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互联网医疗研究合作网络分析和热点识别

2022-03-19 14:43刘裕儒刘红思夏晨曦沈丽宁
医学与社会 2022年2期
关键词:领域医疗研究

刘裕儒,刘红思,夏晨曦,沈丽宁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0;2湖北省卫生技术评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30;3东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近年来,“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卫生领域快速推进。2012-2019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19年的市场规模达到271.7亿元,同比增长47.5%[1]。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包括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2]。为了迎合人群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国自2014年以来发布了一系列利好政策,2018年的《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类别和监管方式。互联网医疗应用范围广泛、节约成本并能提升患者体验,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国医疗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及服务效率低下的局势,也是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医疗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国内相关研究也与日俱增,可对该领域研究情况进行梳理的文章一直较少,其中吕小萍等利用关键词聚类分析了2008年至2018年4月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研究的主题结构和趋势[3],袁成菊等通过聚类树图将互联网医疗领域研究总结为4个类团[4]。然而未有研究对该领域的合作情况进行探究,同时已有研究在热点的归纳时仅考虑研究的关键词,对类团主题内容的解读较为粗略。因此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LDA主题模型,对互联网医疗领域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再现和归纳该领域研究力量的合作关系及研究热点,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后续研究的推进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使用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专业检索的检索表达式为:TI=“互联网”*(“医疗”+“诊疗”+“医院”) OR KY=“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疗” OR KY=(“互联网+”+“互联网”)*(“医疗”+“医疗健康”)。截止到2020年2月29日,共检索到2469篇文献,下载题录并导入文献管理软件中浏览和筛选。排除标准:①文献来源为报纸的文献;②重复文献;③刊首语、征稿启事等非研究类文献;④与主题弱相关文献; ⑤无作者文献。经进一步筛选,共得到国内互联网医疗相关文献共1250篇。

1.2 研究方法

1.2.1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对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进行量化研究,主要分析某一特定空间范围内行动者间的关系的情况、特征以及对组织的影响[5]。研究通过SNA方法对作者及合作关系进行分析,确定领域核心作者群后,使用SATI软件构建作者合作矩阵并导入UCINET软件计算相关指标。整体合作度和合作率计算见式(1)和式(2)。最后使用NetDraw软件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将合作关系可视化,网络图谱中每个节点对应一位作者,节点间连线表明作者间有合作关系,连线上的数字标识合著论文数量。

式(1)

式(2)

1.2.2 主题分析。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是一种三层贝叶斯产生式概率模型,其认为主题混合比例的差异构成不同文档的差异,是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有关主题挖掘的重要模型[6]。首先对1250篇文献的摘要、标题和关键词进行预处理,即使用Jieba分词工具实现分词、去停用词和自定义词典过程。常规停用词有标点符号、语气助词、介词、连接词等,本研究还添加了语料中高频无意义词汇、词频过低词汇以及在多个主题分布概率均较高的词汇;取关键词中较长的专有名词加入自定义词典。

对处理后的语料,使用第三方开源Python工具包Gensim包构建LDA主题模型,其中参数α和β分别设定为0.05和0.01。主题数K则依据困惑度来计算,其通过模型的泛化能力衡量该模型对于文档文本的预测能力,通常情况下,困惑度越低,主题模型的推广性越佳,话题的拟合性越好[7]。采用主题强度衡量不同主题的研究热度差异,其表现为一段时间内所有文档中某一主题的概率均值[8]。

2 结果

2.1 文献时间分布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医疗的概念刚刚萌发,2013年之前每年论文数量都维持在5篇以下的低水平。2014年行业起步后论文数大幅上升,其中2015-2016年间增长最快,增幅3.89倍,随后几年论文数量总体仍然保持增加趋势。由于该领域实际发展时间较短,论文数还未出现明显的“拐点”,未来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同时由于2018年和2019年国家发布了诸多相关政策文件,2020年文献总量有望较多增长。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论文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医疗领域论文数量时间分布

2.2 合作网络分析

初步统计发现,1250篇文献涉及作者共2626位,其中由两位及以上作者合著的文献共689篇,约占一半。计算作者的合作度与合作率,分别为2.4和55.1%,整体合作程度相对较高[9]。取全部作者分析,难以突出重点和直观观察合作情况,所以需选取较重要的作者和合作团体为核心作者群[7]。他们是所在学科领域中科研成果较丰富、学术造诣较深的科研人员。上海市儿童医院于广军发文量最高,为8篇,根据普赖斯定律由式(3)得出该领域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2.1篇,其中nmax为高产作者中最高发表论文数,m为高产作者中最低发表论文数,可知核心作者发文量应不少于3篇,共计59位。

式(3)

