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家”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平台

2022-03-19 15:28王轩蔡爽郝锐
中国市场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互联网

王轩 蔡爽 郝锐

摘 要:本项目立足中国本土丰富的博物馆藏资源,以新媒体技术作为依托,旨在通过数字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参与,将广博的中国文化资源以及相关文创产品整合在全平台应用程序中。针对人民群众对于知识、文化的热情,方便大众与博物馆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实现博物馆的公众认知教育功能。本产品试图使用AR新媒体技术,通过视觉化呈现新思维,以公众实践、参与者互动等新方式,将大众对博物馆所传递信息的认知途径进行更为有效的改变,并为通道的信息流通性大幅增强效率。通过前端实景模拟,对博物馆藏进行全面展示,增强文创产品传播知识的现实意义,实现与公众零距离、全方位的接触,方便大众快捷、便利地获取知识,最终带动我国博物馆系统与更多公众进行交流,帮助中国文化自身增强其魅力与影响力,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衔接紧密。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品;互联网;公众认知;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F7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6-0064-02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9.064

1 项目来源

1.1 背景考察

近年来,在实现综合国力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各地立足本土,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重视基础文化建设,并提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方式进行巧妙的有机结合,于是,以北京故宫为标杆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此项举措既拉近了文物和公众的距离,让传承千百年的珍贵文化遗产逐渐“活了起来”“火了起来”,同时也大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各地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展示、宣传、推介活动,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非遗文创、文博衍生品再次“圈粉”无数,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闭幕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文创产品首次被纳入中国艺术节博览会,458家文创机构共展出5757种文创产品,涵盖文博、非遗等多个品类。据统计,本次文创产品销售金额(含订单)达3400多万元。文创产品是源于文化主题,经由创意转化,具备广泛受众和市场价值的产品。与此同时,博物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现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名片。不仅承担着塑造城市、地区形象的职责,还肩负着传承知识、教化民众的重大使命。

1.2 实施目标

近幾年,“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概念逐渐兴起,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更贴近大众生活,以参观、阅览博物馆为主要方式的文化生活,逐渐成为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宠儿。在此笔者观察到,不仅大众介入博物馆的方式有进一步开放的空间,以文化与创意作为基础的文创衍生产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意、生产和传播,也将产出高附加值产品。

2 产品服务

2.1 主要解决问题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与信息科技技术快速发展,其辐射范围之广,让各个行业、生产领域都开始了相应的调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众群体介入博物馆、参与文化的方式、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发展同样应当随时代而变。在“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且因为博物馆自身有文化吸引和文化集约的显性特点,博物馆成为进行文化相关衍生商品设计、制造的主要创作来源和影响因子,在弘扬传统、普及文化的同时,还能为博物馆的自身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方式。博物馆中以实物、考古和标本的方式,存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是实现博物馆文创产品创造最重要的场所。博物馆文创产品不仅可以实现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还能促进博物馆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使得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也更加多面化。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还必须要对如何应用互联网这一途径进行更有效的传播进行探究,这也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2.2 预期创新性

本产品项目先期结合由博物馆文化资源所研发的文创产品,不仅可以将博物馆的典藏品以更生活化、功能化、实用化和艺术化的形式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对博物馆藏品的文化精神、历史意义、艺术价值等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成为继承、发扬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产品项目的开发首先立足于博物馆的珍贵档案与文化信息资源,试图从大众介入博物馆体系的方式、信息与科学知识的传播、文创产品推介、与创客互动社区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研发。本项目是以艺术设计系与博物馆“馆校共建”为基础,博物馆文创研发平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更为大学生成就创意人生梦想提供了大舞台。“馆校共建”使高校走进博物馆,进一步将高校设计团队和博物馆文创部门联合,共同培养优秀设计师,并推进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平台的研发。

3 项目实施方式

(1)博物馆实景地图。在项目中,运用3D建模技术,设立博物馆实景地图版块,在实现空间场景高度还原的同时,将博物馆建筑本身、楼层区隔及功能分区尽可能真实的还原,以体现其内部结构,使观众明确的了解参观动线,漫游其中,充分了解展馆特色。

