班主任能加强与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多渠道的交往,通过认同的情感连接和准确掌握研究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坚持分专业分类引导,因材施教,满足研究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班主任育人实效,对纵向配置班主任提升工作实效提供有益实证参考,也进一步提示了未来研究生管理教育实践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