2.2.1 总体情况。59位作者构成的合作网络包含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从宏观层面看,合作团体较多但分散,团队间的关联不大。微观层面上,团队以两人合作为主,较大的合作团队数量少。规模最大的团队有5人,共3个。19位作者为独撰作者,为合作网络中的孤立点,如图2所示。可见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还未形成成熟的合作关系,仍处于寻求研究合作对象的时期。

图2 互联网医疗领域国内核心作者合作网络

2.2.2 子网分析。在国内互联网医疗合作网络中,参考其他文献划分出4种类型的子网络[10-11],分别是单点类型、双核类型、单核心类型、多核心类型。单点类型共19位,为作者独立发表论文,是其他类型子网络发展的基础。双核类型的子网为两位作者合作发文,形成两个节点加一条连线,共18位作者构成9个双核类型的子网。其中除孟群和尹新合作发表6篇论文外,其余为两两合作发表3篇,合作形式有同机构合作和跨机构合作。同机构合作中有导师与研究生合作,如杨德仁和李少芳,也有同医院内合作,如上海儿童医院的于广军和崔文彬、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疗中心的杜超和张梅奎。跨机构合作主要为高校和医院或科研机构间的合作。具有单核心性质的子网络共2个,其核心节点与其他节点间都有连线。一个是福州总医院以陈金雄为核心的团队,主要研究互联网医疗实际应用和互联网医院的实现;另一个为以王爽为核心的跨机构研究团队,研究内容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监管及法律、法规。多核心类型子网络有3个,包括一个三人团队和两个五人团队,其中杨光华、黄利兴等构成的五人团队4次合作发表论文,合作关系较强。这种子网络的节点互动频率高,网络中资源传递效率高,是比较完备的合作模式[12]。

2.2.3 网络密度。网络密度指作者间实际关系数和可能存在的最大关系数的比值,描述了作者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网络密度高的合作团体中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渗透较快,共享及传递效率高[10]。本研究合作网络密度为0.069,数值较小,这说明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作者间互动不强、连通性较低,合作结构稀疏松散,知识共享效率较低,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该领域未来的科研产出能力,也说明合作模式依旧处于形成阶段。

2.2.4 中心性。中心度体现了作者在整体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分为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点度中心度可衡量作者处于核心地位的程度。由表1可见,王萍、杨光华、余俊英、饶淑华和黄利兴的点度中心性最高,并且构成5人子网络,他们在国内该领域处于相对主要位置。缪伟次之,也是完备型子网络的节点之一。然而,由于发展时间短,作者发表文献量差异小且合作网络松散,作者的核心性区分不显著。中间中心度高的作者常位于许多其他节点之间的路径上,他们更有能力控制其他节点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整个网络的中间中心度为0.18%,数值很低,网络的沟通性不佳。核心作者中只有陈金雄和王爽的中间中心度不为零,这两位作者起到了网络间联结和媒介的作用,占据位置和资源优势。其余作者对知识交流共享的控制能力较弱,反映该领域大部分学者没有足够控制学科资源的能力。对于接近中心度,因大量孤立点和独立子网络存在使其无法直接计算。

表1 合作网络作者中心度(部分)

2.3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研究热点识别

2.3.1 主题划分和合并。参考困惑度曲线,将互联网医疗领域研究划分为23个主题,根据各主题的高概率词汇进一步合并为11个主题,分别为“模式和发展”“互联网+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疗金融”“远程医疗”“大数据分析”“移动医疗”“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和系统”“互联网医院”“企业战略”“安全和监管”,并计算合并主题的主题强度。见表2。

表2 主题模型和合并结果

2.3.2 研究热点分析。选取合并主题强度前6位的主题作为领域热点主题,从高至低依次为“互联网+健康管理”“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分析”“分级诊疗”“安全和监管”“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健康管理”主要包括慢性病患者管理和护理。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相比高价长期住院,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医院-社区一体化慢性病管理模式应用广泛,其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医院,为患者提供连续系统、高效低价的防治服务,包含综合医院方案制定、社区电话随访及方案修改,对于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指标控制和生命质量改善具有明显效果[13-14]。“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应用于伤口造口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失能老人的护理和康复等场景。

远程医疗的服务模式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培训等,在糖尿病健康管理、皮肤病诊疗、区域医疗心电诊断平台等方面都具有应用价值。远程医疗不仅有效破解深度贫困地区在设施、人员和资源上的困境,还联合医联体将优质诊疗服务延伸至基层,县级医院也可以借助远程医疗平台强化医生的培训、对接向上的省级医院和向下的乡镇及社区医院,从而推动分级诊疗[15-17]。但其依旧存在技术、政策、管理、群众接受度等方面的难题。

许多研究者围绕互联网医疗用户的使用意愿、认知和态度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统计调查、模型构建和分析。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种、信任、感知收益、上网方便等会影响到一般居民的使用和采纳意愿;而对于医生群体,影响因素有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18-20]。此外,满意度也会影响就医意愿,而它与医患沟通中言语表达的可延展性密切相关[21]。认知和态度方面,居民的认知程度和使用率偏低,但持有迫切需求和接纳的态度[22]。相比之下,医务人员的认知普遍较高[23]。

