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园所生态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

2022-03-19 23:18刘玲玲
家长·中 2022年1期
关键词:创设生态环境

刘玲玲

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學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科学领域再一次提出了要使幼儿“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提出“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再一次规定了要使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指南》的这些精神和要求都表明了幼儿获得知识和体验都需要对诸多所接触的事物进行直观的认知,他们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就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直观信息对他们的激发和诱导。因此,我园以“节能环保 绿色生活”的生态理念为指导,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进行了幼儿园建筑和环境的周密设计,建造过程中置用了多种绿色环保节能设施,如雨水回收系统、光诱导设备、墙体垂直绿化……同时积极创设园内生态文化教育环境,以使幼儿能受到环境的感染、熏陶和塑造。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我们必须明确幼儿园的方向和特点,树立环境是儿童“无形课程”的观念,将环境创造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双赢作用以及环境的“显示”。环境对人的认知、语言、情感和态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在教育中,环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收一切,并将其融入他们的生活中。”《纲要》还将环境视为一种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对环境进行设计,以充分发挥环境的促进作用。

一、营造园所生态文化共用环境,发挥环境互动功能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因此应该重视环境的创设,即为儿童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所以幼儿园在建造之初就可以充分挖掘建筑的教育内涵,让园所的生态环保系统成为幼儿亲眼可见、触手可及的生态文化的景和物。生态教育背景下的幼儿园环境是指以生态教育为特征的幼儿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态课程建设,让幼儿在与环境“共生”的过程中,增强生态意识,形成生态道德,培养生态智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环境包括幼儿园室外空间、设施和设备、墙壁和地板、角落和材料。目前,在突出生态教育特色的幼儿园中,环境创造普遍注重静态美。例如,在幼儿园种植几棵绿叶树木,或在显眼的地方悬挂一些田间水果,让进入幼儿园的人感受到生态氛围。然而,这仅仅使环境创造成为一种装饰和装饰,缺乏探究和互动。如何更好地完善幼儿园生态教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真正体现环境的文化内涵,笔者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零距离接触的环保设施环境

以我园为例,幼儿园在建造时按绿色环保要求使用了雨水回收系统、自动喷灌系统、光诱导技术……高出地面的自动喷灌喷头、雨水回收井圈、光诱导管的地面灯罩等,这些有趣的高科技环保设施对幼儿来说,就是他们在园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察、探索,以满足其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增进对环保设施的了解。

(二)创设多样化的绿色植物环境

幼儿园需充分利用平面、立面、立体空间进行园所绿化。我园树木有20余种,100余棵,除了常绿树、落叶树,还有各种果树,一年四季树木景色各不相同,可以说天天有花看,年年有果摘;位于幼儿园入口处近80平方米的天然垂直绿化墙,不仅能给幼儿极大的视觉冲击,更能激发幼儿极大的观赏兴趣;院子小山坡上的“金银花绿色隧道”则是幼儿与自然亲密相伴的好去处;东南角上的幼儿生态种植基地,让幼儿在观赏、照料植物的同时,学习了科学种植的方法;此外,用轮胎、奶粉罐、可乐瓶等各种废弃物作器皿种植的新奇方式,让幼儿在种植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三)创设参与式生态堆肥环境

《纲要》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创设参与式互动环境,便于幼儿切身感受、实际体验。所以在环境的创设中,我园引进来自芬兰的堆肥箱,让生态堆肥在幼儿园“落户”。堆肥箱可以让日常的餐厨垃圾、自然垃圾自行发酵,变成可以作用于种植的有机绿色肥料。有了这个神奇的绿色箱子,让幼儿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入箱、餐厨垃圾堆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资源循环、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待到种植时,幼儿自主动手,取出肥料、施肥入土、播撒种子,然后便是精心地照料和耐心地等待。抽芽、开花、结果、品尝,再堆肥……幼儿经历的每一次种植活动,都是对生命的最好体验。

二、分层创设生态文化教育环境,共图环境人文愿景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洛夫认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环境的间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所以教育者需持有特有的敏感性,关注幼儿园的每一个空间和角落,让它们承载生态文化育人功能。

(一)以环保节日为依托的门厅环境

一年中有很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环保节日,这些环保节日与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围绕这些环保节日,创设相关的生态文化环境是我园探索的一个重点,例如,开学初在门厅里,教职工设置绿色植物立柱与报纸花朵交相辉映的开学欢迎氛围,让幼儿与家长可以在花朵前拍照留影,纪念新学期的开始。围绕“世界无车日”,本园创设绿色出行的展板,让每个绿色出行的家长与幼儿共同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样激发了幼儿参与绿色出行的积极性。因为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作用,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这样这些围绕环保节日而设置的环境就显得独具生命力,紧紧吸引了幼儿与家长的目光。

(二)以物质资源收集为主的走廊环境

《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并在艺术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所以,在幼儿园走廊环境的创设中,本园在每条走廊都设置“收集东、收集西”废旧材料的收集环境:树枝、石头、松果、毛线、塑料瓶等可以再次利用的废旧材料与自然物,都可以带来放置环境中,将资源收集利用与环境改造巧妙结合,以不同楼层不同年龄段幼儿活动课程特点,打造小、中、大各具特色资源收集环境。每条走廊环境的创设,都是围绕不同的废旧材料进行,都会有不同的创意,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引发观察、探索以及深度学习。

(三)以宣传生态活动为主题的楼道環境

基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以及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本园开展了不同的生态特色主题活动,激励幼儿主动参与,由此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获取新经验。同时,教师以照片加简单文字说明的方式,将活动展示在幼儿园建筑不同层的楼道环境中,让环境与活动起到了良好互动的作用,既能让幼儿接受人文生态环境的熏陶,又将生态特色活动的理念得到发扬,这对培养幼儿的生态意识起到很重要的熏陶作用。在丰富的生态活动主题环境中,幼儿增长了环保常识,并能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行为习惯,同时将我园生态特色活动以各种方式凸显出来。

