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想想 陈婉兰
摘要: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呈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然而仍旧存在着阻碍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现实因素,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进行深入探讨,重视课程地位,向常态化转变,强化开课力度,纠正教育偏见,开发校本教材,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以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 选择教育 教学方法 课程理论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逐渐向规范化转变,教学和辅导方法也日益科学化,以心理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发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的数量也持续增长。然而,以全体学生为教学对象,将发展性原则作为指导的心理课在教学实践中仍没有实现全面普及,导致教师队伍专职人员缺乏,从而影响了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顺利开设。
一、重视课程地位,向常态化转变
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影响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关键因素是课程地位的不明确。由于缺乏明确的性质定义,甚至没有统一的授课教材,课时得不到保障,无法对教师进行身份定位,导致不能开展有效的工作考核。
由于目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方案没有明确的规划,心理课成为一个灵活性较大的科目,甚至可能被其他科目所替代。在校园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为其他科目老师兼职,且没有测评标准,课时较少,因此其地位和身份逐渐被边缘化,不受重视。教育部于2017年度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将其视作中小学教育中的必修课程要求予以重视。
二、强化开课力度,纠正教育偏见
一线心理教师迫切希望在校园中提高对于心理课的重视,强化心理课的开课力度。在心理课堂上开展普适教育,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既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情绪波动而导致行为失控,在心理问题出现之际予以及时解决,避免其向心理障碍转化,也能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及时有效的干预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此外,还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帮助。同时,也可以将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案例作为心理课的教学素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因此,各地区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政策,保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开课力度的强化。
如今,各地区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的硬件设施普遍得以完善。然而,部分学校仍然存在没有养成定期开展心理讲座的习惯,或者只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救助。尽管此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与心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相悖,导致形成心理课教师的心理教育就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错误概念,认为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就不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陷入了误区。因此,必须转变问题化教学的思维模式,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开发校本教材,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本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抓手。有关机构和教研人员应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积极开展心理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并且制定心理活动操作手册;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研制出成套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和活动手册作为教辅材料。当然,不管利用哪一种教材进行教学,都要与学校和本校学生的学情实际相结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合理运用教材,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网络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体验度,并在增强课程开放性的基础上提升其有效性。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心理教学,以有效改变信息获取方式,让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束缚,有身临其境的体会,促进学生参与体验的提升。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微课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在课堂中通过问卷网、思维导图等方式对学生学情做深入了解;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通过QQ、微信等交际平台进行小组讨论内容的汇报展示。
四、丰富教研手段,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
在心理健康课教学实践中,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普及,导致缺乏实践操作环节,将训练转化为知识的传授,限制了课堂质量的提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课程讲解时,综合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游戏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以提升课堂吸引力。当前课堂实践中缺乏多种教学手法的结合,仍以机械式传授为主,尽管重视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将教学局限于讲授的层面,要精选学生关心的话题情境,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实地调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师是保证心理健康课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最大的难题是专业教师的数量较少。作为一项事业,如果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就会导致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得不到保证,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专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时间和精力乃至专业水平都明显高于非专职的教师。为此,必须保证心理教师的专职化,以加快推进心理教育专业化的步伐。
五、推动教学工作规范化,基于现实开展选择 教育
近些年陆续有省市出台政策要求心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持证上岗,确保心理教育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然而,对于所持之证的具体規定尚未形成统一化的标准,导致教师因宽泛的政策要求而陷入盲目考证的误区。为解决此类问题,有关教育部门必须加快对持证上岗规定细则的明确,通过人事部门进行协调,以统一心理教师评选职称的必要条件,减少盲目考证的现象。
当前阶段,针对义务教育的最新改革方法已经有一段时间的实施经验,与千万学子息息相关的高考改革也逐步推开。新课程方案中明确强调了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认识社会,并且可以进行人生的规划。
但是学生在当前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即使拥有了选择权,仍然不知道该怎样做出合理选择。为此,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是应时代所需,提前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设选择的有关课程,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建立对于自己的客观认识,明确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并且在发现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和能做什么。通过开展选择教育,让学生在明确选择规则的基础上,提升责任意识,明确选择背后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岳爱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九化一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28 30.
[2]李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思考[J].新课程,2019(3):17.
[3]崔影,李瑞芬,魏宇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文学,2019(5):147 148.
[4]车爱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与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19,36(1):77 81.
[5]俞润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2018(8):248.
责任编辑:黄大灿
3787500589250