国内多位学者都对“互联网+”视角下分级诊疗体系和新型分级诊疗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其中牟亚婷分析了转诊协作平台、远程医疗平台和健康信息平台3个方面的设计内容[24],李华才总结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10种模式[25],吴谦等利用双向转诊系统、医院内部核心系统、医疗服务平台系统和监督管理系统来构建模式框架[26]。医联体结合分级诊疗凭借因地制宜的优势,可最大限度整合医疗资源并提高诊疗效率[27]。此外,“互联网+分级诊疗”针对不同病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现存困境中,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以及行业监管和法律问题得到了普遍关注。学者们提出医疗机构内部要在安全控制技术方面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和技术培训等管理制度;国家和政府层面需加大监管力度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患者个人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28-30]。互联网医疗的监管涉及药品、广告、医生和医疗机构、企业以及医疗保险等多方面,我国目前立法不足,监管机构职能交叉,纠纷处置机制也不够完善[31]。部分互联网医疗服务由卫生部门难以有效约束的第三方提供,这也加大了信息监管的难度[32]。

近几年崛起的互联网医院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建立,国内研究多半围绕其建设展开。设计的功能模块主要有远程医疗、妇幼健康服务、慢病闭环管理、智能导诊、线上问诊[33]。运营管理方面,吕应博等提出从团队协作、管理体系、信息系统与技术体系4个维度实施精细化管理[34],聂良刚等落实了医疗服务运营规范、服务价格和医生评价标准[35]。实践方面,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有效控制指标并提升自我管理效能,用于肺结核患者的健康宣教提高了依从性及治愈率[36-37]。

其中,“互联网+健康管理”“远程医疗”及“数据分析”主题的合并强度都在0.12以上,明显高于其他。老龄化加剧及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使居家健康管理需求逐渐增高,可穿戴设备和医疗类APP的发展也助力了服务实现,可能是造成这一主题研究热度极高并逐年增多的原因。远程医疗有着极大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的优势,其热度自提出就居高不下。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和落实,远程医疗在全国也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关于各区域、各病种应用实践的研究将继续增多。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主题的研究目前主要围绕公众的使用情况和结果展开,利用其成果开展服务水平和质量评价调查,提升现有服务方面的研究或许会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3 讨论

3.1 作者间和团队间合作有待加强

目前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作者合作网络的整体结构较稀疏,中心性强的作者也较少。网络结构的疏密可以反映领域中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程度[10]。互联网医疗研究起步较晚,有影响力的作者与有能力控制资源的作者有限,这就导致虽然已形成一些研究团队,但团队之间的联系不够,不利于科研成果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传递。因此,高产作者提高在领域中的活跃性,增强自身团队与其他团队的合作,才能使合作模式从初期走向成熟。

3.2 跨机构合作不断加强

该领域研究机构主要有高校、科研机构、医院,跨机构合作现象明显,这可能与其跨学科属性有关。此外,一些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参与了研究,因为服务的实现常常得力于信息技术的支持,未来医院和企业间的合作有望进一步加强。随着研究内容更加深入,更需要不同类型机构进行知识的交流碰撞,如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研究机构也需跟相关实施部门加强合作,将创新性成果落到实践中,从而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广泛应用和领域发展。

3.3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关注度较高

主题分析显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主题的研究热度最高,因为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血压患者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38]。同时,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也在不断完善。远程医疗和分级诊疗作为另两个研究热点,主要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也可通过远程医疗教育进行培训,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17]。

3.4 互联网医疗用户的就诊体验有待优化

公众对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接纳程度和使用体验,无论是对行业发展还是服务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用户不仅包含患者,还包括提供服务的医生、护士等,目前公众对此的态度积极但认知还有待提高,这需要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加大宣传引导的力度。患者和医生本身的特性、医患关系以及用户和平台间的互动都能明显影响用户体验[18, 20]。应针对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分别改善,以促进整体互联网医疗服务品质的提升。

3.5 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医疗健康信息保护一直是社会焦点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指出医方具有保护公民个人健康信息的义务,应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和保障措施。同时,高度依赖网络的特性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也用较大的篇幅专章规定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医疗机构需要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保护机制,使用多种技术协同保护信息安全,政府也有必要继续加强法规建设和行业监管。因此,有关隐私保护机制和技术的研究也将是未来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研究趋势之一。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仅从CNKI数据库收集数据,可能会遗漏部分领域相关中文文献。另外,主题分析虽然纳入了摘要文本,但是中文摘要的非结构化使其对主题划分意义有限。今后可扩大数据来源,并结合时间属性,更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合作网络及研究热点。

猜你喜欢
领域医疗研究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2020 IT领域大事记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领域·对峙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