(四)以季节变化为视角的户外种植饲养环境

随着四季的变化,周围自然界不同的景致变化着,我园的阳光大棚与种植园地的环境也在变化。在种植园边上,新开发的“湿地小园”“兔兔家”,让幼儿对大自然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对小动物有了饲养、呵护的亲身体验。在阳光大棚中,木架上的绿色多肉植物、种植区里各种季节里不同的花卉、竹架常青藤上的嫩绿的攀爬植物、沙土区仙人球等植物都是幼儿流连忘返的景区。而幼儿园里广阔的种植园地,也由各班的幼儿精心照料,他们一起从播种、移栽、除草到收获,在照顾这些蔬果的同时,也见证着植物给环境带来的变化。

(五)以野趣为视点的户外活动环境

在探索的进程中,本园重点将户外活动场地进行了改造,重新更换了大型户外运动器械,建造“趣园”,改造户外迷宫、户外涂鸦、户外骑行、户外建构区域;在沙池区域设置了玩水的场所,用竹片连接洗手池与沙池区,有了这样的环境,幼儿可以自由观察水的流动、引水进沙池;在园内的大树下,自制的木桩小动物与绿色环境相映成趣,给园所环境带来了新的生机,让幼儿园课程向亲近自然靠拢,让幼儿能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相伴。这一切都让幼儿的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潜能得到充分展现,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获得多样化经验及学习成长的乐园。

三、打造生态文化班级环境

(一)以生态主题活动为背景

在幼儿园的主题课程中,有许多的主题课程是与本园的生态教育特色活动相关的。以生态主题活动为背景,创设相关的生态文化班级环境也是本园探索研究的一个方面。各班教师应与幼儿一起布置主题环境,打造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生态文化小环境。例如,小班的主题有“春天真美丽”“小小蛋儿把门开”“夏天真有趣”“蔬果宝宝是朋友”,中班的主题有“树真好”“大自然的秘密”“热闹的夏天”“可爱的动物”,大班的主题有“大自然的力量”“小问号”“环保宣传员”等。在这些主题教育的进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设置的生态环境是本园探索研究的生态文化环境。一个美妙的环境既可愉悦幼儿的身心,又可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的情趣,更能激发幼儿内在的认知欲望,潜移默化地提醒幼儿注意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能带给幼儿新的知识。

(二)以自然区角为环境载体

我园每班设置的自然角是班级生态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班级都对自然角进行了重点打造。幼儿从家中带来了动植物,和教师一起布置自然角,照看动植物,同时各班将自然角和区域活动相结合,将自然角打造成自然科学区。在自然角的环境设置中,个别班级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设置“生态植物微景观”“多肉植物园”等,形成了班级特有的生态特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写生、探索。为了在常态化的自然角中引导幼儿进行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和关注,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我园开展了侧重点不同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比如,小班幼儿对动植物的关注持久性较短,教师就采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录看到的动植物每一个时期的变化,并利用晨间、散步等时间让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在中班,教师让每个幼儿种植一份大蒜、波斯菊等植物,引导幼儿观察、照料、记录,成熟后一起收获、欣赏;大班的幼儿在种植活动中参与性更强,不仅有人手一份的种植物,还有种植的自主权。从商量种植内容到购买种子,到花盆翻土、填肥播种,再到之后的照料和收获,都由幼儿共同参与完成。经过多层次的种植活动,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了种植的乐趣,在观察中感受到了植物生长的过程,从而能真正尊重和热爱自然,获得很多新的生态知识。

四、赋予环境文化故事,丰厚生态环境教育底蕴

幼儿园要充分挖掘、利用周边自然资源,让园所环境富有人文和生命的活力。我园毗邻美丽的翡翠湖湿地公园,那里有清澈的湖水、可爱的翠鸟、栽满绿植的浮岛、息于港湾的小船……微妙神奇的生态环境给园所标志以设计的灵感。于是我园的LOGO为一叶树枝,吉祥物为翡翠湖畔的美丽翠鸟。同时,在园所文化设置中,“弧形园歌墙”从视觉上为幼儿营造了一种敢说敢唱的生态氛围;艺术墙“我和大师有话说”赋予了幼儿自由创意的想象空间;达三层楼高的“巨幅笑脸墙”,由三千张相片组成,这些照片记录了我园从无到有、从奠基到建成、从首届新生报名到入园亲子体验……既有幼儿园的建设历史,又有幼儿的成长历程,让置身于幼儿园的每一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生命的色彩和生态的自然色调。例如,教师和幼儿把废报纸卷成“纸棒”和“纸球”,在早期锻炼时玩“赶猪”游戏;将废牛奶罐改造成“高跷”和其他有趣的运动设备;将废纸箱变成角色游戏设施,如“电视”“冰箱”“自动取款机”“收银员”“桌椅”。这些活动增加了儿童与材料、物品、教师和同伴互动的机会,提高了儿童的环境意识和技能。通过这种内在文化蕴涵的展现方式,引导幼儿感受时间、体会成长,而这些多感官的文化空间体验,最终要实现的是对幼儿心灵的呵护和培养,也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幼儿园所孜孜追求的生态环境教育之文化底蕴。

五、结语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学有着促进和支持作用,而园所环境更是园所文化的名片,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图一画,都能体现出办园理念。生态文化的环境不仅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使他们的学习有了直接感知和理解、内化的环境,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美丽,培养了幼儿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

(左毓红)

1942500783380

猜你喜欢
创设生态环境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环境清洁工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漫观环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