(2)馆藏展品虚拟展厅。在项目中,设立与馆藏品相关的数据库,以三维模型结合AR导览的模式,辅以视频介绍资料的导入,将重点内容及其相关信息(如名称、年代、描述等)进行全面收纳,完善观众体验线上观展、查阅的功能,丰富其参与体验。丰富信息传播的模式,使受众能有更多维的参与方式,最终目的在于提高用户体验,使得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容易。

(3)博物馆文化相关文创产品。建立博物馆相关文创产品体系,从产品以及平面设计作为出发点,以传播文化符号为途径,以丰富爱好者的收藏目的,为到访游客提供价值丰富的纪念产品。设计品的来源不设限,在满足主题需求的前提下,为职业设计师、设计爱好者以及高校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展览展示平台,并对适合的产品进行批量化生产。整体过程突出集思广益,在过程中拓展多边效益。

(4)与馆内运营部门联手,有计划的定期推出馆藏展品的文创产品展览,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与周围兄弟院校及各大高校进行合作,将产品自身设计需求和更广范围的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对接。定期发布有奖文创产品设计征集大赛,通过文化价值的提升,提高活动的品牌效力,丰富广大在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作能力,实现真正意義上的“馆校共建”,双边互惠。

(5)在本产品项目内,设立创作者及大众的沟通交流版块,提供绿色论坛机制,为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文化爱好者、文创爱好者以及普通民众的直接沟通建立宽广桥梁,使得平台更加具备开放性,进行更富有成效的文创设计交流。

(6)大众可以通过打卡积分形式,参与互动答题获得积分,换取文创产品。以互动方式丰富市民、受众的参与积极性。并在应用程序中建立知识互动的版块,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设计不同难度的知识问答环节。

(7)互动环节设立“我是解说员”等栏目,让大家可以在线上、线下,以志愿者讲解的形式,沟通交流知识所得。增强馆内信息的对外沟通,从而实现了解、热爱、尊重、保护自然的“生活美学”。

4 结论

我们所处的时代处于高度数据化的情境之中。大数据库的建立、云计算、虚拟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互联网技术深度渗透、融入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引领新的文化消费模式、呼唤新的文化内容、构建文化产业新模式、创造公共文化产品。同时在这个非凡的时代,人们甚至不用走出家门就能获得线上博物馆虚拟展示带来的文化福利。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从新型一体化文化教育休闲机构诞生而出,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欣赏方式。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被赋予文化生产者、文化传播者和文化资本持有者等新的更具综合性的角色,在变革中谋求转型,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利益化的行动导向,让人们在眼花缭乱的背后开始提倡回归“慢生活”,驻足于博物馆,欣赏历史沉淀下来的文物古器和大师作品,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向往的文化选择和急需的精神补养。博物馆的文化职能机构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手段,从文化产品供给侧实现改革,以精心选择的展品和精心布置的展览涵养人心,以精心设计的文化创意产品和精心策划的教育项目陶冶情操,不忘教育、传播文化的初心,牢记服务公众的使命,在新时代砥砺前行。

博物馆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连接历史与当下、融合技术、引领文化、关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跨学科、跨行业、跨时代主题,它以自身的独特性吸引着政府决策者、文化从业者、社会大众的目光。本项目开题即为了结合今天的发展现状,以天津自然博物馆为首要线索,为博物馆线上线下渠道传播实体文化创意产品提供新方法,以开发设计应用程序的方式,试图吸引大众关注,在开发狭义上的实体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和广义的发展新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业态上,均试图破解发展瓶颈,并辅助博物馆机构构建完整、高效、健全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既需要博物馆与沟通方式建立者携手把握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作为,也需要从政策环境、消费群体到社会力量的全面支撑。

参考文献:

[1]马伯尧,何晨晨,王玮.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模式发展趋势[J].家具,2021,42(2):79-83.

[2]曹阳.文化创意驱动消费需求研究——以博物馆文创开发为例[J].今古文创,2021(13):81-82.

[3]徐嘉怿.文创产品设计及其传播策略研究[J].明日风尚,2021(5):138-139.

[4]王旭东,赵鹏.文化之创意与衍生——中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的概念辨析[J].东方考古,2018:239.

[基金项目]大创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013660008)。

3279501908222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互联网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